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云怡】在“China travel”成為全球社交媒體熱詞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帶著好奇走進中國,記錄下中國的高樓大廈與科技奇跡。但在這股熱潮的背后,還有一群外國人深入中國的鄉村與社區,近距離體驗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發展。在他們眼中,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僅僅在“好city啊”的城市,也在一個鄉社區服務中心的“最多跑一次”的服務承諾,在一個小鎮里收集基層民意的“毛細血管”……而他們也把這些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帶回自己的國家,為外界又打開了一扇觀察中國的獨特窗口。
索馬里駐華大使:從社區服務中心,到基層科技應用,“中國的治理有一套”
2005年,當索馬里姑娘和丹第一次來浙江師范大學求學時,她并沒有想到,二十年后的她,會成為自己祖國駐中國的特命全權大使。
在許多人眼里,和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通”:在中國生活的這二十年里,她不僅閱讀了大量中國的書籍和資料,也跑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從城市,到鄉村,長年在第一線的觀察和積累讓她談起中國來頭頭是道。“中國很神奇,治理有一套。”當說起中國留給她最深的印象,和丹這樣感嘆道。
“2019年3月,我有幸與浙江師范大學的同事一同訪問了浙江省金華市塔石鄉。”這名索馬里新任駐華大使在采訪中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過這樣一趟旅程,“那是一個藏在群山茶園里的小鎮,常住人口只有幾千人,生活安靜但十分有序。當地的村民大多從事小規模農業和本地經營。最令我難忘的,是當地政府兩例具體治理實踐。”
和丹還記得,當時她和同事一起參觀了塔石鄉的社區服務中心。一到中心門口,她就立即注意到了門前一行醒目的標語——“最多跑一次”。她了解到,這是浙江省發起的一項行政改革,旨在簡化繁瑣的辦事流程,讓當地民眾無論是更新證件、登記土地,還是辦理社保等事務,都只需跑一趟政府部門即可完成。
“我至今還記得那個社區服務中心,那里環境光潔明亮,安排有序合理,工作人員熱情細致。”和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我看來,那行標語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中國基層政府對民眾訴求的積極回應,是對百姓時間和尊嚴的尊重,這才是真正把民眾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更讓她感嘆的是,這樣高效、便民且負責的公共服務,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還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但在中國,哪怕在是一個小小的鄉鎮都已經能實現。
第二個讓和丹印象深刻的細節,是塔石鄉中心的一棟小樓。她在小樓墻上看到了一個紅色標記,這引發了她的好奇。于是,她向當地干部詢問這一標記的來歷,原來,這座建筑是沒有取得合法審批,所以被國家土地管理部門列入拆除計劃。
“讓我沒想到的是,它并不是因當地居民舉報才被發現的,而是通過衛星監測和土地管理系統識別,并上傳至國家數據庫。”和丹告訴記者,科技在中國基層治理中的廣泛運用讓她感到驚訝,更讓她感到佩服的是,即使是一個小鄉鎮,也被納入了中國嚴謹、規范的治理體系中,這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難以做到的。
“無論是中國日益高效的公共服務、平易近人的基層干部,還是嚴格的土地使用管理方法、透明的數字治理體系…它們都讓我慢慢明白,中國的基層治理體系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它低調,但高效,且目光長遠。這些經歷也讓我意識到,良好的治理不僅關乎宏大的國家戰略,也關系到每個民眾的切身體驗。”和丹這樣感嘆道,“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回應人民的需求和期待,從脫貧,到鄉村振興,再到數字化政務服務,它展現出了很強的把政策轉化為人民實際福祉的能力。”
從2016年起,和丹便開始給索馬里政府提供咨詢,將自己對中國的觀察和“中國經驗”傳達到遙遠的東非。2017年9月25日,索馬里政府正式給和丹頒布了任命書,任命她為總統顧問。索馬里的總統顧問不少,但和丹卻是其中唯一一個研究“中國經驗”,針對中索合作交流的。2024年,和丹又有了新身份,她被任命為索馬里駐中國大使,這一新角色讓她和中國的聯結翻開新的一頁,也讓她更加希望為索馬里的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的成功)對索馬里和整個非洲的政黨都有著強大的啟示。”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索馬里在2012年才走出長年的內戰與無序狀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政府,現在該國正處在百廢待興的狀態。但盡管國情和政治格局不同,但中國的成功經驗仍有許多可供索馬里學習。“比如,中國共產黨不斷自我革新的意愿和能力,中國聚焦治理績效和公眾信任的執政理念,還有中國各層級政府善于傾聽民意,不斷試點創新、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都為世界上了有益的一課。”
尼泊爾學者:我一直以為“高效”和“民主”無法共存,直到我來到中國
初春的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冠英鎮,風和日暖,柳梢泛青。今年2月28日,小鎮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一個來自尼泊爾的干部考察團。他們中有尼泊爾的前副總理兼外長,也有尼泊爾三大政黨之一大會黨的高層,還有學識豐富的大學教授和院長,他們遠道而來,是為了現場觀摩一場鎮黨委會會議。
“你們鎮黨委會會議多長時間開一次?”“鎮黨委委員里有沒有哪方面的專家?”“干部們的年齡、性別構成是怎樣的?”“普通民眾的意見是如何反映給政府的?”這些尼泊爾官員們對中國的基層治理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不斷向中方的官員拋出自己的疑問。
