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人名地名皆是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王海濤被迫“退二線”當顧問,不到一周就從“王經理”變成了“老王”。他忍氣吞聲,心想就這樣熬到退休算了。沒想到人事部突然來考察,老員工當著眾人的面一聲“老王”喊出口,現場氣氛瞬間凝固……
01
王海濤今年56歲,是遠興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部經理,在公司已經干了二十多年。從一線工人做起,一步步爬到生產部經理,公司的每一臺設備、每一道工序,他都很熟悉。
遠興機械是一家有三十年歷史的民營企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零件,在行業里有好口碑。王海濤參與建立了公司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正是這套體系,讓遠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在生產部,王海濤一直是大家敬重的“王經理”。他管理嚴格,但公平公正,不會無緣無故罵員工。有技術難題,大家都會先找王海濤;有工藝改進,他總能提出好建議;就算是新來的年輕工人,只要肯學習,王海濤也會毫不保留地教經驗。
三年前,公司原老板退休,兒子吳志遠接手。這位年輕的老板有MBA學位,追求“現代化管理”和短期業績,開始大改革。
“我們要轉型升級,引進新技術、新理念、新人才!”在一次全體員工大會上,吳志遠很激動地說。
之后,公司陸續引進了一批年輕管理人才,其中就有生產部副經理劉大為。35歲的劉大為,海歸MBA,擅長用PPT和數據說話,常常在老板面前表現自己。他提出一系列“創新管理方法”,承諾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王海濤和劉大為的想法常常不一樣。王海濤注重質量和穩定性,認為有些工序不能簡化;而劉大為則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認為王海濤的方法“太保守、太老套”。
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明顯,但因為王海濤的資歷和在員工中的威信,劉大為一直不能全面推行自己的想法。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一個月前的管理層例會上。
“各位,我有一個重要決定要宣布?!眳侵具h看了一圈會議室,最后看著王海濤,“考慮到海濤同志年齡和身體狀況,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讓他退居二線,擔任公司生產顧問。劉大為同志將接任生產部經理。”
會議室里很安靜,所有人都看著王海濤。
王海濤面無表情地坐在那里,好像吳志遠宣布的不是關于他的決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里正難受得要命——二十多年的付出,就這樣被一句“考慮年齡和身體狀況”輕松否定了?
“海濤,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吳志遠問。
王海濤深吸一口氣,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沒有,我服從公司安排。”
02
交接儀式很簡單,沒有花,沒有掌聲,只有一份冷冰冰的交接清單。王海濤主動整理了所有生產資料、客戶信息和工藝流程文檔,仔細地交給劉大為。
“王經理,這些年辛苦了?!眲⒋鬄樯斐鍪郑θ葜袔е鴦倮叩牡靡?,“有什么問題我隨時請教。”
王海濤握了握他的手,沒多說什么。他知道,劉大為的話只是客套,這個年輕人早就等不及要全面推行自己的想法了。
從寬敞明亮的經理辦公室,搬到走廊盡頭的小隔間,這個差距讓王海濤感到一陣刺痛。新辦公室本來是個雜物間,匆忙改造后放進一張舊辦公桌和一把轉椅,連窗戶都沒有,只有頭頂的日光燈發出刺眼的白光。
第一周的日子特別難熬。電話不再響,會議不再通知,曾經忙碌的生活突然安靜得可怕。王海濤習慣早上七點半到公司,卻發現自己根本沒事做。
有一次,他路過會議室,聽到劉大為正在主持生產會議。
“王經理那一套太保守了,我們要創新,要提高效率!從今天開始,所有工序都要按照新流程來,誰有意見可以直接找我?!眲⒋鬄榈穆曇艉茏孕?。
