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電影海報。
記者|任文岱
見習記者|吳亦有
責編|李旭
正文共3432個字,預計閱讀需10分鐘▼
2025年4月,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盛大開幕,眾多國內外優秀影片集中展映,吸引了無數影迷共赴這場光影盛會。
近年來,電影市場百花齊放,多元的題材類型滿足了觀眾差異化的觀影需求。國家電影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425.02億元,觀影總人次突破10億,其中國產影片票房占比為78.68%,展現出了強勁的市場活力。
在百年光影長河中,法律題材影片憑借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法理思辨的藝術表達,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本屆電影節重要特約活動,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期法律電影論壇(以下簡稱法律電影論壇)也將目光聚焦于此,與會嘉賓深入探討法律界與電影界的跨界融合。
一面彰顯法治精神,一面描摹人間百態,法律電影以鮮活、深刻、獨特的風格,讓冰冷的法律條文“邂逅”熾熱的銀幕敘事,在光影流轉間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照亮“法治中國”進程。
法律電影書寫法治建設影像志
自中國電影誕生以來,法律與電影的跨界對話由來已久,法律電影始終與法治中國建設同頻共振,以藝術的力量推動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見證并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發展。
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同年11月2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自1986年起,我國全民普法工作拉開序幕。從“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40年間,影視戲劇等文藝作品成為宣傳法律常識的重要形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以光影表現法治的實踐土壤更加豐沃。201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以法治保障激發了行業活力,法律電影在題材創新、類型拓展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常務副主任馬麗紅表示,法律電影不僅是法庭上的唇槍舌劍、罪與罰的激烈碰撞,更是對公平正義的永恒追求。法律的溫度需要藝術的傳遞,法治的信仰需要故事的共鳴,法治的進步也離不開多元視角的參與。
《秋菊打官司》《法官媽媽》《馬背上的法庭》等經典作品歷久彌新,《我不是藥神》《消失的她》《少年的你》等將法治觸角延伸至醫藥、校園暴力等特定領域。《孤注一擲》《第二十條》助力推動全民反詐和正當防衛普法宣傳。多年來,法律電影從內容到題材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相較于一般影視作品,法律電影除了傳統的娛樂與藝術價值,還具有普法教育功能、引導正確價值觀及傳播法治文化功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承韙表示,法律電影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弘揚法治精神、推動法治進步的重要途徑。
在法律電影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原黨委書記、中國電影版權理事會原負責人侯光明介紹,2023年我國有30余部法治相關題材的電影在全國公映,呈爆發式增長,題材涵蓋掃黑除惡、詐騙犯罪、法庭辯護等多元領域。2024年持續高熱態勢,多部現象級影片贏得票房和口碑,已形成穩定的創作熱潮。
“法律電影恰似一座橫跨理性與感性的橋梁,在法治精神意識表達的共振中,既回應了時代對公平正義的呼喚,更承載著文化自信的深層內核與全民法治信仰的培育使命。”侯光明說,用鏡頭語言解構深刻法律問題,讓公眾在情感共鳴中理解法治精神,法律電影已成為記錄社會進步和法治文明的重要文化符號。
法律電影開創全民普法新范式
在2024年賀歲檔的激烈競爭中,電影《第二十條》脫穎而出,不僅收獲了票房佳績,更將刑法第二十條以鮮活可感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引發一場全社會對“正當防衛”條款背后法理與人情的認知洗禮,充分彰顯了電影在全民普法中的獨特價值。
電影上映后,“正當防衛的認定與適用”迅速成為社交網絡平臺的熱議焦點,相關話題熱度持續攀升。不少觀眾主動檢索相關法律條文,了解正當防衛的相關規定,通過觀看電影對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了解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也迅速響應,通過政務新媒體發布專業解讀,結合電影劇情拆解法律要點,將電影熱點成功轉化為普法契機。
法律電影論壇的發起人和策劃人、北京市文化娛樂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毅表示,法律電影借助生動的故事將法治理念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已經成為普法新陣地。觀眾在享受電影帶來的視聽體驗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觀念的熏陶,實現了法律知識從專業領域到大眾層面的有效傳播。
不同于傳統的普法宣講模式,法律電影突破單向說教的局限,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生動鮮活的人物,將法律條文融入真實可感的社會生活場景,向觀眾展示法律規范的“煙火氣”。與此同時,電影產業具有強大的傳播效能,電影普法宣傳的波及面更廣,波及力也更強,用電影的形式來進行普法宣傳,效果更佳,也更能引人深思。
事實上,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普法效應已在多元題材中顯現。例如反詐題材《孤注一擲》《巨額來電》揭露觸目驚心的詐騙產業鏈,推動全民反詐意識覺醒;《執行法官》通過司法執行案例,講解法律“最后一公里”的實踐邏輯……這些作品共同構筑起立體化的普法矩陣,讓觀眾在沉浸式觀影中逐漸樹立起法治信仰。
劉毅進一步表示,借助影視作品強化法治宣傳,不僅是創新普法形式的有益嘗試,更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社會綜合治理手段。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法律的理解和尊重,進而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的習慣,最終助力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
法律電影應充分釋放社會效益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全民法治素養顯著提升,法律題材電影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觀眾對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價值的法治影視作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呼喚更多精品力作登上大銀幕。
《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組織創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八五”普法規劃為法律電影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電影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影促進法也明確規定,從事電影活動應當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侯光明表示,法律題材電影承載著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肩負著培育全民法治信仰的時代使命,創作者必須堅守法律的嚴肅性與專業性。
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法律電影產量顯著提升。然而,“市場良好、產量提升,但質量欠佳”,成為不少觀眾對當前法律電影的普遍評價。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大多數法律題材影片中,法律或法治本身并非導演的核心創作目標,而僅僅被用作劇情發展的線索和點綴。
此外,一些作品為追求戲劇效果,不惜犧牲法律真實性與嚴肅性,導致錯誤法律信息傳播。例如,在某部打拐題材電影中,“兒童失蹤24小時后公安機關才予立案”的情節設定就與現行法律規定嚴重不符。實際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明確規定,接到拐賣婦女、兒童的報案、控告、舉報的,接到兒童失蹤或者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婦女失蹤報案等情形,公安機關應當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開展偵查工作。
“法律電影承載著特殊的文化使命,其創作必須遵循政治性、程序性和專業性要求,不僅要準確普及法律知識,還要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念。”劉承韙表示,針對當前部分法律影視作品存在的普法內容失準、價值導向偏差等問題,應當進行有效規制,確保在傳播法律文化過程中發揮正向引領作用。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電影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充分釋放法律電影的社會效益?劉毅建議,電影制片方應加強與法律部門合作,深入一線調研,真實準確地呈現我國法治進程中的現實狀況和問題,以權威、精準的表達推動法律知識的正確傳播。同時,在項目籌備階段,邀請資深法律專家對劇本創作、成片制作進行把關,對法律情節設置、條文引用等進行嚴格審查,從源頭上規避法律錯誤,保障影片的專業性與權威性。
劉毅還表示,當前我國法律電影創作領域存在顯著的題材傾向,大多聚焦現實題材,對傳統法律文化歷史題材的挖掘和呈現相對不足。事實上,我國傳統歷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法律文化資源,如戲曲、民間故事以及真實的法律人物等,將這些影視創作素材轉化為高質量的法律影視作品,不僅能拓寬法律電影的創作邊界,更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