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晨鐘響徹古剎,年輕的禪僧無塵跪坐在蒲團上,指尖死死掐入掌心。昨夜他又在夢中與同門論法——那位總被方丈贊許的師兄,在夢中將他駁得體無完膚。睜開眼時,僧袍已被冷汗浸透。
"為何我誦經萬遍,卻仍被這般妄念糾纏?"無塵凝視著香爐里扭曲上升的青煙,忽然想起佛陀對阿難的開示。原來真正困住修行者的,從來不是對紅塵的貪戀,而是那個如影隨形卻難以覺察的字……
一、
此刻殿外落葉紛飛,一片沾著露水的銀杏葉飄過經幡,恰好落在他攤開的《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路上,最怕的不是魔,是自以為“已經沒有魔”。許多修行者走入一段時間后,常常會有一個錯覺:我已經超越了執著。但煩惱并未減少,痛苦也沒有止息,反而在“放下”的名義之下,心變得更敏感、更易波動。為什么?
因為很多人把“執著”當成了修行的唯一敵人,卻沒意識到,那不過是第一道門檻。真正讓人卡住的,是一種更隱秘、更深層的障礙,它常藏在看似“進步”的表象之下。
有一位居士,在閉關三個月之后,自覺進境明顯,開口閉口是“無常”“空性”。但他一走出禪房,面對人群時卻異常焦躁。他不滿他人打斷他講話,不喜有人質疑他的境界。外人以為他修得“銳氣十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越來越容易陷入對他人狀態的評判,對自己修行進度的對照,對“成不成佛”的焦慮。
這不是修行,這是修執。
許多人放下了對外在的執戀,卻沒有放下對“自己必須更好”的那種緊繃。更有甚者,把“我不執著”變成新的執著標準;把“我不能動心”當成必須達成的目標。這種心態,看似清明,實則焦灼。
佛陀曾經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很多人修行時,越見越多“相”,越修越多“形”。于是走進一個極大的誤區:拿佛法修飾我執,以無我之名穩固“我最清凈”的念頭。這種修行,最容易卡住,卻不容易自覺。
有一個短小的公案可以佐證:
一位弟子問師父:“弟子是否還執著?”
師父答:“你連這個問題都問出來了,便已落入評斷。”
弟子愣住:“難道不該自省?”
師父笑說:“省,是如實觀;判,是將錯對貼在心上。”
評斷,不是覺察,它是一種試圖“固定自己狀態”的心力。它的本質,是抗拒變化,是希望在修行路上“有個答案”,而非“持續走”。
真正的修行,是如流水,不造浪,也不溺水。你看見煩惱,不隨它走;你看見清凈,也不貪著它長久停留。每個狀態都是過程,不是結論。
所以真正的障礙,往往不是“我沒修好”,而是“我非得修好才算數”;不是“我還貪”,而是“我已經不該再貪了”;不是“我動了情”,而是“我這樣還算個修行人嗎?”這些內在的評語,比外在的執著更強、更難剖析。
這段中,我們暫且不揭穿那個“字”,只要意識到:修行并不是要把自己打磨成一個“完美的佛像”,而是要學會在每一個不完美的當下里,不評判地走下去。這才是清凈心的起點。
接下來,我們才說那一個字,它藏得深,劫得久,卻不是無法松開。
二、
那么,到底是什么,才是讓修行人最難邁過去的關口?如果說貪欲、執著、情愛這些都已經被逐步看破,為何心仍舊不安、念仍紛擾?
問題,就卡在一個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