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29年2月,余云岫提出的“廢止中醫案”一經公布,整個中醫界一片嘩然。
余云岫
無數的中醫以及學者紛紛站到街頭,抗議國民政府這“昏庸”的議案,3月1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81名代表,組建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以此來“抱團”抵抗國民政府。
那段時間,在西方文化涌入的同時,一些舊的傳統與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中醫與西醫的沖突也變得空前高漲。
最終,在無數人的強烈反抗下,國民黨政府“灰溜溜”的收回了這一議案,而那些在“反中醫”過程中大肆渲染的人群也瞬間偃旗息鼓,從那時起,3.17就被稱為“國醫節”。
1949年,新中國成立,隨著各地陸續解放,整個社會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
而就在這全國上下百廢待興之際,那些“銷聲匿跡”了許多年的“計劃”,再次被“有心人”提上了日程。
“蕭條”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中醫”這個行業在一路的風雨飄搖中,依然屹立,但它的地位卻似乎一直在飽受爭議。
很多人只知道如今中醫沒落了,人們看病都只往西醫的醫院跑,鮮少去中醫館,甚至有時候還會在網上看到一些中國老牌醫藥公司被他國收購的消息,進而憤怒不已。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如今中醫看似沒落,但縱觀歷史就會發現,它其實已然在通過另一種方式崛起。
無論是中藥學、護理學,還是針灸按摩,在時代的變遷中可以說是經歷了一輪又一輪洗牌,有人說中醫是偽科學、也有人說科學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才是。
相信每個人都記得“扁鵲醫治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諱疾忌醫,而扁鵲一手望聞問切可以說是將中醫的神奇之處發揮得淋漓盡致。
扁鵲見蔡桓公
在歷史上,無論是扁鵲、華佗、張仲景,還是李時珍等人物,他們都代表了不同時期的中醫文化,然而,在明末清初之際,隨著西醫的進入,中醫文化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尤其在西醫的外科以及“速效”方面,可以說是一度被不少人所推崇。
1822年,清政府就曾經對“針灸”進行過廢除,讓針灸就此沒落;而在十多年后,隨著美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并建立教會醫院后,西醫對人們的影響也日益強烈。
在清政府的“帶動”以及“默許”之下,不少人對中醫文化甚至產生了懷疑的態度,而在這種懷疑下,教會醫院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急速擴張。
直到1879年,一位名叫俞樾的經學大師提出“廢醫論”,指明:醫可廢、藥不可盡廢,讓當時本就對中醫持懷疑態度的那一群人更是心思活泛了起來。
俞樾
說實話,當時中醫的蕭條說是偶然,其實也是必然,因為在西方文化瘋狂涌入的時期,“中醫”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我們往深了看,就容易發現,這本質上與當時清政府的“不作為”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說白了就是,群眾都是跟著政府的方向走的,清政府都直接撤銷了針灸,同時還主動大量吸取西洋文化、摒棄華夏傳統文化,那中醫被“懷疑”也是情理之中了。
而且治病救人的角度,中醫與西醫一個治“本”,一個治“標”,本就不是同一個類型的,自然無法進行比較,而這時候“見效快”,同時還頂著“科學”名頭的西醫,自然成為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餑餑。
隨著清朝的滅亡,各地起義,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中醫的名頭更是跌入谷底,說到底,也可以說是必然事件。
為什么說是必然事件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其實每個人都清楚,在戰亂年代,能活著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而中醫的治療時間又偏長,并且隨著當時中醫的一點點沒落,能找到一個醫生就算不錯了,更別說這位醫生的醫術還要保證過關。
當然,雖然家國處于戰火紛紛中,但也總有人能閑下來并以各種各樣的原因來抨擊中醫。
其中在1912年的時候,北洋政府就制造了“教育部漏列中醫案”的事件;在1929年余云岫又在國民黨支持下,提出了廢止中醫。
如果說中醫在清朝時期的變化是因為有著西醫的沖擊,那么在封建社會結束后,拿著“中醫是偽科學、是封建迷信”的由頭來進行打擊,那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背后的目的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然而在戰亂告一段落后,曾經那些抨擊中醫的聲音再次席卷而來。
毛主席“罷免”衛生副部長
1950年,余云岫再次卷土重來。
全國衛生會議上,他再次提出廢除中醫的主張,此時的他,已經有七十多歲,縱觀他的人生經歷,簡單來說就是早年辦學堂,后來兩次赴日本留學與到醫院“實習”,之后又回國從事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工作。
第一次提出廢止中醫是在1927年,后來正式成文是在1929年。
到了1950年以后,他開始擔任新中國的各項職務,尤其是在1951年,他擔任的職務可以說是七十多年里,各種頭銜最多的一年。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他開始與衛生部副部長賀誠以及王斌兩人達成“廢止中醫”的統一想法,并發布了《中醫師暫行條例》等方案。
賀誠
這里說一句,或許是余云岫對自己之前的兩次明目張膽的廢止議案后果深有體會。
所以這一次他沒有直白的說“廢除”兩字,而是另辟蹊徑,謀劃了一番,直接在條例中聲明,要想拿到中醫師的資格考試,就必須要考三科西醫的內容。
這消息一出,原本那些有著幾十年從醫經驗的中醫,全都被紛紛關門,而理由就是:沒有行醫資格。
這如果放到我們今天來說,可能不少人覺得去補習一下西醫的理論與實操不就可以了嗎?
但道理卻不是這么理解的,在那個時候,各方各面都很缺乏,更何況余云岫的本來目的就是廢止中醫呢?
