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
"五四"運動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新青年》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此外,《每周評論》、《晨報》、《國民》雜志和《民國日報》等報刊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介紹蘇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在五四運動后的半年中,全國有200多種報刊,具有宣傳社會主義的傾向。除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經典著作開始譯成中文出版。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當時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李大釗在《新青年》上陸續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和《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等論文,比較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同時用這些理論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實際問題。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同工農群眾結合的過程中,使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1920年8月,陳獨秀首先在上海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成員有陳獨秀、李達、陳望道、李漢俊、俞秀松等,陳獨秀為書記。同時還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9月,毛澤東在湖南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0月開始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10月,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成員有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何孟雄、張太雷等,李大釗為書記。1920年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其成員有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王盡美、鄧恩銘等于年底在山東成立共產黨組織。
1921年初,廣東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在法國的劉清楊、周恩來、趙世炎等也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全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組織基礎。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最后一天因租界巡捕破壞,遷至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3人,代表50余名黨員,他們是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荷蘭人,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內夫利特1883-1942)也出席了大會。巴黎的共產主義小組因沒能取得聯系,沒有派代表出席。大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黨的組織原則問題,同時就黨的基本任務、組織機構和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進行了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黨綱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最高綱領)是:領導工人農民士兵進行社會革命,武裝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資本家私有制,直到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黨綱還確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和黨員的條件。大會確定了當前的中心工作,即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建立地方黨組織,還決定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黨領導職工運動的公開機關。大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政治局,作為黨的中央領導機關,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確定了黨的奮斗目標,但沒能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制定出中國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制定關于民主革命的基本綱領時,得到了共產國際和列寧的幫助。
早在1920年7月至8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時,明確規定了共產黨在民族解放運動中所應采取的基本方針。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派王盡美、鄧恩銘等出席會議。列寧領導了這次大會,接見了中國產業工人的代表。大會討論了中國民主革命問題,認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的代表有陳獨秀、高君宇、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李達、王盡美、鄧恩銘、施存統、項英、羅章龍、張國燾12人,代表195名黨員。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關于民主聯合戰線》等幾個決議案。大會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規定了黨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和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的基本綱領。綱領規定:中國現階段的革命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革命的動力是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力量之一;革命的形式是建成各階級的聯合戰線;革命的目標是建立統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革命的前景是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這個綱領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其不足之處是沒有明確強調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
大會通過了新黨章,改選了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當選為中央委員,鄧中夏、向警予為候補委員,陳獨秀為委員長。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推動了工人運動蓬勃發展。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國發生100多次罷工,罷工人數超過30萬。著名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使中國工人階級在激烈的階級斗爭中,迅速地提高了政治覺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