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 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現場,氣氛凝重而壓抑。在周總理力促落實干部政策的關鍵節點,討論正進入任用老干部的核心環節。突然,總理放下手中文件,目光如炬掃過全場,神色凝重地發問:“吳克華去哪里了?” 這聲質問如驚雷炸響,讓原本專注于議題的眾人瞬間屏息 —— 要知道,此刻距離吳克華 “消失”,已整整過去了七個春秋。1974 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現場,氣氛凝重而壓抑。在周總理力促落實干部政策的關鍵節點,討論正進入任用老干部的核心環節。突然,總理放下手中文件,目光如炬掃過全場,神色凝重地發問:“吳克華去哪里了?” 這聲質問如驚雷炸響,讓原本專注于議題的眾人瞬間屏息 —— 要知道,此刻距離吳克華 “消失”,已整整過去了七個春秋。
時間回溯到 1967 年,時任炮兵司令員的吳克華,這位在塔山阻擊戰中率部用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防線的 “塔山戰神”,卻在特殊歷史浪潮中突然 “人間蒸發”。在那個黑白顛倒的歲月,他被無端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從指揮千軍萬馬的將領,淪為被秘密關押的 “階下囚”。七年間,他被囚禁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室,遭受非人的折磨與審訊,與外界徹底隔絕,仿佛從這個世界上被抹去。
那么,吳克華到底去哪里了?周總理準備給吳克華安排個什么崗位?
“塔山名將”吳克華
1913年12月,吳克華,也叫做吳克家,他出生于江西弋陽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中。
小時候他的家境還可以,讀過3年私塾,可是在14歲那年,隨著父親的去世,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
隨后在1929年,吳克華加入了共產黨,隨后擔任團參謀長,多次參與紅軍的反“圍剿”作戰。
在長征路上,吳克華多次完成掩護主力軍、追擊敵軍等艱巨的任務。
作為一個老革命者,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1948年10月的塔山戰役中,他更是一戰成名。
塔山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塔山戰役可以說是遼沈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可以單獨拿出來位列解放戰爭“三大阻擊戰”之一。
在東北戰場上,進行遼沈戰役之前,敵我雙方的地盤劃分為:除了長春、沈陽和錦州城以外,東北陣地都在我軍的掌握之中。
在1948年9月,林彪在和毛主席商量后,決定以錦州作為遼沈戰役的突破口。
蔣介石在察覺到我軍的意圖后,曾經親自坐飛機前往沈陽召開軍事會議,最后決定派兵分兩路來救援錦州城。
其中的一路軍被稱作“西進兵團”,是由廖耀湘指揮,從彰武那一帶走,暫且不提。
另一路大軍被稱作“東進兵團”,是從錦西那條路趕去錦州,有11個師的國民黨兵力。
林彪查看地圖,發現在錦西和錦州之間,有一個叫做塔山的地方,里面有百十戶人家,大約12公里寬,可以用來防御和消耗敵軍。
因此,林彪決定令四縱為主、十一縱為協助,前去塔山阻擊敵軍。
1948年10月6日,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的吳克華帶領著部隊到達了塔山一帶。
塔山陣地比較平坦,幾乎無險可守,只有西邊有兩百米高的白臺山可作為防御高點。
除了白臺山外,他還選擇了塔山堡和鐵路橋頭,以及高橋地區作為阻擊防御陣地。
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時間爭分奪秒,他命令將士們連夜修筑工事,為應戰做準備。
國民黨軍隊是在1948年10月10日到達戰場,當日凌晨,國民黨54軍和62軍搶先對塔山守軍發起進攻。
塔山剛剛修建好的工事幾乎全部被炮火轟倒,枕木碎裂、鐵軌滾動、地堡轟翻了。
借著炮火的威力,國民黨軍隊排成了密集隊形,持續不斷地向塔山陣地沖了過來。
吳克華指揮將士們奮勇殺敵,國民黨和解放軍已經掏出了刺刀互砍,到了肉搏的地步。
塔山陣地受到了9波國民黨的攻擊、白臺山陣地受到了7波,戰斗持續了一天。
但是國民黨一個陣地都沒有攻破,由于他們只準備了半個多小時的炮火,所以在炮火停止的時候,我軍仍有殘留的地堡等工事。
在遭到了慘重的傷亡后,國民黨軍隊敗退了回去。
第二日,國民黨依舊向塔山和白臺山兩個陣地進攻,只不過多準備了一些火力,而且在天上增加了飛機的支援。
這日的炮火,比第一日的更加猛烈,我軍的工事大部分被炸飛了,面對從正面沖上來的敵軍,我軍用機槍壓制住了。
因為兩邊的敵軍從側面跑上來,藏在村中的民房里進攻,所以雙方開始進行驚心動魄的巷戰。
白天的戰斗非常激烈,高地幾次被敵軍搶去,最終又被我軍重新占領。
等到晚上,國民黨軍隊再次敗退,這次進攻塔山仍舊毫無進展,他們還傷亡了1300多人。
1948年10月12日,國民黨修整一日,沒有派人來進攻。
我軍一方面積極修筑工事御敵,另一方面根據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特點來調整自己的軍力部署。
在1948年10月13日這天,國民黨軍隊起了個大早,才四點半就拿著大炮對我軍陣地進行轟擊,伴隨著炮火的是他們的人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