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這個國家,種姓制度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3000多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次大陸,并成為了這里的統治者。
作為外來的征服者,雅利安人為了凸顯自己的高貴身份,或者說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鼓搗出了一個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等級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印度次大陸上的人們被劃分成了四個階級,分別是代表僧侶貴族的婆羅門、代表武士官員的剎帝利、代表普通平民的吠舍、以及作為被征服者的原住民首陀羅。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四大種姓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第五種姓”,叫做“達利特”,意為“不可接觸者”。由于他們多是罪犯和奴隸以及他們的后代,在印度次大陸連“人”都算不上,故此是被排除在體系之外的。
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十分森嚴,對于不同種姓人群的職位、地位,權力甚至于生活習俗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
像婆羅門和剎帝利這樣的高種姓人群,就牢牢把持著統治地位,并擁有著諸多的特權。而像吠舍和首陀羅這樣的低種姓人群就屬于是被統治者,需要拼命干活交稅來供養上面的婆羅門和剎帝利。
至于地位最為低下的“達利特”,那就根本沒有任何的權力可言,只能從事最為低賤的職業,比如掏糞,屠宰等等。甚至他們都不能和那些種姓人群同走一條路,同飲一口井。
最為關鍵的是,種姓制度走的是絕對的世襲路子,只看出身,不比才華。原本在封建時代,社會等級制度這種東西并不新鮮,畢竟每個國家都會有貴族。像歐洲那邊,遍地都是領主大人;而咱們國家也有一堆的門閥士族。
但問題是咱們的貴族他并不是完全的世襲,或者說不是完全看出身。哪怕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一樣是有機會出人頭地。
要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那個叫陳勝的男人,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像科舉取士,軍工爵位這些制度,更是給到了普通人合法合理的翻身渠道。再不濟,大家也還能學一學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直接換一批人來當貴族。
總而言之,等級制度是客觀固定的,但等級人群卻是隨時更替的。主打一個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
反觀印度的種姓制度,卻是將社會等級徹底地固化,不同種姓之間的通道被完全堵死,如不能通婚,不能共事等等,基本很難發生更替。尤其是那些低種姓人群想要往上爬,那難度可以說高得離譜。
如此一來,只要投胎投得好,哪怕你再怎么不學無術,那也能輕松躺平;反之你不管如何努力,如果你爸爸是掏糞的,那你多半也只能去掏糞。
簡而言之,你的人生好壞不取決于你,而是取決于你的爸爸。當你還在娘胎里面的時候,你的一輩子就已經被寫好了劇本。長久下來,富者恒富,窮者恒窮。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極其落后的制度,哪有人生來就被分為三六九等?有人生來就低賤?所以隨著社會的演變發展,種姓制度必然是要被摒棄的。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印度剛獨立的時候,種姓制度就已經被從法律意義上廢除。其憲法第15條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
與此同時,印度還出臺了所謂的“保留制度”,在工作崗位,入學名額,以及立法席位等方面,予以低種姓和賤民以優待,從而提高他們在印度經濟、社會中的地位。
然而以上的種種的手段,還是沒能讓種姓制度在印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