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歷史事件改寫,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畫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聲明:作者專屬原創文章,無授權轉載搬運行為一律追究到底!
說到林彪的軍事才華,他是能做到任何人都給不了差評的天才,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評價他為:“在紅軍這道星河中,沒有比林彪更為燦爛的明星。”
毛澤東同志曾在長征中點名道:“他是這批人中最堪大任的”,同樣,林彪也是毛澤東同志最得意的學生,沒有之一。
左右世界命運的斯大林,也對林彪愛之不及,恨不得拿15個蘇聯將領換1個林彪。
如果說以上人物不是戰友就是中立方,肯定在評價上有美顏濾鏡,那有沒有林彪對手評價呢?
當然有,蔣介石就因錯失林彪這樣的黃埔學生,當眾痛哭流涕,后來也釋懷稱林彪是“當代韓信”。
能把敵人整哭是本事,能把敵人整哭后還觍著臉夸,那就不是本事了,那是只有大神段位才能整的絕活。
而蔣介石之所以當眾“梨花帶雨”,也是因為林彪在內戰中,將國民黨上下一頓亂殺,直到把蔣介石心態徹底玩壞了。
林彪“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的六大戰術,在解放戰爭中盡顯瀟灑,為共和國續寫了傲世全球的戰績,放眼那個時代都是世界級軍事藝術。
因此,林彪一度成為老蔣下半夜的“噩夢”,使國民黨將領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可蔣介石怎么說也曾獲得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的勝利,國民黨中也不乏名將,教科書式的戰績比比皆是,怎么遇到林彪就集體吃癟了呢?
國民黨陣營就沒有能拉出來耍耍的嗎?有,當然有,不是杜律明,也不是白崇禧。
他倆雖說早期打敗過林彪,但都靠著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就這樣后期還全給林彪收拾了。
杜律明結局是淮海戰役兵敗被俘,白崇禧則一路跟著蔣介石灰溜溜跑臺灣釣魚了。
但是接下來這位真是重量級,先不說他打敗林彪是逆風局的情況下,且一戰把林彪打到自閉,林彪后來內戰中的種種表現,都有他造成的“后遺癥”。
他的結局也比前兩個體面多了,不僅沒有被戰后清算,還被封為開國上將之一,甚至獲得了毛澤東同志親自表揚,毛澤東同志曾直接當林彪面對他說:“我看林彪打仗不如你呦。”
這人便是開國上將陳明仁,而他的軍事生涯堪稱是一路高光,至于那場打敗林彪的戰役,陳明仁原本是準備好自殺的……
1947年春天結束后,國共兩黨在東北戰局愈發焦灼,雙方聚集大批精銳和力量,務必要在四平一決高下。
長達一年的厲兵秣馬,讓林彪掌握了東北局勢,同年5月13日,在萬事俱備下,林彪如林中之虎越身撲食一般,發動了夏季攻勢。
東北民主聯軍僅用二十天時間,便將長春、吉林、四平周圍23座中小城鎮悉數拿下,在攻克開原和昌圖后,國民黨鐵路樞紐被徹底切斷,國軍由于無法互相通訊,造成外圍地區大量放棄,只能在大城市之間被動防御,甚至淪落到各自為戰。
林彪在戰略上,完成了毛澤東同志“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使得國軍在形式上被東北民主聯軍團團包圍。
按照這樣一個順風局的劇本,東北民主聯軍完全能將國民黨交通樞紐全部打碎。因此林彪借戰勝之勢,向中央征得批示后,便準備畢其功于一役,徹底占領四平城。
戰前,情報部門獲悉了守衛四平的將領,他便是蔣介石留下的炮灰—國民黨中將陳明仁,且陳明仁這支部隊之前遭遇巨大傷亡,光是重新整編軍隊就不少次,林彪猜測該部只剩下一萬五到一萬八,戰力也因頻繁換人下降嚴重。
后調查果然如此,陳明仁部為國民黨71軍,人數在核實后,確定為僅有一萬七千人,而其中的88師在多次潰散后,替補的軍隊都是新兵,作戰能力相當孱弱。也就是說這支部隊別說戰斗力了,很多士兵都沒有實戰經歷,上來就是一場惡戰的情況下,能不能撐得住都很難說。
林彪在單兵素質和作戰士氣均有明顯勝算的情況下,為了不給陳明仁看到任何希望,林彪專門抽調精銳9萬多人,還拉來了5個炮兵營,而率領如此強悍軍隊的先鋒官,便是后來共和國開國上將李天佑。
這使得無論從哪方面看,東北民主聯軍都具備壓倒性優勢;因此,向來打仗謹小慎微的林彪,也難能可貴的甩開袖子干了,他甚至表示,最多五天時間,陳明仁不是投降就是全軍覆沒,國民黨其他部隊別說支援了,等他們調撥軍隊開路時,東北民主聯軍就已將勝利大旗插在了四平。
如果把視角放入陳明仁那里,那就是兩個字—絕望。
陳明仁情報系統癱瘓了,他不僅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人,國軍甚至連自己死的有多慘都估量不了。
放眼望去,外圍已經被東北民主聯軍團團包圍,內部也人心渙散、幾近奔潰,他們可能隨時自己打敗自己,因為不少部隊有了嘩變苗頭。
再者軍中充斥大量新兵,這些人根本沒有作戰意識,面對剛出新手村就直接生死局的情況,他們除了不斷詢問老兵如何活命,就是在軍隊中傳播著逃兵氣氛。
就這,蔣介石還下令讓自己死守,這不明顯被當炮灰使了嗎!
