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橫流的時代,割韭菜很正常,但將韭菜連根拔起,還是很罕見的。
然而內娛正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25年的五一檔,馬麗新片《水餃皇后》上映就直接“爆冷”。
從上映開始,《水餃皇后》的票房就“一路直上”,勇奪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
若只看排名,《水餃皇后》的成績真心不錯。
可若是稍微地數據化一下,例如看看票房的總額,就能發現:“日冠”的背后,是一地雞毛。
上映首日僅僅只有2000萬左右的票房,五一當天的票房不過4000余萬,在上映2天的情況下,總票房未能破億。
這也意味著一個殘酷的事實:這部《水餃皇后》的總票房,要撲街了。
需知曉,《水餃皇后》的總投資高達2億,按照“院線回本需三倍投資的票房”原則,《水餃皇后》光是收回成本,就需要票房超過6個億,這還是不算宣發的情況。
《水餃皇后》這部戲,很早就開始有“切片”宣發了,這意味著宣發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所以想要回本的數額還得拉高,可能需要七億票房乃至8億,才能收回成本。
可就如今這數據,別說七八億了,能不能收回2億的投資,都還是個問題呢!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這部釋放著女性力量,還有現實原型存在的“女性覺醒”作品,會撲街呢?
從表面看,《水餃皇后》精準地踩中了所有的“爆款公式”啊:女性創業+單親媽媽+逆襲。
再配上馬麗這個頂流喜劇人,怎么看,《水餃皇后》不說可以直追《你好,李煥英》的50億+票房,可至少首日票房不能低于5000萬吧!
事實上,《水餃皇后》撲街,就撲街在看似應該成為“爆款”的因素上:女性力量。
電影市場的主流軍,看似是女性消費市場,實則是情侶市場, 更直白的說:是“支付轉移”的市場。
可近幾年來,資本似乎覺得“影視市場”是“女性市場”,于是開始強調“女性力量”。
從宛如有“被害妄想癥”的《消失的她》,到投資2億拍了一部“減肥紀錄片”卻宣揚這是“女性覺醒”的《熱辣滾燙》,進而再到三觀炸裂,卻高呼這是女性崛起的《好東西》。
一部比一部毀三觀,一部比一部讓“轉移支付”的主角寒心。
不否認可能仍有相信“女性覺醒”這四個字,是可以靠電影獲得的女性,但更多的是“錢包”早就看透了:所謂的“女性力量”,不過是花男人的錢,去看一部“捧殺”女性的作品,然后換來爭吵與分手的離譜。
韭菜田,早就在不知不覺中,快被薅禿了!
《水餃皇后》的慘淡,本質是“錢包”對套路化敘事的報復性反擊。
這不是觀眾拋棄了女性題材,而是厭棄了虛假的“女性神話”。
真正的女性力量,不該是臧姑娘這樣“所有男人都愛我,所有女人都幫我”的童話,更不該是《好東西》里靠出軌實現“覺醒”的狗血,而是《春潮》里郝蕾與母親沉默對峙的暗流。
當資本市場還在用“單親媽媽逆襲”的舊瓶裝餿雞湯時,觀眾自然選擇用腳投票。
《水餃皇后》的遇冷,本質是市場對“女性力量”營銷的反噬。
當資本把“女性覺醒”當成流量密碼,把“母愛”當成催淚工具,把“逆襲”當作“女性的必然”時,這門生意注定走向末路。
而貶低、丑化異性,用“勵志”包裹“捧殺內核”,更是直接將韭菜連根拔起。
說實話,影視市場割韭菜很常見,可像近兩年這樣,直接把“女性力量”的韭菜地連根拔起后,還要在土里踩兩腳,刨一刨,以確保連半根韭菜苗子都沒有余下,還是很罕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