王海濤站在門外,心里五味雜陳。這些年,他建立起來的生產體系就這樣被輕易否定了。
更讓他難受的是,曾經熟悉的工人見到他時,眼神開始躲閃。以前大家都很恭敬地叫他“王經理”,現在卻變成了生疏的“王師傅”。
“王師傅,早啊?!崩瞎と死像R見到他,勉強打了個招呼。
“老馬,有什么問題嗎?看你愁眉苦臉的?!蓖鹾P心地問。
“沒、沒什么?!崩像R欲言又止,最后只是搖搖頭快步走了。
王海濤聽說,劉大為已經開始調整生產流程,簡化了很多質檢環節,為了提高效率。但他作為“顧問”,連一份新流程文件都沒收到。
03
轉折點出現在退居二線三周后的一次生產例會上。
因為客戶投訴產品質量波動,劉大為不得不召開緊急會議。王海濤作為顧問也被通知參加,這還是他退居二線后第一次參加部門會議。
會議上,劉大為分析了幾種可能的原因,但都不夠確切。王海濤看了生產數據,很快發現了問題。
“劉經理,我認為問題在熱處理工序。新流程把溫度控制的允許誤差從±5°C放寬到了±10°C,這對高精度零件會有影響?!蓖鹾f。
劉大為明顯不高興,揮手打斷了他:“老王,這些小問題不用你操心了。我們已經做了研究,溫度誤差在可控范圍內?!?/p>
“老王”這個稱呼像一個響亮的耳光,打在王海濤臉上。會議室一片安靜,所有人都愣住了——從尊敬的“王經理”到隨意的“老王”,這種稱呼的變化無疑是地位的象征。
王海濤僵在原地,強忍著情緒波動,只能干笑兩聲:“我只是提個建議?!?/p>
會后,年輕員工開始學劉大為,叫他“老王”。連一些老員工,迫于無形的壓力,也改變了稱呼。只有少數跟他共事多年的老工人,還會在私下里尊稱他一聲“王經理”。
王海濤發現,劉大為主導的新生產流程大大簡化了質量檢測環節。原本從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經過三道嚴格的質檢,現在縮減為一道。這在他看來是對質量的嚴重漠視。
“劉經理,這樣簡化質檢風險太大了。”一次偶遇,王海濤忍不住提醒。
“王顧問,你的經驗我們都尊重,但現在是效率優先的時代?!眲⒋鬄樾χ呐乃募?,“放心吧,我們有自己的考量。”
幾個年輕技術員站在一旁偷笑,其中一個小聲說:“老古董,還活在上個世紀呢。”
午餐時間,食堂里熱鬧非凡。曾經,王海濤的餐桌總是圍滿了請教問題的員工。而現在,他孤零零地坐在角落,看著人聲鼎沸的劉大為餐桌,感到一陣莫名的孤獨。
晚上回到家,王海濤向妻子李梅抱怨起這些變化。
“下屬叫我'老王',你能想象嗎?二十年的經理,一夜之間成了'老王'!”
李梅嘆了口氣:“認了吧,你都這個年紀了。再忍兩年,退休拿著養老金,何必和年輕人爭這個?”
“不是爭不爭的問題。”王海濤搖頭,“我擔心他們這么搞,遲早出大問題?!?/p>
“那是他們的事了,你操什么心?人家現在當家做主,你就少說話吧?!崩蠲穭竦?。
王海濤不說話了。也許妻子是對的,或許他真的應該放下,安心等退休。但二十多年的職業習慣讓他無法對眼前的問題視而不見。
04
公司突然接到一個大客戶的緊急訂單,需要在兩周內交付一批高精度軸承。這個客戶是王海濤十年前開發的,一直由他親自對接,產品質量要求極高。
劉大為接手后,為了展示能力,親自負責這個項目。為了趕工期,他大刀闊斧地簡化流程,質量檢測從三道降為一道,還縮短了熱處理時間。
生產現場的老員工私下里都很擔心,但沒人敢提出異議。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看向王海濤,希望他能出面說話。
“劉經理,這批軸承是高精度產品,質檢不能這么簡化?!蓖鹾滩蛔≡谝淮紊a會議上提醒。
劉大為不耐煩地擺擺手:“老王,你就安心退休養老吧?,F代化管理,不是你那個年代的經驗了?!?/p>
“可是——”
“沒什么可是的!”劉大為打斷他,“我們已經算過了,就按新流程來!”
車間里開始陸續出現不良品,廢品率從往常的3%上升到了8%,但劉大為堅持按原計劃推進。眼看交貨期臨近,他下令:“先把好的發出去,問題后面再處理!”
就在這時,公司突然收到通知:人事部將在下周對各部門進行例行考察,主要檢查管理狀況、生產效率和員工滿意度。各部門要做好準備,提供相關數據和報表。
這個消息讓劉大為明顯緊張起來。他立即召集心腹開了個小會,王海濤“恰好”沒有收到通知。
05
劉大為開始慌了。生產數據不理想,不良品率上升,客戶已經開始投訴,這些問題如果被人事部發現,他的新官上任就要變成新官上斷頭臺了。
“把這段時間的生產報表重新整理一下,不良品率控制在5%以內?!眲⒋鬄閷夹g員小張說。
“劉經理,這不太好吧?數據造假...”小張遲疑道。
“誰說造假了?就是統計口徑的問題。一些小瑕疵,不影響使用的,就不算不良品了。”劉大為瞪了他一眼,“這么簡單的事都不懂?”
