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公元1607年春,一代“游圣”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邁出了云游天下的第一步;400多年后,178萬暨陽兒女賡續徐霞客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科學精神,滾石上山、接續奮斗,在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托舉起一座萬眾矚目的“5000億之城”。
時代的躍遷,在不經意的量變中引發質變;歷史的新篇,在接續奮斗中接力揮寫。
今天,江陰又處在“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上”。江尾海頭處,一江春水動海潮;站上新起點,江陰奮楫立濤頭——“朝碧海暮蒼梧,為有期許再出征!”
▲江陰市靖江工業園區
再出征,鍛造產業創新領航城
3月18日至20日,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率領全市黨政企代表團赴上海、蘇州、杭州考察。“人工智能+”成為代表團重點考察對象。
作為全市規劃的五大未來產業之一,江陰近年來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制造產業,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創新路徑。去年以來,長三角國創中心混合現實應用技術研究所暨江陰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成功簽約,“互聯網+政務網”DeepSeek完成本地化部署,江陰智算中心如期投運……江陰以AI為牽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煥新、戰新產業向強攀登、未來產業向新而生。
與此同時,江陰一批制造業龍頭企業開始在“AI+”的新賽道上先行先試、奮力向前。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海瀾集團實現布匹AI視覺檢測,興澄特鋼讓高爐“黑箱透明化”,盛合晶微大幅提升芯片封測環節的瑕疵檢測精度……產線重塑、管理重構、模式重建——江陰正在以縣域之力,定義“中國制造”的未來。
于江陰而言,產業為根,制造為要。以產業規模論,江陰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國1/250的GDP,榮獲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二十二連冠”;以制造實力觀,江陰以62家上市公司、42家中國500強企業、超7500億元工業總產值,穩坐“中國制造業第一縣”寶座。
產業強縣,也曾一度面臨傳統產業占比過高、土地開發強度逼近極限的桎梏。
2021年,江陰吹響工業園區改造升級沖鋒號。“工改三年大會戰”,江陰累計騰退盤活提升工業用地3.88萬畝,形成可用產業用地1.66萬畝。在這些“騰”出來的土地上,先后“換”來“345”現代產業集群項目104個,其中百億級項目6個。
“聚力產業創新,風雨無阻推進工改,同時不斷提升數據、算力等新型生產要素供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許峰說,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江陰將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奮力在江蘇制造強省建設上沖鋒在前、擔當在前。
再出征,涵養共同富裕幸福城
據權威部門最新統計,2024年,江陰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71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0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46元,農民收入連續第25年居全省同類城市第一。
產業欣欣向榮,鄉村全面振興。2022年以來,江陰出臺《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成立全國縣域首個“鄉村振興·共富基金”,首批向23個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投放補助資金4086萬元,啟動產業發展項目16個、總投資超1.3億元,實現收益近1000萬元。
“江陰作為經濟強縣,有責任、也有條件在探索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做示范。”江陰市市長王琪表示,聚力實現共同富裕,今年,江陰將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上持續用力,穩步推進39個城市更新單元,加快新一輪30個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振興”計劃,“確保明年全部摘帽”;在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優化公共服務供給上再上水平,尤其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年內提供就業崗位6.2萬個以上,“讓更多人有業可成、未來可期。”
經世濟用,江陰一脈。
今年元旦,江陰國樂島落成開放。江陰籍著名指揮家曹鵬,于人生百年之際,回到家鄉,用一場新年音樂會,向家鄉人民獻禮。一曲《歌唱祖國》在曹老的指尖流淌,恢弘大氣、豪邁澎湃,正如這座城市的發展,以文載道,聲動未來。
以“打通江南文脈出海口”為己任,江陰全力打響游圣、軍事、學政、民樂、中醫五大文化品牌,扎實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陰段建設,在人文經濟共生共榮的時代大潮中,加速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航程。
▲江陰濱江公園
再出征,托舉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城
滬寧沿江高鐵江陰站廣場,一尊高約10米的徐霞客雕像佇立于此。無數人與“他”合影,從這里開啟屬于自己的“萬里遐征”。
作為江陰的“超級IP”,徐霞客,正以他的遼闊視野和科學求索精神,引領著這座城市“再出發”。
蛇年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江陰召開“科創江陰”建設新三年行動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動員大會,錨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開啟“科創江陰”建設新三年行動。
3年前的正月初八,“科創江陰”大幕開啟。3年里,全市建成投用科創載體超280萬平方米,以霞客灣科學城、綺山湖科創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和南理工創新港為核心的“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初具形態;企業累計創造出50多個全球首創、世界第一,全市誕生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科技、人才、金融等支持政策迭代升級,每年新引進大學生超1.55萬人,人才總量突破56萬人。
“科創江陰”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吹醒了暨陽大地的滿園春色。站上新起點,“科創江陰”建設新三年行動“新”在哪?“教育全面挺進主戰場,科技全面轟響主引擎,人才全面集聚主力軍,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江陰市科技局局長李奕介紹,未來3年,江陰將緊密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特色優勢,深化四項改革和構建六大體系40項重點任務,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聚力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以“霞客”之名,探“科創江陰”之路,民營企業成為“科創江陰”蓬勃生長的最強動力源。龍頭企業馳騁海內外“揭榜掛帥”,在“大漠邊關”開疆拓土、在“珠峰之巔”挑戰極限;中小型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結出累累碩果。
“民營企業是江陰發展的‘壓艙石’。我們要以‘放眼全世界’的格局、‘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和‘舍得花本錢’的膽識,攀高逐新、接續奮斗,為再創科創江陰新局面貢獻企業力量。”盛合晶微半導體(江陰)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東說。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弄潮兒向濤頭立,還看江陰。
江陰市簡介
江陰市,簡稱澄,古稱暨陽,江蘇省轄縣級市,由無錫市代管,地處無錫市北側,江尾海頭、北枕長江,與靖江市隔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市區接壤,東鄰張家港市、常熟市,西連常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987.5平方千米。現轄10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191個行政村、83個社區,常住人口178.7萬人、戶籍人口127萬人。
江陰市地域原屬吳地延陵,晉朝始置暨陽縣,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1983年,江陰縣改屬無錫市;1987年撤縣建市。
▲江陰城市地標
江陰歷代為江防要塞,是長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等百余項榮譽,實現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二十二連冠”,被中央確定為改革開放30年全國18個典型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華夏A股第一縣”。綜合實力上,202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6億元、規上工業產值752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2億元,以約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約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產業發展上,擁有規上工業企業2642家、其中營收超千億元企業3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38家、其中國家級63家,擁有四大類中國500強企業4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累計63家、總數全國同類城市第一。村級經濟上,全市村級總收入達28.8億元,村均收入1125萬元,收入規模全省持續領先,其中華西新市村、周莊村、長江村、山泉村等4個村村級收入超億元,72個村村級收入超千萬元。百姓增收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7271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88606元、50446元,均位列全省同類城市第一,農民收入連續24年蟬聯榜首。
來源|新華網 大冶發布
編輯|黃豹
編審|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