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而言,有兩大發明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文字。
馬斯克就認為“語言”即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為什么?因為在有了語言之后,人與人之間才會有溝通,才能有協作和配合,這樣人才能形成部落、團隊和社會,從而成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在遠古時代,人還需要跟猿猴等動物競爭,要是其他動物率先發明了語言,那地球上的霸主會不會換個物種?
語言是人的意識的載體,語言又反過來增強人的意識。從這點來說,人的進化離不開語言和思想意識的螺旋上升。
而文字呢?文字實際上是書面的語言,是人類意識和力量的延伸。
沒有文字的話,人類一代一代人的知識、技能、情感、意識和主觀體驗就消散了。
知識不能傳遞就意味著湮滅,經驗和技能不能延續就會徹底死亡。知識就是力量,能力就是飯碗,所以古人非常重視一個人、一個家庭和家族的核心競爭力的傳承。
沒有傳承就需要從零開始,那樣發展就慢了。我們看歷史上江浙一帶做官的多,關鍵原因就是傳承做得好,上一代的經驗可以傳遞給下一代。
書非借不能讀也。古代人珍惜書籍,還有抄書、背書的習慣,都是因為他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技能也是一種知識,所謂“傳子不傳女”,古人對于手藝、秘方、絕招等都是非常珍重的,唯有直系后人才能繼承。從某種意義上講,師父對徒弟也是有再造之恩,師父把自己的技能教會給徒弟,等于是給了他和他的后人一個長期飯碗。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也不算是虛言。所以“欺師滅祖”是很嚴重的罪名,這意味著一個人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底線和信譽。
而到了人工智能時代,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知識基本都是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去學,比如馬斯克年輕時候就通過大量閱讀來學習。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不缺知識,他們缺的是經驗和方法。
輪扁斫輪:真正的門檻不是知識,而是心領神會!
歷史告訴我們,口耳相傳是靠不住的,畢竟天有不測風云,唯有把經驗訴諸于文字,知識、經驗、情感和智慧化為文章,才能綿延不絕。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益于前人的精神遺產。智能的本質是學習,而從學習的門檻和效率來說,自學是比較慢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找老師和朋友一起進步是最明智的做法。所以老方說這個專欄就是想成為一個契機,讓有緣人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彼此精進。
在人工智能時代,獲取知識不難,難就難在對知識的篩選、分析和吸收上。我們看輪扁斫輪的故事:
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
輪扁是春秋時齊國造車高手,他想要把手藝傳給兒子,但其中的奧秘實在是無法言說。知識也是一樣的道理,所謂以指指月,文章、文字是“假”,心得、奧妙、精華是“真”,真正的難點是后者。想一想從古至今多少讀書人,其中又有幾個是看了圣人的書、文字而成為圣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