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大將
林彪元帥和陳賡大將都是我黨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林彪元帥有“當代白起”之稱,他率領四野從東北入關后,以摧枯拉朽、風卷殘云之勢,打得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無處可遁,林彪也是解放戰爭中解放中國國土面積最大的軍事元帥。至于陳賡大將,從南昌起義到萬里長征,從延安保衛戰到開辟豫鄂解放戰場,從渡江戰役到追剿余匪,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也為中國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陳賡大將生性幽默隨和,人緣極好,周總理就曾表示,他最喜歡的兩個知識分子將領就是陳賡和彭雪楓。
林彪和陳賡都是中國一心為了革命事業的功勛將領,原本英雄與英雄之間,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可是,這兩位中國名將卻在解放戰爭中的共事期間,因為戰術意見不同而沖突不斷,矛盾重重,甚至鬧到了黨中央毛主席那里去了。這就背后究竟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林彪元帥
客觀地說,陳賡和林彪之間的沖突不是因為林彪不會打仗,也不是因為陳賡不尊重林彪。而是因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林彪元帥和陳賡大將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發表不同的軍事見解而已。林彪元帥雖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有時候卻并不一定有身在前線的陳賡大將那么了解實際情況,兩人在戰術上有一定的分歧是正常的。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兩位心腹愛將的沖突,偉大領袖總能不偏不倚、目光如炬地作出正確裁決,這就更體現了毛主席的偉大胸襟和敏銳眼光了。
01、陳賡、林彪起沖突的原因
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向盤踞在江南的國民黨軍隊發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勢,解放戰爭勝利在望。陳賡和林彪之間的三次戰術沖突正是發生在這段即將迎接革命曙光的過程中。
陳賡和林彪本來屬于兩個不同的戰斗序列,陳賡是二野第四兵團的司令員,林彪是四野的總指揮,兩人進水不犯河水,正常情況下很難發生戰術沖突。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河,兩人以不同的方式為解放中國沖鋒陷陣,殊途同歸罷了。
偉大領袖毛主席
但是,偉大領袖毛主席高屋建瓴,為了迅速消滅南方國民黨殘余勢力、徹底解放全中國,站在“每人一把號,同吹一個調”的統戰思想高度,把原本屬于二野的陳賡兵團撥歸四野的林彪指揮。其直接目標就是,全力支持挾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勝利之余威的林彪能迅速解決當時盤踞在湖北武漢的白崇禧集團。
1949年5月28日,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電令二野四兵團(陳賡兵團)暫歸第四野戰軍司令林彪指揮。并明確指出,在這次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作戰行動中,陳賡兵團擔任大迂回任務。由贛南就近于10月出廣東,繼而迂回白崇禧右側背,協同四野主力圍殲白崇禧集團于廣西境內,而后即由廣西兜擊云南,徹底截斷敵軍逃竄國外的退路。
陳賡大將是一個性格爽朗的人
任何事情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對于黨中央的安排,林彪自然是感到無上榮光和十分激動,畢竟能親自率兵解放自己的家鄉,能得到黨中央的如此信任和重視,是讓人興奮和激動的。但是對于陳賡來說,這就是多少有點委屈了。從“主力主將”到“配合副將”,這對大多數軍事將領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畢竟軍人榮譽感比誰都強,都愿意勇挑重擔、充當主力。
