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12日,應天城籠罩在夏季的悶熱中。
金川門的城樓上,李景隆的掌心已滲出了些許冷汗,遠處燕軍火把如繁星點點,朱棣的騎兵鐵蹄聲清晰可聞。入夜后,李景隆與谷王朱橞借口“巡視防務”,支開金川門守軍,悄然開啟城門。
隨著金川門失守,大明第二位帝王朱允炆在宮中縱火自焚,明朝中央政權瞬間崩塌。
然而,擁有“從龍之功”的李景隆,卻被朱棣的弟弟朱橚扣上貪腐的帽子,他的部下陳亨、張信更是指責李景隆“豢養死士,意圖謀逆”。
可悲的是,朱棣信了。他削除了李景隆“靖難功臣”的稱號,還將他圈禁在府中,不準李景隆與任何人見面。
這位被委以重任,喪失南軍近百萬的統帥,在選擇以怨報德,出賣朱允炆后,仍逃不出“清算”的下場。
當李景隆下定決心,用絕食十日,抗議朱棣的不公時,只留下了無數的鬧劇。他的懦夫本性,猶如朱棣所說的那樣:
“九江欲效伯夷之節,惜無首陽之志。”
那么,李景隆是如何丟掉南軍近百萬兵馬的呢?他與朱允炆的關系如何?他又為何會出賣朱允炆呢?
將門之后:蔭庇與枷鎖
李景隆,江蘇盱眙人。
他的父親是威名遠揚的岐陽王、開國六公之一的李文忠,他的親舅姥爺更是大明的皇帝朱元璋。因此,李景隆自幼就浸染于鐘鳴鼎食之家。
他也不負眾望,從小喜愛讀書,尤好兵法,極受朱元璋的寵愛。朱元璋曾撫摸著李景隆的后背,感慨道:
“九江舉止雍容華貴,秉性類我,未來不可限量。”
1386年,李文忠病逝,李景隆承襲曹國公爵位,他被朱元璋派遣到河南、陜西、廣西等地練兵, 為掌管大明軍務,積累軍中威望。
不久后,李景隆又前往西南,負責茶馬互市。
當茶馬司奏報番商私販兵甲時,李景隆親率精騎疾馳河州,以斷茶三月相威脅,迫使西番交出了走私者。
眾所周知,在洪都防守戰前,朱元璋就明確表態,戰略要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故而,在李景隆小有成就后,朱元璋就將他調往應天,執掌左軍都督府。
左軍都督府脫胎于大都督府,為了分散軍中將領的權力,朱元璋將原本掌管天下兵馬的大都督府,分為前、后、左、中、右五部。而左軍都督府分領應天、浙江、山東以及遼東都司、衛所,可謂是權柄過盛。
事實上,在李景隆之前,他的表叔朱文正、父親李文忠都做過都督府都督,可與他們不同的是,朱文正、李文忠憑借的是個人強勢的軍功,而李景隆則倚賴的唯有血脈。
尤其是在朱標病逝、沐英早亡,藍玉、馮勝、傅友德等名將凋零后,李景隆對于朱元璋的重要性,更加不可言喻。
不過,李景隆為人過于“輕慢無禮”,治軍寬縱,士卒多驕。朱元璋、徐輝祖都曾看出他的問題所在,可“矮個子里拔高個”,朱元璋也不得不委曲求全了。
建文棋局:從削藩先鋒到喪師之將
1398年5月,朱元璋病逝。
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的影響下,誓要削藩。為了不激起朱棣的反抗,他采納齊泰的“削藩強干”策略,先剪除朱棣的羽翼。
作為皇權鐵桿,李景隆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執行首次削藩的最佳人選。
他假借備邊河南為由,率輕騎五千,趁著夜色突襲開封,將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圈禁在應天牢獄。
如庖丁解牛,不見血光。
李景隆的強悍表現,不僅讓他在未來的戰爭中信心滿滿,更給了朱允炆“誤導”。在新任皇帝看來,李景隆的軍事實力,已不亞于朱棣。
因此,當朱棣起兵靖難,老將耿炳文受困真定時,朱允炆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毫不猶豫的放棄了能力卓著的徐輝祖,對李景隆委以重任。
八月,李景隆統軍五十萬持節出京,旌旗蔽日。出發前,朱允炆親自到江邊,以極其隆重的待遇,為李景隆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