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司封藏,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氣虧耗,則發白齒搖,骨痿無力。"——《黃帝內經·素問》
明代蘄州,一座寧靜的書齋內,藥學大家李時珍正在為弟子講解腎氣暗耗之癥。李時珍目光如炬:"世人多知補腎之重要,卻不知補腎有道。腎虛非一味補益,實則體內有三處漏洞需堵,堵漏蓄精,元氣自生。"
一位弟子疑惑不解:"老師,市井之間皆言腎虛需用鹿茸、海狗腎等大補之品,為何您常言當先堵漏?那三處漏洞又在何處?若不用峻補之法,又如何能讓腎氣復原?"
李時珍撫須微笑:"此乃醫門精微,需辨明虛實,方能見真知。"
嘉靖三十八年,金陵城南,一座竹林掩映的園居內,秋風送爽。
李時珍正埋首《本草綱目》的修訂工作。忽然,一位中年男子被引入庭院,面色蒼白,神情憔悴。
"在下徐守志,南京國子監祭酒,久聞先生醫術精湛,特來求醫。"
李時珍請他入座:"徐祭酒請道明病癥。"
徐守志嘆息道:"在下兩年前開始腰膝酸軟,耳鳴目眩,頭頂常有虛汗,夜間小便頻數。近來更覺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最為痛苦的是精神疲乏,難以入眠,醒后依然疲憊。"
"可曾求醫服藥?"
"求醫無數。都言是腎氣虧虛,開人參、鹿茸、熟地黃等大補之品。服藥之時精神稍振,藥效一過便故態復萌,久服不見好轉,反而頭暈心悸加重。"
李時珍為徐守志診脈,見其脈沉細無力,舌淡胖嫩,邊有齒痕,面色黯淡。
"徐祭酒,你這并非單純腎氣不足,而是腎氣暗耗有源,精隨氣泄所致。《內經》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你體內有三處漏洞在暗中耗損腎精,故而補而不住,如水入漏甕。"
徐守志驚訝不已:"三處漏洞?何謂三處漏洞?"
李時珍取出一冊手稿:"我在《本草綱目》中有論述,人體腎精腎氣有三大耗損之源:一為心火亢盛,心腎不交;二為脾胃虛弱,生化乏源;三為肝郁氣滯,疏泄失常。三者如閘門失修,腎精從中暗耗。"
徐守志若有所悟:"李先生是說,我非單純腎虛,還有心火旺、脾胃弱、肝郁滯?"
"正是。《難經》有云:'腎者水臟,心者火臟,水火既濟而陰陽平衡。'世人補腎多用溫熱峻補之品,不知心火已旺,再溫補則火上炎;脾胃已弱,運化無力,再峻補則脾胃負擔更重;肝郁氣滯,則氣機不暢,腎精難以封藏。"
此時,一位白發老者走入庭院,乃金陵名醫戴元禮。
"聞知李先生在此論醫,老朽特來請教。"
戴元禮聽聞徐守志病情后,搖頭道:"老夫看徐祭酒面色蒼白,腰膝酸軟,明顯是腎精虧虛。《金匱要略》中有云:'腎病者,補之即實。'應以熟地、山萸肉、鹿茸等溫補腎精,方能速效。"
李時珍不急不躁:"戴老之見自有道理,但徐祭酒服用諸多補品后病情不減反增,恰恰說明非單純腎虛可解。我常言:'補不如堵,堵不如通,通不如調。'"
戴元禮不以為然:"李先生此論雖有奇特之處,但腎為先天之本,若元氣不振,何以溫煦一身?"
李時珍微笑道:"《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猛藥峻補如烈火烹油,暫時振奮卻耗傷真元;調理堵漏如湯煮雪,看似緩慢卻能固本培元。"
他轉向徐守志:"你腎精暗耗,源于三處漏洞未堵。我有一方,并非單純補益,而是調心安神,健脾助運,疏肝理氣,兼顧三源,方能標本兼治。"
李時珍取出幾種藥材,有紫黑色根莖、淡黃色花朵、深褐色果實等。
"此方看似平常,實則精妙,乃堵漏培元、蓄精存氣的珍品。"
他將藥材煎煮,片刻后,一股清香彌漫開來。
徐守志飲下藥湯,須臾間,面色微紅:"此藥入口甘淡微澀,飲下片刻,竟感腰中一股暖流緩緩升起,頭目為之一清!"
李時珍微笑道:"此方平和而不峻,滋補而不燥熱,既能安心養神,又能健脾助運,還能疏肝理氣。它不似鹿茸那般猛烈峻補,而是先堵漏,再培元,使精氣神三寶俱足。"
戴元禮凝視藥方,若有所思:"李先生所言堵漏之法確有獨到之處。老夫行醫數十載,也曾見過不少腎虛癥用溫補反而加重者,莫非真如先生所言,需先堵漏再培元?"
李時珍正色道:"醫道貴在辨證論治,不可執一而論。腎虛有腎陰虛、腎陽虛、腎精虧、腎氣虛之分。徐祭酒乃腎精腎氣俱損,當先堵漏,再培元,方能事半功倍。"
徐守志迫不及待地問:"李先生,這究竟是什么神奇藥方?如何能在眾多補藥無效時獨顯奇效?"
戴元禮也好奇至極:"此方如此妙不可言,老朽行醫多年竟未曾用過,它究竟何以能堵塞三處漏洞?"
李時珍看著兩人期待的目光,緩緩道:"此方由五種藥材組成。方中以滋補腎水為君,配以健脾助運之品,理氣開郁之藥,清心降火之物,疏肝解郁之材。五藥合用,相輔相成,既能堵塞三漏,又能培元固本。"
徐守志驚奇不已:"原來是五味藥材的組合!難怪能同時針對三處漏洞。只是李先生,這五味藥材具體是哪五味?它們如何協同作用,能使我這多年的頑疾得以康復?"
李時珍微微一笑:"徐祭酒且聽我道來,這五味藥材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