處處青山埋忠骨、片片紅花有芬芳,革命工作原本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之分。陳賡大將是一個大局觀十分強大的優秀將領,很快就從“小我意識”升華到“大我格局”的高度,表示堅決服從林彪的指揮,打好戰術配合,為解放中國的最后一把火盡心盡力。
郭天民將軍
甚至,面對自己隊伍中個別有私人情緒的將領,陳賡還主動地充當林彪的“說客”,對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和開導。比如,第四軍團的副司令郭天民不光革命資歷深,還和陳賡私交甚好。因對林彪指揮第四兵團心有抵觸,替陳賡鳴不平。陳賡卻說:“咱們兵團的老底子是鄂豫皖紅四方面軍,而四野的老底子主要是中央蘇區,所以,我們應該稱他們為老大哥。”
因此,陳賡要求全軍上下一定要放下姿態、保持謙虛、服從命令,要稱四野為“老大哥”。為了全面貫徹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作戰指示,8月1日,陳賡還特地在江西吉安召開了團級以上的干部會議,號召全軍全面貫徹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指示。他鼓勵全軍:“堅決執行毛主席的命令,勇敢進軍,一勞永逸,將革命進行到底。在這最大最后一次進軍中鍛煉自己,考驗自己,提高自己。”
黃埔三杰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看出,陳賡并非一個心胸狹隘、桀驁不馴的人,他積極主動地服從安排、照顧大局,這種胸懷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
要知道,早在南昌起義之前,陳賡就是譽滿神州的“黃埔三杰”之一了,深得蔣介石的垂青,為了使其歸心,一向對共產黨人“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的蔣介石得知陳賡是共產黨之后,多次苦口婆心地勸降被拒,依然舍不得殺害陳賡。而陳賡在參加南昌起義時,更是直接擔任林彪的領導,陳賡任營長,林彪正是其手下的排長。可以說,陳賡在革命資歷和革命聲望上,并不比林彪遜色。
一個弱者對強者的服從,或許是迫于無奈以及心甘情愿。但同樣是一個強者,為了照顧大局,犧牲自我情緒地服從另一個強者的指揮,這是需要莫大的氣度和寬廣的胸懷的。“我就是不服”這幾個字暴露無數人的狹隘,同樣,“我愿意服從”這幾個字也彰顯了很多人的高尚。于此,我們必須要為陳賡大將的氣度鼓掌。
陳賡將軍
但是,如此寵辱不驚、大局為重的陳賡大將為何又會在接下來的與林彪的軍事配合工作中沖突頻起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林彪對陳賡的干預過度。林彪剛剛接過第四兵團的指揮棒,就直接派聯絡副官通知陳賡,四野要對陳賡兵團直接指揮到師級單位,并美其名曰這是四野的“超級指揮”。這是赤裸裸地把別人家的孩子都當自家的了,所謂的“超級指揮”不就是越級指揮嗎?而我軍只有對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才能進行超越兩級的指揮,平心而論,林彪這種簡單粗暴的直接干預對陳賡來說,顯得有點不夠信任和尊重。所以,陳賡也以“各師的電臺不夠”為由,直接拒絕了。
林彪元帥有時候有點武斷
2、林彪的戰術安排過于武斷。林彪在戰術水平上自然是無可挑剔的,但是,一個再牛的人也無法保證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都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聽取和參考他人意見的氣度。但林彪很多時候并不是這么有胸懷的,他不允許下面的人對他說不。但你如果能永遠保持自己的決定是對的,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林彪當時因為遠離前線,對部隊、戰局和形勢的實際情況也做不到完全了然于胸,所以會發出一些過于武斷的指令。比如他和陳賡之間的第一次沖突就是因為他命令陳賡率領病情嚴重的隊伍去圍堵白崇禧,尋求決戰;第二次沖突就是源于林彪要陳賡放棄唾手可得的廣州,長途跋涉到柳州、桂林去圍堵白崇禧;第三次沖突就是因為要求陳賡西進追剿敗軍,放棄防守白崇禧去海南的路徑。
陳賡將軍對革命事業赤膽忠心
