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修建人民大會堂的時候,因為給的工期很緊張,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工期緊,工程量大,再加上參與的工作人員數量眾多,因此,如果沒有一個總體的統籌安排的話,這些工作肯定得是一團亂麻。
尤其是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們,誰不想在首都留下自己的一個建筑杰作呢,這可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感呢。所以,這些建筑領域、美術領域的專家們,在開會的時候都是各抒己見,很難說服對方。這樣一來,爭論來爭論去的,很難統一思想。這思想不統一,光是討論設計就得耗費不少功夫。
本來給的工期就很緊張,在各個環節上稍微有一些疏忽或者是拖沓,那就更加的拖延工期了。
幸好,在這個關鍵時刻,周公站出來給大家伙指明方向。
在馬祥林編著的《人民大會堂見聞錄》這本書里面,就有詳細的記載了當年的這些事,我寫這篇文章,主要色參考資料也是源自于這本書里面的記載。
言歸正傳,就在那些設計師們把目光集中在建筑外觀這個層面上的時候,周公把他們的目光拉回到了正軌。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眼界,一下就找準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他認為一個好的建筑,必須要先滿足這兩個點:一是不能跨,只有滿足這第一個點的前提下,再來考慮外觀的美感。
并且,他還給出了具體的指示,那就是人民大會堂的建筑壽命要高于350年,要比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壽命長才行。
有了這個大前提之后,他還給大家伙量化出來了一些細節上需要注意的事情。
質量是必須要保證的,尤其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堅決要做到百分百的滿意才行,絕對不可以“將就”。比如鋼材的質量,如果不滿足要求,就不能使用,很多的問題就出在這個“將就”二字上了。
1958年的時候,咱們的鋼產量很低,因此修建大會堂的時候,木材的使用量就比較多。很多廳室的天花板使用的大多都是木材,這木材一多,防火就是個問題了,所以在防火方面也得十分的重視,把火災隱患降到最低的可能性。
質量做到位以后,接下來還不是考慮美觀這個問題,而是得考慮結構的事情。
尤其是各個結構的結合部位,在修建的時候,更是馬虎不得,要反復的檢查。除此之外,周公的眼光看得十分的長遠,他預計到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空間容納問題。當時給的工期很短,不到一年的工期,各種趕工的前提下,勢必會留下許多的建筑遺憾。尤其是建筑空間這個問題,以后肯定是會大會堂進行改建或者是修繕的,而且,倘若是添加新的廳室,就得需要多余的建筑空間來容納。
考慮到這些,周公就讓專家們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留下富余的建筑空間。這樣的話,在后期進行改建或者修繕的時候,就不會搞得很被動了。不得不說,周公是一個很睿智的人,后續增加新的廳室,比如重慶廳、臺灣廳的時候,就有了富余的空間來進行調整了。
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后,接下來才是正式考慮建筑美觀的問題了。
像人民大會堂這樣的建筑,莊重和大氣,這兩個因素自然是最先要保證的。除此之外,還不能顯得老氣橫秋,也不能缺乏過多的中國元素。
當時,在設計大會堂外觀的時候,很多專家都走進了兩個誤區。一部分人是參照古代宮殿的設計風格,尤其是以故宮博物院的風格為主。這個設計自然就被淘汰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北京已經有了一個故宮,那自然不需要在勞師動眾的興建一個新的“故宮”了。
另外一部分人是以蘇聯的風格作為模板來設計,甚至還有一些人特意跑去蘇聯考察。但是呢,這個思路也被否決了,一來那是1958年,咱們和蘇聯人之間的關系有了些許的裂痕;二來,蘇聯的建筑風格在中國已經很多了,這人民大會堂需要一個屬于咱們中國自己風格的設計。
排除了上面兩個因素的考慮之外,人民大會堂的建筑外觀,從建筑美感的角度而言,還需要考慮周圍建筑的整體和諧:要和天安門廣場、革命歷史博物館這些建筑保持協調性。
因此,關于大會堂外觀的整體思路也就出來了:在保持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的基礎上,合理恰當的吸引外國建筑的優點。
現在回頭來看,我真的是佩服周公的睿智和眼界。
他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外交家,在建筑這個他不擅長的領域,還能給出切實可行的指導思路。倘若沒有他站出來給大家伙統一思想,指明道路的話,光是討論這些設計上的事情,就得吵吵鬧鬧的,不知道會拖延多久。
如今的人民大會堂,可以說已經成了中國的一個符號。每年在這里召開的會議,都會吸引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這個偉大的建筑,也是咱們中國人自己完成的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