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儀器的使用
1,試管
(1)用途:
常溫或加熱時,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比如探究金屬與酸反應,將金屬放入試管,再加入酸,能清晰觀察反應現象。
可溶解少量固體,像把氯化鈉固體放入試管加水,輕松完成溶解操作。
作為收集少量氣體的容器,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先將試管裝滿水倒扣在水槽,就能收集到純凈氧氣。
還能用于裝置小型氣體發生器,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試管就是反應的 “舞臺”。
(2)使用方法:
加熱時,外壁必須干燥,防止驟熱驟冷,要先均勻受熱,再集中加熱,避免試管因受熱不均破裂。
加熱時,短時間可用試管夾夾持,長時間則用鐵夾固定在鐵架臺上,試管夾或鐵夾都應夾在離試管口約 1/3 處。
加熱固體,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炸裂,且未冷前不能直立試管。
加熱液體,盛液量不超試管容積 1/3,防止液體受熱溢出;使試管與桌面成 45° 角,增大受熱面積,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對著自己或別人,以防液體噴出傷人。
2,燒杯
(1)用途:
常用于溶解固體物質、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釋、濃縮。比如配制氯化鈉溶液,就在燒杯中進行溶解操作。
用作較大量物質間的反應容器,像酸堿中和反應,若酸和堿用量較多,燒杯就是合適的反應場所。
(2)使用方法:
受熱時外壁要干燥,且需放在石棉網上,確保受熱均勻,防止因受熱不均而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過容積的 1/2,防止加熱沸騰時液體外溢。
3,量筒
(1)用途:專門用于準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
(2)使用方法:
不能用作反應容器,也不能加熱或用于配制溶液。
要根據所需量取液體的體積,選擇合適量程的量筒,減少誤差。
放置時要在水平桌面上,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線和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這樣讀出的數據才準確。
4,酒精燈
(1)用途:實驗室常用的加熱工具,最高加熱溫度可達 500 攝氏度。
(2)使用方法:
使用前檢查燈芯長度、頂端狀態及酒精含量,確保安全。
點燃時要用火柴,絕對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其他酒精燈。
嚴禁向燃著的酒精燈添加酒精。
熄滅時,用燈帽蓋滅,切不可用嘴吹滅。若酒精燈被撞翻引發火災,要立刻用濕抹布或沙土滅火。
5,玻璃棒
(1)用途:
攪拌,加速物質溶解或使反應更充分。如溶解固體時,用玻璃棒攪拌能加快溶解速度。
引流,在過濾或轉移液體時,引導液體順利流入指定容器。
蘸取少量液體,用于檢驗液體性質等實驗。
(2)使用方法:使用后要及時清洗,避免殘留藥品影響下次實驗。
6,漏斗
(1)用途:
普通漏斗用于過濾,將不溶性固體與液體分離。
長頸漏斗用于向反應容器中添加液體,在氣體制取實驗中經常用到。
分液漏斗不僅能添加液體,還可控制液體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
(2)使用方法:過濾時,漏斗下端要緊靠燒杯內壁,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液面低于濾紙邊緣。
7,集氣瓶
(1)用途:收集和儲存氣體。
(2)使用方法:收集氣體時,根據氣體性質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如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好氣體后,要用玻璃片蓋好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