3、陳賡是一個純粹的革命者。這也是陳賡和林彪之間會起沖突的根本原因。假設陳賡是一個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革命者,他就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跟林彪起沖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講到“要服從領導安排,要尊重領導意愿”,但是那些面對安排沒有自我思考、只會一味服從的人,絕對大多數都是庸才,或者是被“世俗哲學”腐化已深的混世魔王。陳賡之所以會跟林彪起沖突,是因為陳賡有自己的軍事能力、戰術見解和革命信仰,他服從的并不是林彪的個人指揮,而是大局利益和革命真理,誰對聽誰的,怎么做對革命有利就怎么堅持!這才是真正純粹的革命者應有的態度。
綜上所述,陳賡多次以下屬的身份和林彪起沖突,并不牽涉過多的個人恩怨。相反,在這段沖突不斷的歷史之中,更能體現陳賡的赤子情懷和那段崢嶸熱血時代的魅力。
02、陳賡和林彪的三次沖突
林彪元帥
林彪被委以重任之后,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他期待著高崗落大石、秋風卷落葉地將國民黨殘余勢力一掃而光,為解放戰爭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剛剛經歷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的林彪已經成了國軍心中的夢魘,氣勢之盛,無人可敵。面對林彪大軍的氣勢如虹,首當其沖的白崇禧并不會輕易給林彪尋求決戰的機會的。
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也并非什么酒囊飯袋,見機不對,就迅速退縮到湖南境內,企圖依靠湖南的山地形勢來阻擊解放軍。
林彪一看白崇禧跑到湖南的山區里去了,感覺這是圍殲戰的大好時機。欣喜若狂,想要打一個“新的百團大戰”,把白崇禧的軍隊徹底圍剿在湖南境內。這就是典型的“趕鴨子”戰術,把鴨子趕到一個小空間里,然后圍起來捉。
于是,7月中旬,林彪便電令四兵團迅速渡贛江經宜春,進入湖南醴陵、衡陽、株洲一線,與白崇禧的主力決戰。這也引起了他和陳賡之間的第一次沖突。
林彪元帥是殲滅戰高手
林彪確實是打圍殲戰的高手,他命令陳賡率軍西進湖南與白崇禧決戰,是想把白崇禧拖在湖南境內,然后四野大軍趕赴戰場,對白崇禧進行合圍。
但是,這個戰術也有考慮不周的地方,那就是對陳賡軍團的戰斗力評估不準確。當時,天氣炎熱,第四軍團的戰士疲乏,中暑、生病的極多,部隊減員十分嚴重。再加上在這種惡劣天氣下千里奔襲的影響,陳賡兵團的戰斗力又要打一次折扣。所以,陳賡兵團對戰白崇禧集團,很大概率上是既打不贏又拖不住的。那么,最終結果就是打草驚蛇,白崇禧繼續南撤,進入兩廣,從而使得解放戰爭的進度和難度進一步加大。
陳賡和夫人王根英
陳賡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第四兵團的有利態勢,繼續向南推進,搞大迂回,占領廣州,堵截敵人向廣東之逃路。
陳賡把自己的建議電報給毛主席、中央軍委,并報林彪及劉伯承、鄧小平。當然,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在電報最后也表明自己已經集結部隊,做好執行林彪的作戰計劃的準備了。
毛主席支持陳賡的建議
林彪很快回電了:我決心已下,不能更改,立即執行。但是毛主席的電報也接踵而至,毛主席支持了陳賡的建議而否定了林彪的“趕鴨子”戰術。
毛澤東在電文中說:白崇禧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決不和我作戰,因此,對白作戰,應采取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以掌握主動。同時,毛主席還命令:四兵團與十五兵團(兩個軍)由陳賡指揮,經贛州進軍廣東。四兵團為深入廣西尋殲白崇禧之南路軍,由廣州向廣西南部前進……
林彪和陳賡的第一次軍事分歧便以毛主席的一錘定音而告終了,陳賡得以順利實施自己的戰術想法。但很快他們的第二次沖突也要來了。
新中國成立了
在陳賡率軍一路南下的過程中,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國民黨深感大勢已去,斗志全無。得知陳賡軍團逼近廣州,廣州守敵有棄城南逃的跡象。
可就在廣州城唾手可得的時候,林彪卻接連幾次發來給陳賡并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令第四兵團的后尾主力原地停止待命,先頭追敵部隊如未抓住敵人,并無把握吃掉敵人時也都現地停止。準備由曲江、英德地區直向西平行入桂,以達成協同四野于湘桂地區解決桂白(崇禧)問題。
