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話:百年工運史,亦是奮斗史,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書寫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篇章。同樣,勞模精神也始終推動通化市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磅礴力量。我們講述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無不彰顯全社會對勞模價值的尊崇與弘揚。通化發布將刊發系列報道《百年工運 勞動風采》,讓身邊“沾泥土、帶露珠”的勞模故事走進人心,激勵通化市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爭當新時代的奮斗者。
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慮。2007年,她和愛人秦艷友建立“寶貝回家尋子網”,成立1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志愿者發展到40余萬人,網站也從最初尋找被拐兒童擴展到為烈士歸故里,跨國尋親等公益板塊。張寶艷用行動踐行著承諾,她說,孩子們在等,所以我從未停。
來到“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內,張寶艷、秦艷友正與網站專職管理人員一起忙碌著,上網溝通、電話聯絡、錄入比對登記信息,鍵盤敲擊聲不絕于耳。
張寶艷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科技手段拓展尋人渠道,在她的推動下,2015年國內首個人臉識別尋親成功案例誕生。此后,張寶艷帶領團隊與騰訊、字節跳動、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合作,將人臉識別、定向推送等科技手段廣泛用于尋人,極大提高了尋人效率。目前,寶貝回家已幫助13000多個家庭成功尋親,讓失散多年的親人得以重逢。
從寶貝回家創立的那天開始,張寶艷的手機時時刻刻都開著,她要保證尋親人隨時能聯系到她。她和協會志愿者每天都在電腦上工作十幾個小時, 幾乎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作息時間毫無規律可言。她的工作路線由原來的“兩點一線”變成了“N點N線”,因為她總是在出差的路上,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寶貝回家”。她和志愿者們是在與時間搶跑,為的就是更多家庭能夠早日團圓。
這些年來,令張寶艷感到欣慰的是,兒童被拐的新發案件越來越少,破案率也越來越高,找到“寶貝回家”尋親的一般是多年前的案件。如今 “寶貝回家”尋子網還上線了烈士尋根、海外尋人等模塊,擴大了尋人、尋親的范疇。
每一次團圓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重生,是無數個日夜的期盼與等待。張寶艷的堅持與努力,讓她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法治人物”“中國十年法治人物”“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中國好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系列榮譽稱號,曾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2025年張寶艷被評為全國勞模。如今張寶艷已過花甲之年,尋常人早已到了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但張寶艷還奮戰在尋親一線,她說,還有那么多孩子沒有找回來,我不敢停,我要等著他們回家。
記者:關瑩
主審 | 王遠洋 審核 | 李蘊涵 編輯 | 史林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