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區分是誰的感受,不去背負別人的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復雜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它常常讓我們感到不安、困惑甚至自我否定。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索羞恥感的來源時,會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羞恥感并非完全源于我們自己,而往往是他人無法忍受的部分投射到我們身上。一個孩子興奮地展示自己的畫作,母親卻皺眉說:“你畫得亂七八糟,別人會笑話你。”
這一刻,母親的焦慮(對“不完美”的恐懼)通過否定傳遞給孩子。孩子感受到的羞恥,并非來自畫作本身,而是內化了母親對“被評價”的恐慌。這種投射機制讓我們誤以為某些感受或行為是“羞恥的”,從而背負了本不屬于自己的情感負擔。學會區分是誰的感受,是緩解羞恥感的關鍵。
一、羞恥感的來源:他人的投射
羞恥感的形成往往始于他人的反應。當他人無法接受某些情感、行為或特質時,他們可能會將這些無法忍受的部分投射到我們身上。例如,一個對自己身體有嚴格要求的人,可能會將對自身身體的不滿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對方的某些特征是“羞恥的”。這種投射并非惡意,而是源于他人內心的局限或未解決的矛盾。
我們之所以會內化這些投射,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傾向于默認他人的評價是正確的。尤其是在童年時期,父母、老師或同伴的評價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嬰幼兒無法獨立存活,為了獲得照顧者的愛與保護,他們必須將父母的反應視為“真理”。當父母因自身的局限(如文化禁忌、代際創傷)否定孩子的需求時,孩子會迅速調整自己:“我的需求是錯的,我必須為此羞恥。”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將他人的羞恥感內化,認為“我必須符合他人的期待,否則就會被否定”。這種默認讓他人的感受占據了我們的心理空間,讓我們背負了本不屬于自己的情感負擔。
二、區分感受:識別“外來性”的療愈核心
要緩解羞恥感,我們需要學會區分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這種區分能力是心理成長的重要標志,也是療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