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50才明白,不想晚年凄涼,就牢牢記住這5點
人上了年紀,就越是孤獨,越要為自己的將來考慮。
記住,不想自己晚年凄涼,一定要牢記以下這5點。
尤其是最后2點,至關重要。
一:自立存財,適度依靠
孩子孝順父母,乃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倘若碰到不孝順的孩子,我們也得堅強地生活下去。
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孩子,但他們不在身邊時,我們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身邊的老伴。
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給了孩子,對他們有求必應,當你為了孩子傾盡所有,老來卻無所依靠時該如何是好?
不要總是認為,愛孩子就要毫無保留地付出,其實毫無保留的付出與給自己留條后路并不沖突。
自己積攢一些錢,等到將來年老時,也能成為維持生活的依靠。而且只要孩子遇到困難,做父母的也能及時伸出援手!
愛孩子,要學會智慧地去愛,與其直接給予,不如教會他們方法,過度溺愛,不如多些考驗!
二:與兒女保持恰當距離,不過分親昵無間
親疏適宜,才能和諧共處。
老年人倘若和兒女的關系太過親近,毫無保留,長期占用兒女的私人時間和空間,最終會讓子女應接不暇,心生厭煩。
正所謂“是親三分客,不客便成任”。
我們需要給予子女合理的生活邊界和私密空間,尊重他們的獨立個性,學會適當地退讓,體現出對兒女生活的關懷但不去過度插手。
清朝的王翚先生說過:“老而無所疑,老而識老矣?!?/p>
意思是年紀漸長,應當意識到自身的衰老狀態,謙遜適度,不因年老而無恥。
就像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他就是一位晚年深知此理的賢哲。
據他的兒子陳東云在自傳中所講,父親晚年跟家人交談時,話語都十分謙遜,唯恐干擾了他人的生活規律。
由此便能看出保持恰當距離的好處。
三:注重身體保養,不為兒女增憂
我們辛勤勞作了大半生,終于迎來了晚年時光。
此刻,應當盡情享受幸福,而非變成兒女的拖累。
所以務必要勤奮保養自身的身體,不讓子女憂心忡忡,疲憊焦慮。
我們需要留意營養均衡,作息規律,時常進行運動鍛煉,及時看病就醫等等,以此保障身體的健康。
只有這樣,才能安安穩穩地度過美好的晚年,不給兒女增添煩惱和負擔。在歷史上有眾多身體強健的長壽老人。
比如程曾,字嘉瑞,乃是一位明代進士。
他一輩子勤儉節約,毫無鋪張浪費之舉,晚年時積攢下了頗為豐厚的積蓄。
程曾活到 95 歲時仍然精神矍鑠,日常起居全然無需兒女操勞。
因而他的子孫后代對他都極為敬重。由此便能彰顯出身體健康的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