毛主席代表中央軍委同意林彪的作戰方案,并于10月10日23時命令陳賡兵團即由韶關、英德之線直插桂林、柳州,斷敵后路,協同主力聚殲白匪。
新中國兩大戰術高手
林彪這個戰術的核心目的是想把白崇禧集團殲滅在湘桂邊境,不使其退入廣西老巢。這個作戰思路無疑是對的。但在命令第四軍團舍棄廣州進入廣西的軍事安排卻是不妥的。第一,當時柳州和桂林周邊尚有四野的其他部隊,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其次,要是不能控制廣州,白崇禧有可能被逼入廣東,進而向海南轉移。
陳賡覺得一個純粹的革命戰士就應該把自己的軍事見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向上級領導匯報,于是,10月10日3時,他親自起稿給毛主席、中央軍委和林彪發電報。電報后半部說:“四兵團如立刻向桂林、柳州前進,實際上仍需集結隊伍、重新動員的時間。則一方面路遠趕不上,另一方面廣州不能獲得迅速解放,有兩頭失準備的顧慮。……也許這是偏重局部的看法,你們從全局打算認為必要,命令一到,我們堅決執行!如何請復。”
毛主席再次支持陳賡
所幸,英明的毛主席再次同意了陳賡的建議,并補充指示:“如查明廣州一帶之敵向廣西逃竄時,陳賡兵團即不停留地跟蹤入桂。”
很快,陳賡軍團的左路軍便占領了廣州,廣州守軍向西南方向逃跑了。陳賡當機立斷地命令右路大軍不進廣州,直接追擊逃敵。
但在10月15日24時,林彪再次命令陳賡停止追擊,等待安排。林彪的想法是任這股逃敵流入廣西,然后畢其功于一役,來個徹底大包圍。但是陳賡認為這股逃敵不是逃往廣西,而是逃往海南,不追擊無異于放虎歸山。
解放廣州
于是,第二天9時,陳賡命令所屬各軍繼續追擊逃敵。后來,毛主席也電示陳賡司令部,其指示與陳賡的判斷不謀而合。
毛澤東電示陳賡:廣州逃敵不是向正西入廣西,就是向西南入海南島。要求四兵團乘勝追擊,直至占高要、德慶、云浮、羅定等縣。
林彪和陳賡的第二次沖突,還是以毛主席的全力支持下陳賡獲勝而告終。但事后,林彪也表現出了高姿態,也對陳賡的做法表示了認同,以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的名義發報:“祝賀第四兵團在恩平、陽春、陽江戰斗中取得的勝利”
白崇禧
隨著陳賡在陽江和林在衡寶一線的兩向勝利,白崇禧面臨著“前有狼后有虎”的尷尬境地,他又得想法茍全性命于危局了。他先是退到了廣西老巢,但他深知廣西只能是他暫時的棲身之地,呆久了就會被林彪全吞了。他還得繼續逃。
當時可供白崇禧逃跑的路線有兩條:一是西入云南和貴州,二是南逃海南和海外。但就在白崇禧還沒有做出明確選擇之時,11月15日,二野五兵團解放了貴陽,關上了白崇禧西逃的大門。就這樣,奪取雷州半島繼續南逃,就成了窮途末路的白崇禧集團唯一的選擇。
白崇禧頗有謀略
前面也說了,白崇禧也并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為了確保突圍成功,足智多謀的“小諸葛”精心制定了一個聲東擊西的作戰計劃。他派魯道源兵團在岑溪縣以東大舉佯動,作突圍狀,以吸引和迷惑四野的注意力,同時將主力張淦兵團秘密向博白、陸川、玉林一線集結,準備伺機殺出重圍,奪取雷州半島。
可是,白崇禧這個“聲東擊西”的計劃迷惑了一直想追著他打的林彪,卻沒有迷惑到一直要堵著他打的陳賡。陳賡在陽江大捷之后,便未雨綢繆地在廉江至信宜一線展開了自己的主力十三軍和十四軍,牢牢地卡住了白崇禧進入雷州半島的入口。
魯道源
魯道源兵團的大規模佯動確實吸引了林彪的注意,他覺得這是在運動中殲滅該敵的契機,所以他立即電令陳賡兵團除留一個師兵力在廉江阻擊白崇禧部向雷州半島的進攻之外,主力即刻兼程北上,與四野部隊合力圍殲魯道源兵團。
陳賡和其他的兵團領導對林彪的這種戰術安排再次表示難以理解。一個師怎么可能阻擊白崇禧?如果讓白崇禧跑了,即便全殲魯道源兵團又有什么意義?只要第四兵團主力不動,堅決堵住雷州半島入口,等到四野主力趕到之后,白崇禧主力就插翅難逃了。至于,魯道源兵團遲早是甕中之鱉,何必急于動筷子。
毛主席再次支持陳賡
一番深思熟慮之后,陳賡再次向林彪和中央軍委發電:“建議我部牢固占領廉江、信宜一線,控制出海口,截斷敵人的海上逃路......”最后還附上一句:隨時準備執行上級領導的最終命令。
雄才偉略的毛主席再次英明地回復:“同意陳賡同志的建議。”
陳賡、鄧華、林彪
最后恰恰是因為陳賡的堅持,使白崇禧的張淦兵團在爭奪雷州半島時寸步難行,苦戰兩天后不得不黯然撤兵,敗退北海、欽州一帶,最后在陳賡兵團和四野主力的圍殲之下灰飛煙滅。
自此,陳賡和林彪之間的三次關于軍事戰術上的沖突算是全部結束了,三次均以陳賡獲勝。客觀來講,陳賡屢次“以下犯上”,并不是陳賡不尊重林彪,也不能說明林彪的軍事指揮能力有失水準。恰恰表明了革命先烈們在那個壯懷激烈的時代中,無私無畏的精神和求同存異的情懷,讓人心生敬畏。
