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遵義會議”90周年,博納出品的史詩戰爭片《四渡》,今年1月在遵義開機。
于冬和博納,一直深耕主旋律商業大片。
在經歷過《紅海行動》和《長津湖》系列的輝煌后,《志愿軍》前兩部的成績未能達到預期(參與投資)。
《蛟龍行動》的3.93億票房只能用慘敗來形容(截至撤檔)。
博納經歷幾年虧損后,這部《四渡》被寄予厚望,同時面臨不少挑戰。
1983年的《四渡赤水》被影迷奉為經典,是首部全景式展現該戰役的作品,古月飾演的毛主席更是成為時代符號。
在電影工業日新月異的當下,用新時代的創作理念,啟用中生代演員,能否延續經典,并讓劉燁順利接棒古月、唐國強,無疑是影迷最期待的。
01、 《四渡》主創陣容分析
導演徐展雄過往作品毀譽參半,執導的多是中小成本電影。
他擅長以細膩視角挖掘歷史題材中人物的情感張力。
在《革命者》中通過非線性敘事重構李大釗的生平,獲得市場和口碑的雙贏。
《孤星計劃》口碑兩極分化,部分觀眾認為他的作品缺乏歷史厚重感和深度,也有人認為他為主旋律電影注入了青春片的活力。
《四渡》對導演而言,需駕馭大規模戰爭場面和群像刻畫,同時平衡史詩感和細節深度,但愿他能揚長補短。
編劇劉毅的代表作是《戰狼》和《戰狼2》,他以緊湊劇情和熱血風格見長,擅長將軍事題材和商業元素結合。
這次劇本聚焦的“四渡赤水”,被教員稱為其軍事生涯“得意之作”。
采用“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 實現了世界戰爭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
能否在還原歷史和表現演員智慧的同時,讓故事兼具商業元素,將考驗編劇的功底。
演員陣容方面并未全公開,目前確定有劉燁、王雷、于適、許魏洲、王天辰和李晨。
劉燁此前分別在《建黨偉業》和《建軍大業》中飾演過青年毛主席,以高大俊朗的形象和中分發型,從外形上較為貼近教員。
為了更接近演員形象,他曾在拍《建黨偉業》前增重10斤、剃發際線和學習韶山方言(后為配合其他演員而調整為普通話)。
電影中他扛著李沁飾演的楊開慧一起看煙花,不僅展現了青年教員的浪漫主義情懷,還拉近了偉人與年輕觀眾的距離。
盡管部分觀眾認為劉燁的外形跟毛主席有差距,不過在“去符號化”表演的當下,大眾對演員塑造偉人的態度更加包容。
王雷曾多次飾演戰爭英雄,在《功勛·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成功塑造了兼具軍事智慧和人文關懷的基層指導員。
在《上甘嶺》中將“堅守到底、寸土不讓”的鐵血軍長秦基偉刻畫得令人印象深刻。
合作過的導演毛寧稱他“抓住了人物靈魂”,觀眾認為他塑造的歷史人物形神兼備,還稱贊他為“最動人的志愿軍英雄形象”。
目前并沒有公開王雷的角色,猜測他有可能飾演朱老總,能延續他“硬核指揮官”的戲路,同時賦予歷史人物新解讀。
于適是新生代演員中的佼佼者,通過《封神》系列走紅。
跟博納合作的《蛟龍行動》盡管票房遇冷,不過他優秀的外形條件還是適合在本片中飾演一名紅軍戰士。
可以是負責渡河路線勘察的偵察連連長,能發揮他擅長騎射、機動能力強的特點。
或擔當突擊隊的班長,在戰場中承擔突襲任務,發揮他的動作特長。
許魏洲和王天辰的情況和于適類似,大概率會飾演紅軍戰士中的突出代表。
李晨的角色,據他透露是反派角色。
另外,靳東和王志飛曾傳過進組的小道消息,但未經官方證實。
這部新片想要獲得成功,可從前輩的創作中汲取靈感。
02、 1983年的《四渡赤水》為何經典?