為此,陳明仁并沒有心浮氣躁,他盡最大能力穩定軍心、重振士氣,也做了最壞打算,他給自己找了口棺材,并公開表示,他將與全體將士共存亡,人在城在、人亡城亡。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有人臨陣脫逃,他下令在每條戰線布置督戰隊,敢戰場后退當即槍斃。
除此以外,他還重組城防工事和作戰崗位,老兵和新兵混合搭配,這樣做目的是防止老兵合伙耍油,或者新兵串通一氣,互相監督互相約束,讓他們彼此陌生而無法勾結,但總體上是老兵看管新兵,一邊駐扎一邊教學如何打仗,算是快速“云學習”了。
其次,任何部隊都只能有一個念頭,就是不要指望誰來幫忙,也不要想著其他活路,打贏還存活算你祖墳冒青煙,戰死了你就頂著烈士頭銜下陰間。
別說后退求活了,哪怕是陣地轉移以及撤退下一道放線,誰也別想心存僥幸,沒有陳明仁親自下達命令就繼續堵搶眼去。
最后是底線封鎖,所有四平城通往外部出口全部堵死,至少這場戰役打完之前,任何人都別想活著走出四平城,所有退路都已斬斷,包括了陳明仁自己。
想在這場浩劫中活下去那只有兩條途徑;一是在戰斗中擊殺一個又一個對手,在疲弊和崩潰中看著敵人撤退,然后以勝利者姿態歡呼;二是你能在戰場上隱身,然后默默祈禱勝利并心想事成,很顯然,前者活下去的幾率更大,也是唯一切實際活法。
就這樣,陳明仁憑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以及逼國民黨官兵背水一戰的手段,讓四平城全體士氣大振,求生欲超越了恐懼值,他們將在沒有退路的死角絕地反擊,究竟是殺出一條血路,還是在戰斗中化為塵埃,全看接下來自己怎么做。
另一方面,陳明仁深知戰斗人員嚴重空缺,那好,所有四平城的工作人員都別閑著,警察、醫生、教師、政府機關人員、只要拿國民黨工資吃飯的都別想跑,全給我去填補兵力,陳明仁還進行了思想指導:“你們現在是死是活全在這場戰爭了,但要敢臨陣怯戰,那肯定是死”!
隨后,他又將近期前線潰敗進城的還鄉團、保安隊也一并征用,每個人都發放武器彈藥,隨時準備火力輸出以及戰死沙場。
因此,原本1.7萬人國民黨殘兵擴充近一倍,多達3.5萬人。
為了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其極,陳明仁還向老百姓伸了手,但凡是居民物資有助于打仗的,毫無保留全都拿走,哪怕房屋和店鋪都拆下來當防御堡壘;美國人援助的米面糧食,陳明仁力排眾議,頂著惡意浪費糧食的罪名,將其全部當做防守沙袋用。
在陳明仁面面俱到下,四平城從搖搖欲墜變得固若金湯,整個四平還未開戰,眾將就做好了殺生成仁的準備;而共軍則踏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奏著威風八面的戰歌,漫山遍野的軍隊和重武器,讓整個大地都為之震顫,他們一步步向四平外圍靠近了……
戰爭時間隨著太陽升起而緩緩來臨,陳明仁看到城外是黑壓壓一片,而聯軍所有大炮和槍管都對準了四平,這種氣勢好似隨時可以將他們化為齏粉。
然而,戰場卻變得格外寧靜,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蓄勢待發,無論城內還是城外,兩軍都在小心翼翼的對峙,這種違和的默契卻讓氣氛更加壓抑了。
林彪在等,他在等最合適的時機發動最兇狠的進攻,陳明仁也在等,他在等林彪發動凌厲攻勢后,自己竭盡全力拼死一搏。
很快,一顆聯軍信號彈劃破長空,同時也打破了氣氛的凝重。
戰爭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