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小青,你怎么了?”林小雨輕輕戳了戳玻璃缸里一動不動的“蛇”,心急如焚。
這條她撿回來養了八年的“寵物蛇”從昨晚開始就異常安靜,不吃不動,甚至連平時最愛的曬太陽也提不起興趣。
“我馬上帶你去看醫生。”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將“小青”放入專用的攜帶箱,匆匆趕往城里唯一的爬行動物專科診所。
王醫生戴著老花鏡,專注地檢查著“小青”,表情逐漸變得復雜。
他抬起頭,摘下眼鏡,眼里閃過一絲震驚和難以置信。
“林女士,這條'蛇'你養了多久?”
“八年了,怎么了?它會沒事吧?”林小雨緊張地問。
王醫生深吸一口氣,聲音微微顫抖:“我必須告訴你一個事實......”他停頓了一下,眼眶泛紅,“這不是蛇。”
01
2017年4月的一個雨夜,雨水像斷了線的珠子般傾瀉而下。
林小雨撐著傘,從她經營的小書店“雨林閱讀”疲憊地往家走。
這家獨立書店開在市中心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里,雖然經營得頗有特色,但在電子閱讀日益盛行的時代,實體書店的日子并不好過。今天又是一個客流稀少的日子。
“哎,這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啊。”林小雨嘆了口氣,加快腳步。她三十二歲,單身,除了書店就是那個不足六十平米的小公寓,生活簡單得近乎單調。
就在經過小區花園的草叢時,一道微弱的動靜吸引了她的注意。
“嗯?”
林小雨停下腳步,借著路燈的光線,看到草叢中有什么東西在微微蠕動。她猶豫了一下,還是蹲下身,小心地撥開濕漉漉的草葉。
那是一條細長的生物,通體墨綠,在雨水的沖刷下顯得格外脆弱。它微微蜷縮著身體,幾乎沒有反抗的力氣。
“是條小蛇?”林小雨嚇了一跳,本能地想要后退。從小她就被教導要遠離蛇類,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但不知為何,眼前這條奄奄一息的小生物喚起了她內心深處的一絲憐憫。它看起來如此無害,如此需要幫助。
“算了,不管你是什么,這么大的雨,你留在這里肯定活不了。”
林小雨脫下外套,小心翼翼地將那條“小蛇”包裹起來,貼近胸口,給它一點溫暖。她能感覺到那微弱的生命在她的掌心輕輕顫動,像是在無聲地請求救助。
回到家,林小雨找出一個舊魚缸,墊上幾張軟紙,將“小蛇”輕輕放了進去。她立刻打開電腦,搜索“如何救助野生蛇”。
“體溫過低...需要暖源...可能脫水...”林小雨按照網上的指導,在魚缸旁放了一盞小臺燈,又準備了一小碟清水。
“你先將就一晚吧,明天我再想辦法。”她對“小蛇”說,仿佛它能聽懂似的。
林小雨本想第二天就將它送到野生動物救助站,可一覺醒來,她發現“小蛇”的狀態好多了。它不再奄奄一息,而是安靜地蜷在燈光下,似乎在享受那一點溫暖。
“看來你挺過來了,真是個小生命斗士。”林小雨松了口氣,忍不住微笑。
之后的幾天,林小雨一直在研究如何處理這條“蛇”。送去救助站?放生?還是...養著它?
當她看到“小蛇”每次她靠近時都會輕輕抬起頭,似乎在認她這個救命恩人時,林小雨的心被觸動了。她從小到大,從未有過誰這樣“等待”她回家。
“要不...我就收養你吧?就當作個伴。”林小雨下定決心,給這條“蛇”取名為“小青”。
這個決定完全改變了她接下來的八年人生。
養一條蛇,對林小雨來說無異于一場冒險。
她從未養過任何寵物,更不用說是一條蛇。但林小雨向來做事認真,既然決定了要養“小青”,她就全力以赴。
書店關門后,林小雨抱著筆記本電腦坐在店里的角落,開始查閱各種爬行動物飼養指南。網上的信息五花八門,她仔細篩選,做了詳細筆記。
“蛇類需要恒溫環境...食物主要是小型嚙齒類動物...棲息地要模擬自然環境...”林小雨記下每一個要點,又去寵物店咨詢了相關知識。
寵物店的老板聽說她要養蛇,嚇了一跳:“美女,你確定嗎?蛇可不好養,而且有些品種是不允許私人飼養的。”
“它只是條很小的蛇,我在小區草叢里救的,應該不是什么珍稀品種。”林小雨解釋道。
在老板的建議下,林小雨買了一個專業的爬行動物飼養箱,還有溫控設備、棲息物和喂食工具。
回家后,她按照指南精心布置了“小青”的新家:一邊是溫暖區,一邊是陰涼區,中間放了一個小水盆,還添加了一些石頭和樹枝,讓環境更加自然。
“小青,你看,這是你的新家,喜歡嗎?”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將“小青”放入新家,期待地觀察它的反應。
出乎她意料的是,“小青”并沒有急著躲藏或探索,而是慢慢地爬到了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一動不動地曬起了太陽。
“你喜歡曬太陽啊?”林小雨笑了,記下這個發現。
喂食是另一個挑戰。根據資料,蛇類主要以活體小動物為食。想到要購買活鼠來喂養“小青”,林小雨就感到一陣不適。
“我可能做不到...”她自言自語。
02
幸運的是,寵物店老板告訴她,有些蛇可以適應冷凍后解凍的食物。林小雨試著買了一些冷凍小鼠,但“小青”對此毫無興趣。
“你到底喜歡吃什么呢?”林小雨開始了一系列嘗試:蚯蚓、昆蟲、小魚...
