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陽城市學院校長徐偉浩教授的學術文章《關于“遼學”的構建與發展》在《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2期)刊發,為遼寧地域文化研究開辟了新的學術路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文章創造性地提出構建“遼學”的學術構想,旨在通過歷史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視角,聚焦遼河流域及其輻射區域的古今物質與精神文化,構建一個多元的知識和思想體系。文章回顧了我國地方學研究現狀與遼河文化研究的既往成果,指出遼河流域因其豐富的考古文化遺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遼學”的構建提供了學術背景和理論基礎。闡述了“遼學”的研究范疇,涵蓋歷史變遷、生產力發展、政治法律經濟制度演變、文化興替等多個方面,特別強調采獵、農耕、游牧文化和現代工業文化在遼河流域的共生與交迭。在“遼學”體系建設方面,認為把握好思想體系與敘述結構、觀念導向與邏輯脈絡、歷史視角與現實觸角這三組命題是關鍵所在,從時間、空間及歷史文化三個維度為“遼學”勾勒出一幅豐富的研究圖景,強調“遼學”體系建構的重要支撐是時代特有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文章特別指出,遼河文化總是深刻影響著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進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輪輪更新與發展,是一個或疾或緩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在遼河流域表現得尤為生動。
該文的發表是遼寧地域文化研究標志性事件。文章不僅首創“遼學”概念,并為“遼學”的構建與發展鋪就了一條清晰的學術路徑。建設“遼學”不僅是學術領域的必然選擇,更是服務區域發展、傳承文化根脈的時代命題。在新時代推動遼寧乃至東北全面振興的今天,“遼學”建設更契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上下滑動查看論文全文
文章一經發表,即引發學界廣泛關注和熱議。
郭大順: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考古專家,被譽為“紅山文化第一人”。
徐偉浩教授近日發表構建“遼學”大作,由于這是經多年醞釀和親自實踐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以遼河流域及其輻射區域為空間范疇,以古今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為研究對象,倡導多學科交叉、考古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的研究理論和方法,論據詳實,觀點明晰,是具有開創意義和現實價值的前沿成果。
厚重的歷史文化,是“遼學”的主要支撐。遼河流域位于歐亞大陸與環太平洋文化圈的交匯地帶,東北漁獵文化、西部草原游牧文化、中原農耕文化以及從環渤海到環太平洋的海洋文化在這里頻繁交匯。活躍于遼河流域的先人,具有開放包容的本性,善于辨別和吸收周鄰先進文化因素,不斷創新發展,在中華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時常處于領先地位,并產生強大的傳承力。他們主動融入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繼承者,也是創造者。這在距今八千至四千年的查海文化、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以及鮮卑、契丹、滿族建立的“三燕”文化、遼文化和前清文化直至近現代,各有充分表現。徐偉浩教授在大作中對此都有精彩論述,不贅多言。
構建“遼學”,總結區域歷史經驗,承繼中華文化傳統,增強遼河文化自信,是振興東北、建設遼寧的戰略舉措,應積極予以推進。
王綿厚:遼寧省博物館原館長,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理事,遼寧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專注于東北古代交通史研究。
“遼學”的提出恰逢其時,為東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對于東北地域文化的認識,目前學術界仍存在較大分歧,比如有學者認為東北地域文化有五大流域文明,有的如筆者認為東北存在長白山文化、遼河文化、草原文化三大地域文化和長白山區系與燕遼文化東西兩大文化區,有的認為考古學上的東北文化可分為長白山—千山文化區和燕山—大興安嶺文化區,還有的認為存在單一東北文化區,諸如此類。“遼學”作為一種新的學術思路,必將在推動東北地域文化發展中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期待“遼學”研究能與地域文化研究、考古學研究、東北民族學研究更好地結合,在繼承先賢和時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中國東北地域文化、考古文化、民族文化和區域邊疆學的發展。
顧奎相:遼寧大學原副校長、教授,遼寧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從事遼金史、中國改革史研究。
徐偉浩教授所撰《關于“遼學”的構建與發展》一文,見解獨到、網羅宏富、論述翔實,在遼寧史學界乃至學術界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宏文。
早些年我曾榮任遼寧歷史學會會長,多次主持召開關于遼寧歷史文化的研討會,為繁榮遼寧文化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起到一定作用。今查當時發表的文章和著作,均無提及“遼學”概念,其原因無非是受學識和膽識所限。如今遍考華夏各省地域研究史,冠之以“X學”者十分罕見,而徐偉浩教授領銜的遼河文化研究院,早在數年前成立時召開的“遼寧地域文化研討會”上就大膽提出了打造“遼學”的設想,彼時令老朽震驚不已。如今徐偉浩教授率先垂范,從“遼學”的提出、“遼學”研究的主要維度、“遼學”研究的當代性思考三個方面娓娓道來,各自又可獨立成面,有理有據、史論結合,一讀便知、勿需復述。試想,沒有對“遼學”的執著,沒有深耕多年的心血,斷撰不成如此厚重的佳作,著實令老朽既嘆服,又十二分的敬佩!
誠然,徐偉浩教授的宏文作為一家之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學術界的常態。但“遼學”作為重大的學術命題,必將對繁榮遼寧地域文化研究,推動遼寧文化和經濟建設起到重大作用,也將對沈陽城市學院遼河文化研究院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敬祝該院在徐偉浩教授帶領下,結出更多熠熠生輝的學術成果!