尼泊爾前副總理兼外長蘇加塔·柯伊拉臘是考察團的團長。在這次會議觀摩和對四川多個鄉鎮的考察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各地政府收集民意的“毛細血管”:郵箱、熱線、手機app、社區走訪……各式各樣反饋機制令她覺得既驚訝,又有趣。
“科技在中國基層治理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這種應用可能不像尖端實驗室里的那樣,但數字化工具和在線平臺確實既減少了復雜的文書工作,也回應了居民的及時關切,還很透明。”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最讓我驚訝的,是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地方政府如何成功地把‘高效率’和‘廣泛的公眾參與’結合在了一起,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兩者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
“我看到的,是一種真正強調包容性的對話的模式。”在蘇加塔的觀察中,當地許多決策并不是簡單地“自上而下”下達的,而是充分吸納了當地民眾的意見,考慮到了他們的需求,并以實際解決問題為導向。她認為,這樣有利于縮小政策設想和現實執行層面的差距,而這正是尼泊爾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尼泊爾博卡拉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德沃·查理斯則注意到了中國基層治理的“專業化”和干部的“年輕化”:冠英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都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部分成員還有審計、法律、醫學等專業背景,最年輕的鎮黨委委員剛過30歲。
“這些年輕的干部很有信心,也很有責任感,而且在很多專業領域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德沃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尼泊爾的干部都由選舉產生,這當然是基于該國的民主理念,但這也會帶來一個挑戰,即被選出的人有時候缺乏專業知識。他認為,中國的模式有可借鑒之處,比如,尼泊爾可以“探索如何減少政治紛爭,推動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治理模式”。
“民主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它必須反映在實踐中。”德沃這樣感嘆道,“而一種治理方式到底是否高效,最終取決于它能否讓人民幸福。”
阿根廷外交官:在災后重建的小村,看到“同心協力”的力量
在阿根廷前駐華大使牛望道眼中,中國不僅是一個經濟體量龐大、文化多元的國家,更是一片充滿生命力和人情味的土地。在過去這些年里,他以學者和外交官的雙重身份,一次次深入中國的城鄉基層,走近中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這也讓他對中國的社會治理和扶貧經驗有了最直觀的體驗。
“我尤其喜歡去中國一些偏遠的地區,比如每個省遠離省會和主要經濟中心的地方。”牛望道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2021年到現在,他走訪了四川、貴州、河北、新疆、湖南、青海的許多村莊和基層社區,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有新的發現和驚喜。
在所有參訪中,讓這名阿根廷外交官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在四川省北川縣的田壩村——2008年,這里曾在汶川大地震中遭遇重創,但14年后牛望道來到這里時,他看到已是一片重建后生機勃勃的土地。
“我在那里見到了一位茶葉合作社的負責人。2008年地震時,一棵老茶樹擋在她身后,救了她一命。劫后余生,她決心重建家園,如今不僅帶領鄉親們一起制茶、賣茶,還把生意做到了海外。”牛望道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回憶說,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政府與百姓之間高度協同的力量——村民們堅韌、勤奮、樂于學習,政府則在產品推廣、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正是這種同心協力,讓他們得以戰勝重重困難。”
“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們在北川新縣城的廣場上欣賞了一場燈光表演,很多當地居民都去了。我看著許多家庭帶著孩子在廣場上游玩,覺得眼前的景象就像是這個克服苦難民族最生動的寫照。短短幾年時間,這里就重建了一座擁有一流基礎設施的新城,還取得了新的發展。”他對記者感慨道,他想把自己在北川看到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給牛望道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中國基層的官員們。“中國很多官員非常有專業素養和使命感。”牛望道評論稱,在接觸的過程中,他感到許多中國基層官員對他們工作的鄉村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希望為當地帶來更多繁榮和發展,“他們對當地強烈的歸屬感,以及對振興鄉村地區的激情,讓我尤其難忘”。而干部的晉升也往往直接與當地的發展成果掛鉤,這在許多國家并不常見。
在他看來,這些基層治理經驗是中國實現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外界對此知之甚少。“我認為,這些做法在拉美完全具有借鑒意義——我們是全球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之一。”
他舉例稱,中國基層政府在支持村民發展小微企業、推動社區共同決策方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這些都值得拉美國家學習。“它們有助于協調生產、整合資源、增強社區凝聚力。”他表示,“如果我們能吸收中國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本國的社會文化加以本地化改造,就有可能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