最終,她發現“小青”對切成小塊的生肉有些興趣,雖然它吃得極少,但總算找到了食物來源。
“你真是個特立獨行的小家伙。”林小雨每次看到“小青”慢悠悠地吃一小塊肉,都會這樣評論。
隨著時間推移,林小雨發現“小青”與她查閱的蛇類資料有很多不同:它不像大多數蛇那樣定期蛻皮;它的活動節奏極為緩慢;它似乎特別喜歡陽光,總是趴在陽光能照到的地方一待就是幾小時;最奇怪的是,它的食量極小,有時一周只吃一丁點食物。
“你是不是生病了?”林小雨擔心地觀察“小青”,但它看起來精神狀態不錯,只是習性特殊。
她曾想過帶“小青”去檢查,但城市里專業的爬行動物醫生非常少,加上“小青”看起來健康,她就暫時放下了這個想法。
漸漸地,照顧“小青”成了林小雨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她會更換“小青”的水,清理飼養箱;傍晚回家后,她會檢查溫度,準備食物,有時還會把“小青”小心地拿出來,放在陽臺上曬曬太陽。
“你知道嗎,小青,今天書店來了個有趣的客人...”林小雨養成了和“小青”說話的習慣。她會把一天的見聞、煩惱、喜悅都告訴這個安靜的聽眾。
“小青”通常只是一動不動地聽著,偶爾會輕輕抬頭,似乎在回應。這種不打斷、不評判的“交流”方式正符合林小雨的性格。
書店的常客有時會聽到林小雨提起她的寵物蛇,大多數人都表示驚訝。
“小雨,沒想到你這么文靜的人,居然養蛇啊。”一位年長的女顧客感嘆。
林小雨笑笑:“其實'小青'很溫順,一點也不可怕。”
“蛇再溫順也是冷血動物,哪有貓貓狗狗來得親人。”顧客搖頭。
林小雨不再解釋。她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小青”的人才會明白它的特別之處。對她來說,“小青”不僅僅是一條蛇,而是她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林小雨的生活,在外人看來或許單調乏味,但她自己卻樂在其中。
書店、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加上“小青”的陪伴,構成了她平靜而充實的日常。
書店經營得雖不算大紅大紫,但也有了固定的客源。林小雨為書店注入了她的個性——安靜、溫馨又不失特色。
店內除了主流暢銷書,還有一個專門的冷門文學角落,陳列著她精心挑選的小眾作品。
“這本《夜行動物園》很適合你,描寫的就是那些被人忽視卻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生物。”林小雨向一位經常光顧的大學生推薦道。
“就像你的那條蛇?”大學生笑著問。
林小雨點點頭:“某種程度上,是的。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故事。”
傍晚回到家,林小雨會第一時間去看望“小青”。三年過去,“小青”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家。它的體型沒有明顯變化,依舊是那條修長的墨綠色“小蛇”,但氣質卻更加沉穩。
“小青,今天過得怎么樣?”林小雨輕聲問,一邊換上居家服。她會把飼養箱的蓋子打開,讓“小青”自由活動一會兒。
大多數時候,“小青”只是緩慢地爬到林小雨的膝蓋上,安靜地停留在那里,享受她的體溫。
林小雨的閨蜜劉夢對這一幕總是不敢直視:“天啊,小雨,你真的不怕它突然咬你嗎?”
“小青從來不咬人,它很溫順。”林小雨笑道,手指輕輕撫過“小青”的背部。
劉夢撇撇嘴:“我還是不明白,你為什么不養只貓或狗?至少他們能回應你的感情啊。”
林小雨沒有立即回答。她看著自己膝上的“小青”,思考著該如何解釋這種特殊的陪伴關系。
“或許正是因為它不需要過多回應,我才喜歡。”她最終說,“她不會要求我做什么,也不會因為我的不足而失望。它只是...在那里。”
劉夢嘆了口氣:“小雨,你總是這樣。你需要更多社交,真的。我下周組織的聯誼活動,你一定要來!”