武斌:沈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致力于中國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遼河滋養著遼寧大地,是東北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水系。其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孕育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傳統。“遼學”理論正是植根于這一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積淀既構成了其歷史依據,也奠定了其理論基礎。
“遼學”研究不僅致力于系統梳理遼河文化的源流脈絡,更著眼于通過歷史溯源,深入揭示中華文明綿延不息的文化內核與發展動力。這種研究取向既體現了對地域文化特質的尊重,也彰顯了對中華文明整體性的深刻理解。
“遼學”理論的提出為遼寧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與歷史資源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實踐路徑。這一理論將遼河流域視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地理單元,通過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統梳理了從史前文明到近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脈絡,為地域文化研究構建了較為全面的學術框架。其價值在于既關注紅山文化、遼金遺跡、清前史檔案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重視儒學傳統、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使得各類文化資源能夠在統一的研究體系下得到整體性觀照。在文化資源活化方面,該理論注重傳統與現代的銜接,為數字技術再現歷史場景、傳統工藝創新轉化、工業遺產功能更新等實踐提供了理論參考。此外,“遼學”對遼東半島文化多樣性的包容,也拓展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這種兼顧學術性與實踐性的理論構建,對于推動遼寧文化資源的系統保護和創新利用具有積極意義。
焦潤明: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規劃課題通訊評審專家,遼寧省“九一八”歷史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解放戰爭研究會副會長,東北地區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長期從事東北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日拜讀了徐偉浩教授《關于“遼學”的構建與發展》一文,受益頗多。這是一篇對“遼學”進行學科式整體架構,對研究的內容、范圍及邊界都進行了清晰界定的經典性學術成果。
文章明確了“遼學”是具有獨立地理文化單元的學術研究對象,設立的重要條件就是遼河流域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息繁衍之地。他從時間、空間、歷史文化三個維度詳細論證了“遼學”的研究內容。從時間來看,上迄新石器時代遼河地區的人類活動、大量遺存、各個民族的交往,下迄當代,涵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從空間來看,凡是遼河流經地區皆為“遼學”研究的空間范圍,這個范圍顯然要大于現在的遼寧省界,但從流域文化角度是可以成立的;關于歷史文化維度,主要強調史前至當下在遼河流域生產、生活的各民族及其燦爛的歷史文化。尤其他將整個遼河流域看作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重要空間地帶,是中華民族成長的重要搖籃之一,闡明泛歐亞語系在遼河流域的傳播帶給“一帶一路”經濟協作的啟示,非常有意義且極具創見。
徐偉浩教授強調,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主要農業區與中原文化的同源互動,以及鮮卑、契丹、蒙古、滿族等與漢族的交往交流,這些少數民族與漢族在基因上的親緣關系等等,都是“遼學”研究的應有之義。他還強調,要用新思想、新方法研究“遼學”,比如運用遙感、DNA等技術等對“遼學”的具體內容進行細化分析研究。
總之,徐偉浩教授在文中提出了一個宏大的構想,不僅對遼河文化過去的發展、既往的研究進行了概括總結,還提出了“遼學”新的研究框架和思路,相信此文必然對推動“遼學”的創立與發展起到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徐偉浩教授表示,《關于“遼學”的構建與發展》在遼大學報的發表,體現了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對文化傳承發展、踐行新時代文化先行的使命擔當,為遼寧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與實踐路徑。希望文章的發表能夠引發學界和社會各界對于遼河文化研究和“遼學”體系構建的關注,集各界力量共同推進相關研究取得長遠發展。他相信,隨著“遼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遼寧文化軟實力必將為遼寧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2018年5月遼河文化研究院揭牌
2018年5月,沈陽城市學院成立遼河文化研究院,面對“如何突破遼河文化研究局限,打造地方學理論體系”這一時代課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矢志組織開展遼河文化研究,全面構建遼河文化研究體系,打造“遼學”,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文化支撐。2019年,遼河文化研究院獲批遼寧省社科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2021年以來,獲批遼寧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2022年,徐偉浩教授、鄢鋼城教授編著《遼河古代文化史》《遼河近代文化史》《遼河現代文化史》,作為地域文化斷代史,全面系統挖掘了遼河文化特質和地方人文精神的深刻蘊涵,客觀真實展示了遼河文化的發展和衍化過程,豐富了中華文化的遼河地域書寫,填補了遼河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遼河文化史》系列入選2024年度遼寧省重點主題出版扶持項目。2024年,徐偉浩教授獲2025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遼河文化研究)專項重大委托課題。
在開展理論研究的同時,遼河文化研究院積極融入地方文旅產業發展。近年來,選取東西遼河交匯處、沈陽西部遼河水系濕地、二界溝遼河入海口,開展景區項目規劃,提振遼河影響力,讓地方歷史文脈鮮活可感,助力遼河流域資源開發和兩岸文旅項目提質升級。創建遼河文化數字博物館,打造集歷史、民俗、藝術、生態、文物于一體的數字化文化傳播平臺,推動遼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表達,提升公眾對遼河文化的認知、體驗與參與度,講好遼河故事,傳播遼河文化。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聚焦國內國際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前沿和熱點問題,致力于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的結合,反映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期刊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擴展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全國高校社科名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