那段時期,全國的中藥店可以說是一片蕭條,直到1953年,毛主席發現了這件事,頓時大怒,直接撤銷了兩位副部長的職位,對于當時的“反中醫”風氣進行了一番狠狠的整治。
他認為,對西醫過度崇拜,而對中醫又過度否認,這是奴才時期、封建時期才會有的思想!
在1950年第一屆衛生會議召開的時候,毛主席就曾題詞,其中就直接指明了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工作人員,都要團結一致,只有團結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在毛主席看來,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要理智對待,中醫中固然有一些唯心的思想,但也有實際的厲害之處;而西醫雖是外來技術,但也的確給到群眾很多幫助。
他認為,無論是什么,都要理智的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扔掉,那樣與“崇洋媚外”有什么區別?
為此,在1953年發現兩個副部長的行為后,他便生氣得不行,因為中醫在中國不僅僅是一門醫術,同時還是一項傳統文化。
毛主席指出:“中醫是在農業與手工業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這是一大筆遺產。”
在那之后,新中國的中醫行業可以說是迎來了“井噴”高潮,毛主席不僅在城市里大力發展中醫教育,在各地區建中醫研究所的同時,也以“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來培養大量的中醫藥人才。
并且,針對那些偏遠地區,為了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毛主席也大力鼓勵“赤腳醫生”的發展。
對于很多赤腳醫生來說,小病基本都可以治療,而且他們很多都是中醫與西醫都會一些,在四處行醫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人們就醫難的問題,同時還讓不少的民間土方子得以很好的留存了下來。
從那時候開始,毛主席推行的“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普及。
當然,毛主席之所以認可中醫,并非只有著一套“理論”,而是有著對中醫的多次親身體驗,才有了大力支持中醫的舉措。
毛主席與中醫
過去在戰爭時期,很多有著“特效”的西藥不管對哪個部隊來說,其實都是屬于熱銷且緊俏的,而對于在井岡山時期的紅軍醫院,亦是如此。
那時候,西藥在醫院時常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于是,毛主席便提到可以用“中西兩法治療”。
選擇這個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中藥較之西藥成本要更低,同時很多中藥以及民間土方子都可以就地取材,這樣哪怕戰士們在偏遠的山區里打戰,遇到小病小痛,也好方便醫治。
另一方面也因為毛主席在當時患上過瘧疾,也是四處尋找抗生素無果,最終在中醫傅連暲的中草藥中,順利康復。
而到了延安時期,毛主席由于多年打戰所帶來的胃病、關節炎經常折騰得他夜里不得安眠,而在這種情況下,中醫李鼎銘只用了幾劑中藥就將其治愈;就包括在長征時期,也是如此。
李鼎銘和林伯渠
如果說,毛主席早期在求學時期,對中醫更多的是停留在歷史文化上的了解的話;從軍后的毛主席,更多對中醫的感觸就是來自于個人了。
畢竟說得再好,不如以身一試,方知真假。
同時,隨著對中醫的體會越來越深,在毛主席看來,中醫并非只是單純的一項治療手段,它還是華夏幾千年來,醫療文化的濃縮與傳承。
1954年的時候,它就曾囑咐劉少奇并讓其傳達:中醫不僅關系到疾病救治,同時還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
那幾年間,中醫行業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無疑是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見證了中醫時代變遷的老中醫們都對毛主席十分感激。
毛主席視察四川農村衛生醫療工作
1956年2月6日,全國政協在中南海設宴,來招待第二次全國委員會的出席人員,在會上,著名中醫吳棹仙看到毛主席后,滿臉激動之色。
隨后拿出了自己傾注了多年心血才完成的著作《子午流注環周圖》,送給了毛主席,以感謝他對中醫事業的大力支持。
這里還有個小插曲,那就是當時其實吳棹仙的名字是叫“吳櫂仙”,因為兩個名字都是同一個讀音,而在報紙中報道這件事的時候,不小心給寫成了吳棹仙,此后,吳棹仙就以這個名字來署名。
從這點也可以間接看出,在當時推行中醫的過程中,毛主席的中醫舉措力度對中醫的影響,是有多么的大。
如今,幾十年過去,中醫行業在發展的同時,西醫也在發展,可以說是真正的做到中西結合,但不得不說,在時代的變遷中,中醫文化較之從前仍舊是沒落的。
而沒落的背后,其實一方面是社會普遍的浮躁現象,導致愿意真正靜下心學習的人在逐漸減少。
畢竟從中醫的傳承上來說,光靠課本是學不會中醫的,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師傅”們在老去,“徒弟們”的人數增長卻有些緩慢。
而另一方面來看,也與當下市場上中醫的醫術、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等有著很大的關系,中醫市場的低迷是的確存在的,但在開頭的時候,為什么又會說崛起呢?
其實,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在這幾年各種疾病的肆虐后,相信不少的人也開始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身體,對于“治標”還是“治本”這個話題,討論也逐漸多了起來。
結語:
在健康行業發展的今天,無論是營養師、健身房、瑜伽館、針灸按摩理療等等,其實也從另一個方面間接的證明了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身體的“治標”問題,這可以說是一個好的方向。
同時,要如何在紛亂的市場中尋到中醫的“根”,以及如何更好的將中醫等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結合當下社會情況來實地發展,就是需要我們去積極思考以及討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956年第6號(總第32號)國務院關于撤銷賀誠同志衛生部副部長的職務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56,(06):129-130.
https://www.gov.cn/zwgk/2011-11/09/content_1988930.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