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這原本只是一場民族內戰,可因為美國的緣故,硬生生將中國卷入了這場爭端。
這仗是非打不可了。
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林彪,無論是從才能還是資歷上來講,他都是出兵朝鮮最合適的人選。可林彪卻以生病為由拒絕了主席的請求。
世人不是被稱作“戰神”嗎?這還沒開打就已經怕了。不是說有“韓信”之威嗎?究竟這些是虛名還是拒絕出兵這其中另有原因呢?
一、林彪反對出兵朝鮮
毛主席說當年朝鮮戰爭支持中國出兵支援朝鮮的其實只有一個半,一個便是毛主席本人,另一個則是彭德懷元帥。
毛主席的這句話足以證明當年這場戰爭并沒有幾個人支持出兵朝鮮。
事實上當年在決定要不要向朝鮮派兵作戰這一問題上,我國高層領導人內部存在嚴重的分歧,而在這些反對者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林彪。
由于美國和蘇聯的干預,原本統一的朝鮮半島分裂成南北兩部分,并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并以三八線劃分界限。長此以往,南北交流切斷,人民暴動,一場大戰發動在即。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起初,北朝鮮勢如破竹,眼看馬上就要統一朝鮮半島,實現南北統一。
這原本只是一場民族內戰,但在這關鍵節點,美國卻偏偏要來橫插一腳。
7月7日,美國擅自召開聯合國會議,蘇聯代表因事未能出席。
美國和蘇聯都穩居世界霸主的地位,作為當時世界兩大霸主之一,在其中一方未能到場的情況下,另一方要操縱一場會議簡直是易如反掌,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國成功假借聯合國的名義,組織“聯合國軍”參戰。
所謂的“聯合國軍”是以美軍為核心,總共由15個國家組成,美國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總司令。
美國的這一舉動無疑使更多國家卷入這場戰爭,這使得朝鮮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戰爭初期,朝鮮占據了上風,先后占領漢城、大田、木浦、晉州等城市,逼得韓國軍隊和美軍只得撤守釜山。
總司令麥克·阿瑟這下坐不住了,若是在聯合國軍出面干預的情況下還讓朝鮮占據上風,他這個總司令面子上怎么掛得住,他怎么能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于是決定鋌而走險,說服其他高級軍官實行仁川登陸計劃,從朝鮮軍隊后方實現突襲。
9月15日這天,美軍正式登陸仁川,大批的聯合國軍隊從后方襲來,朝鮮方面一時慌亂,未能提前做好部署,讓敵人直驅內部。從朝鮮軍隊后方突襲的軍隊與在釜山留守的軍隊形成默契,將朝鮮打了個措手不及,重新又奪回了仁川港和漢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戰爭局勢一下子發生了扭轉。
10月1日,眼看當前局勢對朝鮮不利,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的金日成連忙向蘇聯和中國求助。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來自朝鮮方面的求助,眉頭緊蹙。
這一天終于還是來了,局勢還是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其實早在5月底,毛主席就提醒過金日成,指出美軍若是干涉戰爭,登陸朝鮮,其地點必是仁川,只是當時的金日成又怎能預料到事情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若是早聽勸告,早在仁川做好布防,今日又怎會如此狼狽。
毛主席緊急召開會議,商量下一步的對策,眾將領卻都只是沉默不語。
毛主席率先打破沉默,他將目光投向林彪。林彪年少便顯露軍事才能,解放戰爭中領導四野取得了遼沈一戰的勝利,為解放東北奠定了勝利的基礎,頗為勇猛,況且林彪與蘇聯軍官的關系很好,若是中國真的介入這場戰爭,蘇聯怕是也不能獨善其身,若是讓林彪坐鎮,中蘇兩軍便能更快地磨合。這樣看來,若是出兵朝鮮,林彪正是不二人選。
“這仗你來指揮如何?”毛主席問道。
林彪沉默片刻,推辭道:“主席,你也知道我的身體,還是沒能好利索,估計是不能支撐我去朝鮮的。”
林彪的確曾在抗日戰爭中受過傷,平型關大捷后,他在騎馬回城的路上,因身著日本軍官的服裝,被一個不明所以的小士兵誤傷,險些喪命于自己人手上。
雖說立即送去了蘇聯治療,從死神手里撿回了一條命,但也落下了病根。既不能凍著也不能熱著,而且還變得非常怕光,時常頭痛、腰痛難忍。
既然林彪以自己身體為由拒絕了毛主席的出兵請求,主席當即也不好再說什么。
會議結束后,毛主席思來想去,認為還是林彪最合適出兵,他驍勇善戰,善于排兵布陣,若是出兵朝鮮一定要從東北出境,東北布防兵中有眾多原先四野的官兵,都受過林彪的指點,若是讓他出兵,必能省去許多麻煩,因此私下里毛主席又多次找到林彪,給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再出兵一次。
林彪卻還是反對出兵朝鮮,他認為可以出兵但不能出境。既然害怕美國會對我國的東北造成侵犯,那便只守在東北邊境,若是美軍敢來進犯,那么我們便把他打回去。
其實不只是林彪的想法,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毛主席自然也知道林彪的顧慮,只是主席有自己的考量,他仍還是不死心,想盡量說服林彪,可誰知,林彪這個時候卻發病了。
據林彪的內勤楚成瑞所說,林彪的確時常遭受病痛的折磨,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見狀,毛主席只好放棄讓他出兵朝鮮的想法,囑咐林彪好好養病,也就不再給他做思想工作。
其實從這件事上我們也能看出林彪對于出兵朝鮮一事的態度,病痛不假,但反對出兵也是真。
林彪是毛主席一手提拔的,早在革命時期,毛主席曾經在政治上經歷過失意,政治策略不被人采納,一番凌云壯志,卻無人看好,只有林彪寫信支持他,可如今在是否要出兵朝鮮一事上,林彪卻一再否定他的想法。
其實林彪代表的是大部分領導人的態度,正因如此,毛主席才會說那句“支持出兵朝鮮的人實際上只有一個半。”
林彪雖反對出兵朝鮮,但這一仗似乎非打不可。
二、鄧小平道出林彪心思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向全世界莊嚴聲明,“我們絕不能容忍任何侵犯國家主權的事情發生,同樣也不能容忍鄰國的領土主權被侵犯,若是發生侵犯,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理。”
然而正處于上風的美軍又怎會將中國的警告放在心上,10月7日,美軍耀武揚威,完全不顧什么三八線,繼續向北推進,直逼中朝邊境。
毛主席一向以史為鑒,吸取教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就是利用朝鮮,這個中國的北大門,長驅直入,出兵攻占中國東北地區。前車之鑒,怎能第二次上演。
眼下這仗是打到家門口了。
18日,美軍飛機轟炸我國遼寧丹東地區,嚴重侵犯了我國的主權完整,這無疑是火上澆油的舉動。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下子堅定了中央領導人出兵朝鮮的決心。
19日志愿軍正式出兵,隊伍浩浩湯湯,向著朝鮮進發,向著正義出發。
出兵朝鮮,此舉不光是為了鄰國的安全,更是為了守護我國的和平。
東北在我國占據極為重要的工業地位,保衛朝鮮也就保衛了東北進而守護了全國。
我國剛剛成立,要想在世界上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提高軍事力量,發展重工業,那么就必須守住東北這個重工業基地。
既然朝鮮一戰如此重要,朝鮮對我國有如此之意義,那么林彪為何還執意拒絕出兵朝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