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關系緊張的真實原因,缺乏身體上的親密。
在現代生活中,伴侶關系緊張的現象并不少見。許多夫妻或情侶明明相愛,卻常常陷入爭吵、冷漠或疏離的狀態。他們可能認為問題出在溝通不暢、價值觀差異或生活壓力上,卻很少意識到,關系緊張的根源或許與缺乏身體上的親密感密切相關。
伴侶關系的核心在于情感連接,而這種連接不僅依賴于語言和思想的交流,更需要身體的接觸來維持和強化。從客體關系理論的視角來看,人類的情感需求深深植根于早期的母嬰關系中。嬰兒通過母親的擁抱、撫摸和眼神交流,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這種體驗在成年后的伴侶關系中延續,身體親密成為情感連接的重要紐帶。
缺乏身體親密的原因與影響
客體關系理論指出,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依戀模式會顯著影響他們對身體親密的需求和反應。例如,那些在童年缺乏足夠身體接觸的人,可能在成年后對親密接觸產生回避或焦慮。這種依戀風格會直接影響伴侶關系中的互動方式。
當伴侶之間缺乏身體親密時,心理上的親密感也會隨之減弱。身體接觸不僅能傳遞愛意,還能激活大腦中的獎勵系統,釋放促進信任和親密感的激素(如催產素)。反之,長期缺乏身體接觸可能導致情感疏離,甚至引發猜疑和不信任。
心理上的親密感缺失,會讓伴侶關系逐漸變得冷淡和緊張。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發現,伴侶的肢體接觸(如輕拍后背)會激活大腦的催產素分泌,瞬間喚醒潛意識中“被母親環抱”的安全記憶。當身體疏離持續發生,雙方會無意識進入“關系警戒狀態”,將對方默認成“不可靠客體”。
案例:一對總因家務分配爭吵的夫妻,咨詢后發現觸發矛盾的并非任務本身,而是妻子擦肩而過時丈夫的刻意閃避——這個動作激活了她童年被父親冷落的創傷體驗。
其實,人類對皮膚接觸的渴望刻在了基因里。嬰兒通過母親的懷抱建立“自我存在感”,成年后則會通過伴侶的體溫確認“情感存在感”。當一對伴侶減少擁抱、牽手甚至眼神交匯時,本質上是退行到了“心理失聯”的原始狀態——就像被獨自丟在嬰兒床的孩子,只能用哭鬧(爭吵)或麻木(冷戰)表達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