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北京寫字樓市場并未展現強勁復蘇信號,反而顯露出深刻的結構性調整跡象。表面看似平穩的去化(凈吸納量微正)實則由“降本增效”驅動的搬遷主導,掩蓋了新增需求的匱乏。
租金的持續深度下滑(同比>15%)已不僅是周期性疲軟,更接近于結構性重定價的開端,反映出市場對空間價值評估邏輯的轉變。
高企且粘滯的空置率(接近20%)與即將到來的供應高峰(2026-2027年)共同構筑了一個深度租戶市場,迫使參與者重新思考資產價值與運營策略。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在此背景下,市場呈現明顯的需求分化:科技(尤其是AI驅動)與部分金融細分領域展現韌性,而傳統需求則更趨保守。這不僅是挑戰,更是戰略機遇窗口:租戶可鎖定成本優勢實現升級,而業主則面臨在激烈競爭中重塑資產吸引力、探索新價值模式的緊迫任務。
超越周期:結構性重定價正在發生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深度洞察
當前北京甲級寫字樓租金的持續大幅下跌(Q1環比-4.7%,同比-19.7%)已超越典型的市場周期性調整。這更像是一次結構性的價值重估。其背后驅動力不僅是近20%的高空置率帶來的供需失衡,更深層的原因在于:
企業策略轉變:“降本增效”不再是短期策略,而是中長期運營常態,顯著降低了企業對高租金的承受意愿。
價值錨點漂移:傳統的“地段為王”邏輯受到挑戰。雖然核心位置仍重要,但租戶更綜合地考量成本、空間效率、樓宇品質、服務及靈活性。這使得非核心區高品質樓宇或升級改造后的乙級項目對價格敏感型租戶的吸引力大增。
“以價換量”的極限:業主普遍采用的降租、長免租期、高額裝修補貼等策略,雖短期內刺激了部分成交(尤其是搬遷),但已將實際有效租金推至多年低位,邊際效應遞減,進一步確認了市場對租金水平的新預期。金融街等傳統高租金區域為求去化而出現的大幅租金回調(Q1環比降幅達6.6%)是這一趨勢的有力佐證。
戰略啟示
市場參與者需接受有效租金在中短期內難以回到疫情前高點的現實。資產估值模型需調整,過度依賴歷史租金水平可能導致誤判。投資者需更關注資產的運營效率、租戶結構韌性及未來潛在的升級改造空間,而非僅僅是地段標簽。
需求分化格局:冰火兩重天,選擇性需求主導
深度洞察
市場整體需求看似溫和(凈吸納量微正),但內部結構高度分化且呈現選擇性特征。并非所有行業都在收縮,也并非所有企業都在擴張:
引擎與穩定器:TMT(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游戲開發等細分賽道)和金融業(基金、保險、部分券商,受政策或并購驅動)仍是市場需求的主要引擎。然而,即便是這些行業的頭部企業,其租賃行為也多表現為優化整合(如集中辦公、升級空間)而非大規模凈擴張。國央企則扮演了市場穩定器的角色,其需求相對穩健,但決策周期和考量因素(如政策導向)與市場化企業不同。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搬遷置換主旋律:市場活躍度主要由現有租戶的搬遷構成(占新租近80%),而非新增企業或規模擴張驅動。這表明市場主要在進行存量優化和成本驅動下的“騰籠換鳥”,而非增量發展。
區域冷熱不均:需求向特定區域集中。麗澤憑借價格優勢和新樓品質吸引升級搬遷租戶;中關村受益于科技產業聚集效應;金融街在租金回調后重新獲得部分金融機構青睞。相比之下,CBD等傳統核心區面臨大面積租戶整合、搬遷或縮減帶來的去化壓力。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戰略啟示
業主需摒棄“廣撒網”的招商策略,轉向精準客群定位。深入理解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真實需求痛點(成本、效率、人才吸引、特定技術設施等)至關重要。產品(樓宇硬件、服務)與策略(定價、租賃條款)的定制化、精細化成為必然。對于空置率高的樓宇,思考如何吸引特定細分領域租戶成為破局關鍵。
供應陰影下的戰略窗口期
深度洞察
2025年新增供應的相對匱乏,為市場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但短暫的戰略窗口期。然而,這并非市場基本面好轉的信號,也可能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2026-2027年預計將有超過百萬平方米的新增供應集中入市(主要在CBD中服地塊、麗澤、望京),這將對現有市場格局產生巨大沖擊。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戰略啟示
租戶方:優質租戶應利用此窗口期,積極尋求更有利的租賃條件進行續約或搬遷升級,鎖定中長期成本優勢。尤其是對于有整合、升級需求的企業,當下是談判的黃金時間。
業主方:必須利用這一年時間全力穩定現有租戶,并通過靈活策略(包括中短期優惠鎖定長期意向)盡可能提升出租率。同時,必須加速資產優化升級,提升硬件品質、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為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做好準備。對于持有待入市項目的開發商,需更審慎評估入市時機與定價策略。
深度租戶市場中的航行:從空間提供到價值共創
深度洞察
接近20%的空置率、持續下行的租金以及未來供應壓力,共同將北京寫字樓市場推入了一個深度且可能持續多年的租戶市場。在此格局下,業主與租戶的關系正在重塑:
競爭維度擴展:競爭不再局限于租金,而是擴展到免租期、裝修補貼、定制化改造、樓內配套、社區運營、技術賦能、ESG表現等全方位維度。
邊界模糊化:甲級、乙級與優質產業園之間的界限因價格趨近而模糊,區域壁壘也在降低,租戶選擇范圍空前擴大,加劇了同質化項目的去化難度。
運營即核心:樓宇的運營能力(成本控制、服務品質、租戶關系維護、空間靈活性改造能力)正取代單純的資產持有,成為決定資產價值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戰略啟示
業主需轉型:從傳統的“空間提供者”向“解決方案和價值共創伙伴”轉型。理解租戶業務需求,提供靈活的空間解決方案(如模塊化空間、共享設施),并通過優質服務提升租戶體驗和粘性。
擁抱科技與可持續性:投資于樓宇智能化、綠色建筑認證(ESG)不僅是趨勢,更是提升資產吸引力、滿足優質租戶(尤其是外資和大型科技企業)要求的關鍵。
探索空間新可能:對于部分空置率高企、改造條件允許的物業,探索將其部分空間改造為共享辦公、特色商業配套、健康中心甚至短期租賃公寓等其他業態的可能性,以盤活資產、分散風險(需謹慎評估可行性與成本)。
結語
北京寫字樓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簡單的等待市場周期性復蘇已不足以應對當前的結構性變化。唯有深刻洞察市場底層邏輯的轉變,主動調整戰略,在產品、服務、運營和模式上持續創新,才能在這輪調整中成功駕馭風險,發掘并鎖定新的價值錨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