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認命”,就徹底完了。
認命的本質是:你開始相信,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沒法改變了,再努力也沒用。
于是你放棄嘗試,放棄成長,放棄爭取,一點點把自己困在了原地。
不是環境真的鎖死你了,而是你自己先放棄了反抗。久而久之,你不再學習,不再突破,不再折騰,每天靠慣性活著,渾渾噩噩、被動應付。
很多人不是沒機會,是壓根就不信機會屬于自己,一邊自憐一邊退縮,最后活成了自己最看不起的樣子。
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資源,而是你認不認命。你一旦覺得還能翻盤,就永遠不會廢。
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是什么樣的,反正我聽到的都是“勞動不分貴賤”,舉的例子往往是環衛工人。我小時候就在想,既然不分貴賤,為什么大家的收入不一樣呢?那大家都想干收入更高,或者賺錢效率更高的事情,這不就是貴嗎?
為什么要強行說沒有貴賤,到底是為了引導別人安心做著實際回報更少的事,還是給別人營造一種虛幻的平等感,以維持社會穩定?
長大后才明白,很多問題的答案,是要自己去思考和摸索的,摸索出來了,就掌握了社會運行的規律,就能游刃有余;而摸索不出來,對別人的教育全盤接受,不試,也不懷疑,那就會變得平庸,生活變得艱難——艱難的原因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從一開始就錯了。
勞動有沒有貴賤?當然有,有人一天掙100萬,有人一輩子也掙不到100萬,大家都在勞動,一天都是24小時,怎么會沒有貴賤呢?那貴賤取決于什么?在權力體系下,取決于權力,權力大的強行給自己分配更多的回報,而權力小的只能被動接受別人的分配。這種分配方式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因為“憑什么你權力就大”?
而在市場體系下,是按社會貢獻來決定勞動回報的。整體而言,你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就能拿到更多的回報,而貢獻越小,就只能拿到更少的回報——這個貢獻不能是誰說了算,如果是誰說了算,誰說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就又陷入了權力邏輯,因此貢獻一定是市場說了算。
那“市場”是誰?市場不是誰,市場就是參與這場分配游戲的所有人的集合,他們是用手上的錢去表態的——人是很虛偽的,用語言表態就可能是假的,只有用錢表態才最誠實。有人說了,那不對啊,農民的貢獻小嗎?農民工的貢獻小嗎?清潔工人的貢獻小嗎?他們的收入為什么只有這么一點呢?怎么去評價誰的貢獻大???
這就是核心所在了,過往我們在錯誤的理論引導下,用權力體系自上而下地去評價誰的貢獻大,誰的貢獻小,還弄出了一套系統,大概是用辛苦程度來衡量貢獻,然后拿對應的報酬,所以一會兒農民貢獻大,一會兒又是工人貢獻大,全憑頂層說了算,思維混亂。
而真正的貢獻大小,絕不應該用辛苦程度來衡量,而是應該像拍賣一樣,你缺什么,都沒人來為你提供,那么為你提供的人,就該是“一等功勞”,就該拿更多的回報;換個角度,人家提供了一種東西,你拼了命地用更高的價格去搶,那么他就理應拿到更多的回報。
是供需,是稀缺性,是不可替代性,是有沒有提供人們急需的勞動。
所以勞動的貴,在于你提供的勞動,恰好是人們最希望有人來提供的勞動,按照市場原則,你就可以漲價;而勞動的便宜,在于你提供的勞動,并不是人們需要的勞動,或者人們并不非得找你來提供勞動,那么按照市場原則,你就只能降價——這就是貴賤。
當你正確地理解了社會的規律,而不是被一些奇怪的說法給洗腦以后,你就明白了勞動要怎么才能貴?
重點是要找到一個人們都“盼望”有人來做,或者“盼望”有人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去做——你媽不會做菜,你的弟弟妹妹也不會,那你“做菜”的這個勞動就有價值,而不是因為做菜難,所以你也不去學,而是跟你弟弟妹妹一起搶著洗碗,并說“勞動不分貴賤,我就要拿到跟做菜一樣的報酬”——那你就是個強買強賣的傻逼。
勞動的貴,并不是貴在你勞動的時候有多么辛苦,而是貴在努力尋找人們最迫切的需求,貴在日夜打磨如何能比別人做得更好。也就是人們所看到的那個終端勞動的前置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