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和談存在可能性嗎?先說答案,希望不大,主要是中國不想談了,想主動脫鉤。
至于為什么,其實美國已經沒錢了,政府囊中羞澀,大部分普通人也手頭緊,有錢人只是極少數,而且這些人對東大的產品需求也不多。
其實前些年中國態度還是愿意溝通的,面對貿易沖突,起初就想著通過妥協換取緩和空間。
讓步能換來喘口氣,對中長期發展爭取點時間,但現實證明這條路并不通。
每次退讓都被視為軟弱,只引來對方得寸進尺;等到美國國內反華成共識,強硬成了主流,哪還有多少協商余地?
一紙協議被頻繁無視,信用坍塌已成定局,彼此信任積累被快速消耗殆盡。
比起談判,中國明顯更傾向于獨立強化自己、降低風險暴露,把主動權牢牢握在手里。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轉變,是全球貿易和產業鏈的布局正發生劇烈變化。
美國提脫鉤、去中國化,但無論從產業配套水平還是物流效率,替代成本都高得驚人。
越南、印度、拉美這些地方,哪怕承接了部分訂單,行業格局的核心還是難以動搖。
美國想短時間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并不現實,結果就是關稅你來我往,最后把成本轉移給自己消費者,企業、民眾都不買賬。
與此同時,中國的全球投資和供應鏈拓展早已有所布局,對南美、東南亞等地基礎設施的投入,實際上是為可能的貿易摩擦預備通道,不必再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
補短板、強供應、拓新路,幾乎所有被掐住的領域都已經在找方案,等到對方再搞極限施壓,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反倒是在產業升級、全球多極化的格局下,中國有了更大騰挪空間,美國一味威脅反而失了準頭、少了抓手。
現在主動“談判換穩定”已經不現實,更多的反而是逢打必回、來硬的不讓步。
這種背景下,中美關系注定進入長周期博弈,靠簡單讓步買來合作的日子已經過去。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拉鋸下,每一方都在強化自身防御。
如果說全球化前半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現在更接近于各自畫地為牢,拼的是積累、抗壓和自主能力。
信用一旦被消磨,合作再難順暢推進,而對抗又難有徹底贏家,國際秩序的調整才剛剛開始。
大家怎么看現階段中美關系,未來還有沒有轉機?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