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 棟
牛生有(左一)入戶了解情況。 李 勇攝(人民視覺)
海拔3129米的小圓山頭,山下草色出現新綠,東大灘水庫泛著漣漪。遠遠地,一個個頭不高、穿著工服的人,扛著有機肥,健步往田里走。正值高原油菜的播種季節,“我們的3000多畝青稞、油菜地,全‘吃’有機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黨支部書記牛生有抹一把臉,笑呵呵地說。
曾經的東達村,出了名的窮。2014年,致富能人牛生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11月25日下午兩點,我選上的時候就跟村里人承諾,東達不當貧困村,一定要富起來。”
沒有產業,村子咋發展?
彼時,正值海晏縣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院舍到處是牛羊糞便的東達村被列為重點整治對象。牛生有靈機一動:不如搞個合作社,將大伙的牛羊集中起來管理——既搞好村容村貌,又發展集體經濟。
一開始,有村民堅決反對:“我家牛羊喂得好,其他家的羊沒我家的壯,將來出售時怎么算賬?”“我自己家院子里養著,不就省了那幾百塊管理費?”
牛生有一邊做群眾工作,解釋“牛羊圈舍統一管理喂食,銷售還是由村民自己銷售”;一邊搞起了試點,村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和村干部帶頭,把自家的1000多只羊搬了過去。
一年過去,牛羊集中養殖省時省力,而且和收購商談價格更有“話語權”。看到“劃得來”,村民第二年紛紛加入。如今,產業化經營步入正軌,年銷售500多萬元。村里的環境衛生整治也取得了進展。
通過這事,牛生有進一步堅定認識:“村莊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要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在東達村,流傳著一個接續數年的守護故事。村里的一名失能人員重病住院,家里只有一個6歲的女兒。經牛生有提議,村干部、黨員每人一個星期,輪流負責看護,同時還幫忙帶飯,讓父女倆餓不著。村民們深受感動,也常來搭把手。后來,孩子被送去遠房親戚家,臨別時熱淚盈眶:“我一定努力學習,將來報答東達的親人們……”
這樣的暖心故事還有不少。東達村海拔較高,村里有的老人需要吸氧,村干部自掏腰包為老人們充氧氣鋼瓶。2018年,村里要發展食用菌種植,蓋大棚前期需要400萬元,幾名“致富能人”黨員表態:“我們先墊付,村里有了錢,再慢慢還。”
“攢勁”,在西北方言里是“振奮、給力”的意思。“攢勁東達”,是東達村人給自己的定位。黨員帶頭、齊心協力,“攢勁東達”一年一個樣。
2010年以前,東達村搞過土地流轉,做了兩年效益不好,流轉方跑路了。此后,村民們再聽說土地托管、流轉,“反正分不清,就是不同意。”
三年前,村里準備依托股份經濟合作社,引入土地托管,規模種植青稞、油菜。考慮到村民的顧慮,牛生有和村干部責任到人,白天黑夜入戶做工作:“‘東達東達,不是霜凍就是雹打’。咱們這海拔高、風沙大,種植收益啥樣,大家都清楚。你們要是信得過,就試這一次,行不?”
這次,群眾沒有猶豫:“自己種植,刨去開支、人工,一畝地落一兩百塊錢。”結果,托管頭一年,加上相關補貼,每畝地平均到手570元。
不久前,山那頭的青海湖,迎來開湖季。牛生有盼望著今年產業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們定了個目標,如果村集體產業能掙到百萬元,年底全村村民都分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1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