同時,劉大為組織人手連夜加班,把車間打掃得一塵不染,把有問題的半成品和不良品都藏到了倉庫深處。他還準備了一份漂亮的PPT,詳細介紹自己上任以來取得的“成績”:生產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交貨周期縮短30%...
考察前一天,劉大為找到了王海濤。
“王顧問,明天人事部來考察,到時候你配合一下?!眲⒋鬄檎Z氣和緩,還遞上一包茶葉,“這是我從杭州帶回來的龍井,您嘗嘗?!?/strong>
王海濤沒接:“什么叫配合一下?”
“就是...如果他們問起生產情況,你就說一切正常。”劉大為笑容有些勉強,“您在公司這么多年,大家都敬重您,您說的話很有分量?!?/p>
“我為什么要這么說?現在明明有很多問題。”王海濤直視劉大為的眼睛。
劉大為壓低聲音:“王經理,大家都是一個部門的,何必把事情鬧大?再說了,這些天您的工作環境確實不太好,我可以跟老板建議,給您換個大一點的辦公室,再配個助手?!?/p>
王海濤明白了,這是在拿待遇變相收買他。正要拒絕,手機突然響了。來電顯示是“鄭總”——那個長期合作的大客戶。
“喂,鄭總。”王海濤接起電話。
“王經理啊,你們這批貨是怎么回事?”電話那頭,鄭總語氣不悅,“剛收到一部分,抽檢了幾個,精度完全不達標!這可是要裝飛機上的?。 ?/p>
“什么?”王海濤大吃一驚,“鄭總,具體什么問題?”
“軸承內徑精度超差,表面粗糙度也不行。王經理,我們合作十幾年了,你們從來沒出過這種問題。這次怎么了?”
王海濤看了一眼劉大為,咬咬牙說:“鄭總,實在抱歉。這批貨可能有點問題,我馬上查清楚,給您一個交代?!?/p>
掛了電話,劉大為臉色已經變了:“老王,你少在這煽風點火!明天人事部來,你最好識相點!”
“劉經理,客戶都投訴到這份上了,你還想掩蓋問題?”王海濤冷冷地說,“這是航空用的軸承,出了事故是要負責任的!”
“少來這套嚇唬人!”劉大為怒道,“明天你就說一切正常,不然...”
“不然怎樣?炒我魷魚?”王海濤笑了,“我不怕?!?/p>
劉大為氣得轉身離開。王海濤坐在小辦公室里,思緒萬千。是選擇沉默,還是說出真相?沉默意味著默認這種不負責任的管理方式繼續下去,可能導致更大的質量事故;說出真相,雖然可能會引起公司動蕩,但至少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王海濤徹夜未眠。鄭總的電話像一記警鐘,提醒他那些被忽視的質量隱患已經變成了現實問題。作為一個在一線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老生產人,他無法容忍這種對質量的漠視。
06
考察當天,人事部主管趙國華帶著兩名助理來到生產部。劉大為親自迎接,帶著他們先去會議室。王海濤“巧合”地沒有收到通知,在自己的小辦公室里整理資料。
會議室里,劉大為滔滔不絕地介紹著自己的“創新管理”成果,PPT上一頁頁華麗的圖表和數據看起來很令人印象深刻。
“我接手生產部后,打破了傳統的工藝束縛,優化了生產流程,大大提高了效率。”劉大為自信滿滿地說,“這是我們的生產數據,效率提升了20%,成本降低了15%?!?/strong>
趙國華點點頭,不時記錄幾句。他是個老員工,在公司干了十五年,為人嚴謹,不茍言笑。
“我們現在來看看實際生產情況吧。”趙國華合上本子說。
劉大為帶著考察組參觀車間。車間被打掃得一塵不染,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劉大為指著一臺設備說:“這是我們最新調整的熱處理工序,縮短了處理時間,提高了效率?!?/p>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發生了。
一位老工人老李從倉庫匆匆跑出來,遠遠看到王海濤正在查看一份報表,大聲喊道:“老王!老王!倉庫那批軸承又出問題了!內徑全部超差!”
全場瞬間安靜。人事部的趙國華愣住了,劉大為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
老李這才注意到人事部的人在場,但已經收不住話頭:“這新流程根本不行,熱處理溫度控制這么粗放,能出好東西才怪!以前王經理在的時候,這種事兒想都不敢想!”
王海濤也傻眼了,他沒想到會在這種場合下被“老王”這么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