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在搞事業時,你還在與內心的羞恥感做對抗。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機會的時代,許多人都在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而努力拼搏。然而,有些人卻發現自己無法像他人那樣專注于事業發展,而是時常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陷入自我打磨和內心掙扎中。這種現象背后,往往隱藏著一種更為深層的心理機制——羞恥感的“毒性內攝”。當羞恥感成為一種占據主導的情感時,它會像一個無形的枷鎖,限制我們將心理能量投入到外界目標中,導致內耗和停滯。
一、羞恥感:一座無形的“袋鼠式監獄”
羞恥感與愧疚感不同。愧疚感是一種局部的情感反應,針對的是具體的行為或決定,而羞恥感則是一種全局性的自我否定。當我們感到羞恥時,我們不是在說“我做錯了”,而是在下意識地認為“我就是錯的”。這種情感會讓我們將自己視為一個有缺陷、不值得被接納的存在。
健康的羞恥感,能夠幫助我們維持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然而,當羞恥感過度強烈時,它就不再是一個幫助我們成長的情感,而是變成了一種自我禁錮的工具。它會讓我們不斷地將注意力從外界的目標和挑戰中抽離,轉而投入到與內心的羞恥感搏斗中。這種內耗的代價是什么?就是我們失去了將心理能量投入到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中的機會。
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羞恥感的過度發展源于個體的超我過于嚴厲。超我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法官”,它幫助我們區分對與錯。當超我過于嚴苛時,它會對我們的行為和想法進行過度的批判,甚至將一些不相關的經歷都解讀為“羞恥”的根源。這種過度的自我批判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袋鼠式監獄”中——我們既無法完全接受自己,也無法真正逃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