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王先生,感謝您的愛心捐款,您的善舉改變了山區孩子們的命運!」
一個陌生女孩發來的微信讓我一頭霧水。
「抱歉,您是?」我困惑地回復。
「我是希望工程的志愿者小林啊!上周您不是捐了五萬元嗎?我們專門為您做了感謝視頻呢!」
她發來一段視頻,畫面中幾十個山區孩子舉著寫有「感謝王浩哥哥」的紙牌,笑容燦爛。
我盯著手機屏幕,感到一陣眩暈。
我從未向任何慈善機構捐過款,更別說五萬元這么大的數目。
可這視頻中,那些孩子清清楚楚地喊著我的名字。
「一定是弄錯了,我沒有捐過任何款項。」我回復道。
「咦?不可能啊,您不是"愛心無疆"公益平臺的創始人王浩嗎?」
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擊中我。
我飛快地搜索「愛心無疆 王浩」,搜索結果讓我呆若木雞。
屏幕上赫然顯示著一個公益平臺,創始人照片與我一模一樣。
而這個「我」,過去一年已經募集捐款超過一百萬元!
01
周五下午,辦公室里同事們都在收拾東西準備下班,我卻坐在電腦前一動不動,全神貫注地瀏覽著「愛心無疆」公益平臺的網站。
這個平臺創建于一年前,宣稱致力于幫助山區貧困兒童,目前已經開展了十幾個項目,募集善款超過一百萬元。
創始人資料顯示:王浩,35歲,某科技公司高管,因童年經歷貧困,立志回饋社會。
照片上的人穿著正裝,面帶微笑,赫然就是我本人!
可笑的是,我從未經歷過貧困,也不是什么科技公司高管,只是一家普通廣告公司的設計師。
更重要的是,我從未創建過任何公益平臺!
我立刻給那位志愿者小林發消息:「請問你們和"愛心無疆"是什么關系?」
「我們希望工程只是合作方之一。王先生,您是在開玩笑嗎?」她似乎被我的問題弄糊涂了。
「這不是玩笑,有人盜用了我的身份。我從未創建過任何公益平臺,也沒有捐過款。」
「這...不可能吧?」
「非常確定。請問你們與"愛心無疆"對接的具體聯系人是誰?」
「是一位姓李的女士,她說是平臺的運營總監。」
李姓女士?我在腦海中搜索認識的李姓女性,但一時想不出有誰會做這種事。
我打開「愛心無疆」的捐款記錄頁面,瀏覽著各種金額和名字。這些都是真實的捐款嗎?如果是,那錢去了哪里?
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著我。
如果有人以我的名義詐騙,那么一旦東窗事發,首當其沖被追責的將是我!
我必須盡快查清真相。
第一步,我決定先報警。
警察聽完我的敘述,記錄了基本情況,但表示需要更多證據證明這是身份盜用而非我本人所為。
「您有任何身份證件遺失或被他人長期持有的經歷嗎?」警官問。
我思索片刻,搖了搖頭。身份證一直在我身上,護照鎖在家里保險柜,駕照也隨身攜帶。
「那您的個人信息可能是通過其他渠道泄露的,比如網絡。」警官建議我先收集更多證據。
離開警局,天已經黑了。秋風送涼,路燈下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長。
我打開手機,決定直接聯系「愛心無疆」。
網站上有一個客服電話,我深吸一口氣,撥了過去。
「您好,愛心無疆,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電話那頭是個甜美的女聲。
「你好,我想了解一下貴平臺的情況,可以和創始人王浩通話嗎?」
「不好意思,王總現在不在辦公室。您有什么需求,可以告訴我,我是平臺運營總監李靜。」
李靜!這個名字讓我心頭一震。
「李靜?」我重復了一遍,「我們是不是在哪里見過?」
電話那頭明顯停頓了一下。
「抱歉,您是哪位?」她的聲音變得警惕。
「我是...一個有意向大額捐款的人,想先了解一下平臺情況。」我臨時改變了策略。
「哦,那您可以留下聯系方式,我們會安排專人對接。」
「我更想當面交流,你們辦公室在哪里?」
「我們目前主要線上運營,如果您有意捐款,可以通過網站上的渠道。」她明顯在回避。
掛斷電話后,我坐在車里陷入沉思。
李靜...這個名字為什么如此熟悉?
突然,我想起來了。三年前,我曾在一家網絡公司工作,有個同事叫李靜,我們共事了一年多。后來公司裁員,我們就失去了聯系。
但為什么她要盜用我的身份創建公益平臺?我們之間并沒有過節。
我翻出手機通訊錄,找到了當年存的李靜的號碼。撥過去,提示「您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我又登錄微信,搜索她的名字,發現她的朋友圈已經對我不可見。
看來只能從其他途徑獲取信息了。
02
第二天一早,我聯系了當年在網絡公司的另一位同事張明。
「李靜?她現在創業呢,好像是做什么公益平臺的。」張明在電話里說。
「她創立的平臺叫"愛心無疆"嗎?」
「對對對,就是這個名字!怎么,你也要捐款?」
「不是...」我猶豫了一下,「她用的是誰的名義注冊的這個平臺?」
「據說是她男朋友吧,好像姓王。我們沒太多聯系,具體不清楚。」
聽到這里,我心中已有了幾分把握。李靜很可能利用了我的身份信息。
但問題是,她是如何獲取我的詳細信息的?又為什么選中我?