03、陳賡和林彪三次沖突的現實思考
秦基偉軍長
后來,陳賡兵團的十五軍在秦基偉軍長率領下乘勢解放了博白,宜將勝勇追窮寇,陳賡指示秦軍長繼續湘西追擊逃敵。但正在集結部隊的時候,林彪又來電令,命十五軍就地剿匪。
郭天民副司令一看電報就來火了,埋怨林彪搞不清是殲敵重要還是剿匪重要。陳賡竭力抑制住自己的焦慮心情,說:“別爭了。自歸四野指揮以來已經爭了三次。這不是原則問題,剿匪也是黨的事業,誰剿都可以,我們就地剿匪吧。”
十五軍就此留在博白剿匪,將逃散的土匪、散兵游勇一網打盡。經八天清剿,俘敵4000余人。但也因此讓桂敵黃杰的第一兵團的一萬多殘兵敗將流竄到了越南。
陳賡將軍全家福
就事論事,林彪的這次安排還是有待商榷的,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陳賡是明顯向林彪妥協了。
所以,我們要認真思考陳賡對林彪的抗議和妥協。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和陳賡類似的情況,我們不一定時刻能理解和接受領導的安排,領導也不一定能時刻了解和尊重我們的建議和想法,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呢?什么時候該抗議、什么時候該妥協呢?
人和機器是不一樣的,人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但機器沒有。所以,只有機器才會只按照指令行事,而人應該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陳賡大將其實就是一個鮮活而又光輝的榜樣,他尊重林彪的地位,也接受林彪的指揮,但這并不代表他就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尊重領導,但我更尊重事理。陳賡敢于表達自己意見的性格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毛主席接見將士們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領導面前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面對具體事情的時候,即便領導決策失誤,也不敢、不愿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人看似在維護領導的權威,但事實上恰恰是在給領導挖坑,也是在給自己添土。有趣的是,往往這種看似無比忠誠的人往往很難得到領導的真正信任和重用。
凡事皆是過猶不及的,即便是陳賡這種性格直爽的鐵血男兒,也依然在最后選擇向林彪妥協了。所以,我們對待領導既不能絕對服從,也不能絕對不服從。絕對服從,只能說明這個人的見識和格局有問題,但絕對不服從,則說明這個人的品格和道德有問題。有選擇性地服從不光是對領導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林彪
至于,什么時候該服從?什么時候該發表自己的意見?我想,有一個大的前提就是,我們的不服從一定是從大局著想并且有理有據的,在大是大非的關鍵性問題上,我們可以選擇合情合理的方式去給領導建議,但是,在大局已定、無關癢痛的事情上,則沒有必要時時刻刻和領導去據理力爭了。
總而言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外乎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如果我們能遵循自己內心最高信仰,合情合理地去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桀驁不馴”有時候也并不是那么可憎。就像陳賡大將那樣不惟上、只惟實,三抗林彪軍令只是始終以解放大業為重,不以世俗成見為準。
陳賡大將的主要任職
陳賡大將三抗軍令,為我軍解放華南和西南大片地區及殲滅國民黨軍余漢謀集團和白崇禧集團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敢于堅持真理和光明磊落的名將風范,為歷史、也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而林彪元帥雷厲風行的軍事作風和毛主席高屋建瓴的英明決斷,也是歷史中最為璀璨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