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世間常有這樣的機緣:看似微不足道的相遇,卻藏著足以改變一生的智慧。民國初年,戰火紛飛,佛法式微。虛云大師為重建云居山四處奔走,心中憂慮重重。一日清晨,他在化緣途中遇見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對方雖命不久矣,眼神卻如星辰般明亮。
“老和尚,此行是為求財而來吧?”乞丐一語道破虛云大師的心事。大師愕然,解釋自己是為法脈傳承,非為私利。乞丐卻搖頭苦笑,緩緩道出一句震撼人心的話:“身弱之人,當求印不求財?!?/strong>
一、
虛云大師在重建云居山的路上,走得并不順。他已經七十多歲,身形清瘦,每日拄杖奔波于山林市井之間,一邊誦經祈愿,一邊向各地善信化緣。但戰爭未停,民生困頓,能捐錢的不是心無意,就是身無余力。
有人勸他:“不如先修幾間齋堂供僧,讓居士安心?!?/strong>也有人搖頭冷笑:“荒山野地,講什么寺廟?不如拿去建廠通路。”
大師聽了不爭不辯,只是合掌一禮。他不是為了面子,而是為法脈。他知道,云居山若無道場鎮守,佛法在此地便會中斷??蓵r局不穩,信眾渙散,處處是難。連隨行弟子也開始焦慮:“是不是該改個策略?更直接些,多講功德福報。”
他沉默很久,沒有答。因為他心里也動搖了。
某天黃昏,他獨自走在山腳,準備前往一個縣城的地主府上求助,途中遇見一個衣衫襤褸、盤坐路邊的老乞丐。那人身上幾乎沒塊好布,雙眼卻極亮。他看著大師,輕輕抬手指了指破碗,說:“你也來討?”
虛云愣了一下,點頭笑說:“討建寺之資?!?/strong>
乞丐低頭撥弄破碗中的石子,悠悠開口:“身弱之人,求印不求財。你走錯了?!?/strong>聲音不大,卻仿佛一記悶雷擊在心頭。
大師愣在原地,想追問,那人卻已起身離去。再走幾步,竟沒了蹤影。
這句話像釘子釘在他心上。一路回去,心思翻涌。求財求的是方便,求印求的是傳承,他一向自認分得清,卻為何被一句話點破?更奇的是——那人,真的是乞丐嗎?
第二日,他特意再下山尋那人,卻只在一處舊祠堂里,看見了一行題字:
“印者心也,財者相也。相逐心亡,舍本逐末?!?/strong>
落款兩個字:慧通。
他立刻意識到,那人可能不是凡人。有人說,慧通是舊年間山中一位修者,因執念于募資建塔,最終入魔瘋走。雖無確證,卻傳說多有異術,能知人過。
這段經歷讓虛云停下了腳步。他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行程和發愿。這一停,反而讓許多平日冷眼旁觀的老居士悄然靠近。有人送米,有人捐布,有人默默修籬墻,三月不到,山上已有了最初的齋堂和禪房雛形。
他終于明白,也許路真的走偏了。
二、
可到底什么是“印”?為何“財”反成了障礙?
“身弱之人,求印不求財。”這句被虛云大師反復咀嚼的話,究竟講了什么玄機?關鍵的兩個字,是“印”與“財”。
問題來了——什么叫“印”?又為何“身弱之人”要避開“財”?
佛教經典《大乘起信論》中有言:“萬法本一心,心印契則萬境不惑?!?/strong>所謂“印”,不是官印、圖章,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