思索間,我想起了一件事。當年在公司時,有一次集體旅游需要辦理保險,人力部門收集了大家的身份證復印件。李靜當時就在人力部門工作。
難道...她一直保存著這些資料?
我決定先進一步了解「愛心無疆」的實際情況。
通過互聯網搜索,我發現這個平臺過去一年來確實舉辦了不少活動,媒體上也有報道。
照片中經常出現一位戴眼鏡的女士,介紹為「運營總監李靜」,但從未見到「創始人王浩」的身影。
報道中提到,平臺資金主要用于山區學校建設和貧困學生資助。但具體使用明細卻沒有公開。
我又仔細研究了平臺的捐款流程。捐款人需要填寫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和身份證號,然后轉賬到平臺賬戶。
這個賬戶的持有人是誰?如果是以我的名義開設的,那情況就更嚴重了。
我聯系了一位銀行工作的朋友,請他幫忙查詢平臺公布的捐款賬號。
「這個賬號是個企業賬戶,開戶名稱是"廣州愛心無疆公益發展有限公司"。」他告訴我。
「能查到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嗎?」
「這個需要通過工商信息查詢,我這邊看不到。」
掛斷電話,我立刻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輸入公司名稱。
搜索結果讓我倒吸一口冷氣。
「廣州愛心無疆公益發展有限公司」確實存在,成立于一年前,法定代表人赫然寫著「王浩」!
更讓我震驚的是,公司注冊資本一百萬元,而我的身份證號碼清清楚楚地顯示在法定代表人信息欄。
這已經不僅僅是盜用照片和名字那么簡單了,而是完整地盜用了我的身份,注冊了一家公司!
我立刻截圖保存,然后繼續查看公司詳情。
公司注冊地址在廣州市天河區一個寫字樓,經營范圍包括公益活動策劃、文化傳播、企業管理咨詢等。
我決定親自去這個地址看看。
下午三點,我來到了天河區的這棟寫字樓。大堂顯示屏上,「廣州愛心無疆公益發展有限公司」位于18樓1802室。
電梯上行的過程中,我的心跳加速。我該以什么身份出現?直接亮明真實身份可能會打草驚蛇,讓對方有時間銷毀證據。
思考再三,我決定假裝是有意向捐款的企業代表。
1802室的門上掛著「愛心無疆」的標牌,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里面有幾個工位,三四個年輕人正在電腦前工作。
我深吸一口氣,推開了門。
「您好,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的?」前臺的女孩微笑著問道。
「你好,我是某科技公司的代表,想了解一下貴平臺的情況,考慮做一筆企業捐贈。」我遞上提前準備好的名片。
「好的,請稍等,我去叫我們總監。」
不一會兒,一位戴眼鏡的女士走了出來。
是李靜,我一眼就認出了她。三年不見,她看起來比以前更加干練,但眼睛里的精明神色依舊。
「您好,我是李靜,愛心無疆的運營總監。」她伸出手,顯然沒有認出我。
我其實改變了不少,剪短了長發,戴了眼鏡,還特意穿了正裝。
「你好,我姓陳,想了解一下貴平臺的運作情況。」我與她握手,強忍著內心的波動。
「當然,請到會議室詳談。」
會議室里,李靜熱情地介紹了平臺的各項目,并展示了照片和視頻資料。
「你們的創始人是?」我假裝隨意地問。
「王浩先生,他曾經是某知名科技公司高管,因為自身經歷,非常關注教育扶貧。」
「他今天在嗎?我很想認識一下。」
「抱歉,王總經常外出考察項目,今天不在辦公室。」她臉不紅心不跳地撒著謊。
「那真可惜。請問貴平臺的善款使用情況有公開透明的渠道嗎?」
李靜略顯緊張:「當然,我們定期在網站上公布資金使用情況。」
「具體到每筆支出嗎?」
「呃...因為項目眾多,我們一般按項目匯總公布。」
會談結束后,我表示需要回去和公司商量,會再聯系。
離開辦公室時,我注意到墻上掛著幾張合影,其中一張是李靜和幾個孩子的合影,背景是一所簡陋的鄉村學校。
如果她真的在做公益,為什么要盜用我的身份?這其中一定有貓膩。
回家路上,我接到了志愿者小林的消息:「王先生,我們查證了,您確實是愛心無疆的創始人,網站上有您的照片和簡介呢!您是在開玩笑吧?」
「我沒有開玩笑,這是有人盜用了我的身份。請問你們之前與平臺合作的項目資金是如何到賬的?」
「都是李靜女士親自送來的現金,每次都有簽收記錄。」
現金!這意味著沒有轉賬記錄,資金流向更難追蹤。
我的心沉了下去,情況比我想象的更復雜。
03
接下來幾天,我開始深入調查「愛心無疆」的運作情況。
通過各種渠道,我聯系了幾個與該平臺有過合作的慈善機構和受助學校。
他們的反饋出奇一致:「愛心無疆」確實提供了資助,但金額普遍不大,且不設特定項目,只是捐贈一些學習用品和小額現金。
與平臺宣稱的「已募集百萬善款」相比,這些支出顯然只是九牛一毛。
那么其余的錢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