這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為紀念建軍五十五周年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月(1935年1月至3月),紅軍以少勝多突破國民黨軍圍剿,被稱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軍事奇跡。
影片立項始于1971年,不過因各種原因擱置。
1982年重啟拍攝,被列為重點獻禮項目。
導演蔡繼渭兩次重走長征路,走訪親歷者積累素材,最終選址赤水河畔土城鎮為主拍攝地,并輾轉婁山關、云南金沙江等地取景。
成都軍區提供2000余名軍人參演,調用直升機完成高空鏡頭,軍事顧問團由參與過戰役的老紅軍組成。
劇組在山區遭遇缺水缺電、疾病困擾,多人因水土不服發燒腹瀉,平均減重十斤,不過全體人員仍然帶病堅持完成拍攝。
原定主演劉振國因體型偏胖被替換,古月臨危受命空降劇組,他從《西安事變》的配角躍升為主角。
他右手摔傷仍堅持拍攝,通過減重20斤、研讀史料模仿神態,并在導演的耐心指導下,實現從"形似"到"神似"的突破。
最終塑造出樂觀果決、充滿革命豪情的毛主席形象,奠定了他"銀幕主席第一人"的地位。
本片配角陣容極其豪華。
唐國強飾演政委盧青松,他以絡腮胡顛覆"奶油小生"形象,與古月點煙鏡頭成兩代"主席"珍貴同框。
還沒有演小品的陳佩斯客串送信副官,僅10秒鏡頭一句臺詞。
時年不到30歲的李雪健繼話劇舞臺后,首次在大銀幕上飾演林總。
高保成、劉江等老戲骨甘當配角,片場拍戲時甚至跪在石子上指導新人演員。
另外還有雷恪生、王學圻、馮恩鶴等演員加盟。
電影上映后獲業內和觀眾高度認可,被贊為"革命歷史片標桿",并影響了后續《大決戰》等主旋律作品的創作。
電影通過嚴謹的歷史考據、艱苦的實地拍攝和演員的突破性表演,將紅軍四渡赤水的艱苦卓絕和偉大表現的深入人心。
42年后的今天,《四渡赤水》依然在時光長河中翻起紅色浪濤,在國產戰爭片的蒼穹下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03、《四渡赤水》對《四渡》的啟示
老劇組重走長征路,通過實地取景(赤水河畔、婁山關),賦予影片地理真實感和沉浸感。
由親歷戰役的老紅軍擔任顧問,保障了電影中戰術邏輯真實可信。
而這些,都是技術升級無法取代的。
在特型演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當下,以劉燁和王雷為代表的中生代演員應通過演技彌補外形差距,力求還原歷史人物的神韻。
老電影里的群像刻畫放在今天依然不過時,真正做到了“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經典電影是以扎實敘事而非獵奇元素打動觀眾,新編劇需謹慎處理商業元素,應該優先還原歷史。
《四渡》若想成功,需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用現代電影語言重構經典。
讓新時代觀眾既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又能獲得情感共鳴。
年輕演員更應學習老一輩“忘我投入”的創作態度,以“神似”超越“形似”,爭取在電影中刻下屬于他們的新烙印。
后記
重拍經典,對當下的年輕觀眾依然有意義。
年輕人對關系到紅軍生死存亡的“四渡赤水”,認知多停留在教科書上。
通過電影可以再現這段崢嶸歲月,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絕境逆襲”的震撼。
對比好萊塢的額孤膽英雄模式,“四渡赤水”的勝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當下的全球語境下,這部電影承載著輸出東方戰爭智慧的責任。
對于年輕觀眾而言,更是有可能成為一座連接歷史精神與當代價值的橋梁。
日前于適透露電影已經殺青,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這部電影的票房能達到多少?劍指50億有可能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