“我考慮考慮。”林小雨敷衍道,但她知道自己多半不會去。社交活動對她而言就像一場持久戰,耗費精力卻收獲有限。
與“小青”相處不同,那是一種不需言語、不必解釋的默契。林小雨可以一整晚坐在沙發上看書,而“小青”就靜靜地待在她身邊,兩個生命以各自的方式享受著彼此的陪伴。
03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
書店被迫暫停營業,林小雨居家隔離。這段時間,“小青”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在外界一片混亂的日子里,照顧“小青”的日常流程給了林小雨一種確定感和安全感。
“幸好有你陪著我,小青。”林小雨對著飼養箱里的伙伴說,“不然這封閉的日子可真難熬。”
她開始嘗試線上售書,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也會發一些“小青”的照片。出乎意料的是,這條“寵物蛇”吸引了不少關注。
“這是什么品種的蛇啊?看起來好特別。”有網友評論道。
林小雨回復:“我也不太清楚具體品種,是幾年前救助的野生小蛇。”
“它好像不太像常見的蛇類,動作那么慢。”另一位似乎懂行的網友指出。
這條評論讓林小雨稍稍疑惑。確實,“小青”與她在紀錄片里看到的蛇類行為模式有些不同。但它健康、安靜,這不就足夠了嗎?
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后,生活開始恢復正常。書店重新開業,客流甚至比以前更好了——人們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后,對實體書店的溫馨氛圍有了新的珍視。
林小雨決定擴大經營,在書店增設了一個小型咖啡區,提供簡單的飲品和點心。
這個決定讓書店煥發了新生,也讓她的工作時間更長了。
“小青,我今天可能要晚點回來,你自己乖乖的哦。”每天出門前,林小雨都會這樣叮囑一聲,盡管她知道“小青”不可能理解。
忙碌的日子里,林小雨偶爾會感到疲憊和孤獨。每當這時,她就會想到家里等待的“小青”,那個不會抱怨、不會指責、永遠安靜等待的伙伴。
五年過去,“小青”已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需要太多照料,卻給了林小雨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它不會說話,卻用自己的方式傾聽林小雨的一切。
“你知道嗎,小青,”一個平常的夜晚,林小雨坐在沙發上,手指輕輕撫摸著盤在她腿上的“小青”,“有時我覺得,這世上沒人比你更了解我了。”
“小青”抬起頭,黑色的小眼睛注視著她,似乎在說:我一直在這里。
林小雨微笑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小青”的存在就像一個安靜的錨點,讓她的靈魂有了棲息之所。
她不知道的是,這種特殊的陪伴即將迎來轉折。
2024年初,林小雨的生活依舊平靜如水,但“小青”的狀態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
最初,林小雨并沒有察覺到異常。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小青”拒絕了連續三天的食物,才開始警覺。
“怎么了,小青?不舒服嗎?”林小雨嘗試用不同的食物引誘“小青”進食,但效果不佳。
她上網搜索相關信息:“蛇類拒食原因”、“寵物蛇生病癥狀”,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可能是環境溫度不適、即將蛻皮、季節性不適應,甚至可能是某種疾病的征兆。
按照網上的建議,林小雨調整了飼養箱的溫度,添加了新的躲避物,甚至嘗試了不同種類的食物,但“小青”的狀態并沒有明顯改善。
“也許只是一時的不適應?”林小雨自我安慰道。畢竟八年來,“小青”一直健康無恙,從未出現過任何問題。
但接下來的日子,“小青”的狀態持續下滑。它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曬太陽,動作變得更加緩慢,有時甚至整天一動不動。
林小雨開始真正擔憂起來。
“小雨,你這兩天怎么心不在焉的?”書店的老員工關切地問。
林小雨嘆了口氣:“是'小青',它好像生病了,但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那條蛇啊?養了這么多年,也是時候帶它去看看醫生了吧?”
“嗯,我正在找專業的爬行動物醫生,不過這座城市好像只有一家相關的診所。”
04
下班后,林小雨立刻聯系了城郊的一家專業爬行動物診所。電話那頭,一位沉穩的男聲告訴她,王醫生下周二才有空位。
“可是我擔心等不了那么久...”林小雨焦急地說。
“如果情況緊急,可以選擇急診。”接線員建議道。
考慮到“小青”的狀態,林小雨決定第二天就帶她去診所。
那天晚上,林小雨幾乎沒怎么睡。她坐在“小青”的飼養箱旁,看著它微弱的呼吸,心中涌起一陣恐慌。
八年了,“小青”一直是她生活中的固定存在。它見證了她從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轉變,陪伴她度過了無數個孤獨的夜晚。如果“小青”真的出了什么事...林小雨不敢繼續想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將“小青”放入專用的攜帶箱,趕往診所。
爬行動物診所位于城市郊區,環境安靜,裝修簡潔。墻上掛著各種爬行動物的圖鑒和科普海報。等候區坐著幾位飼主,懷里或手上抱著各種爬行寵物——有蜥蜴、烏龜,甚至還有一只巨大的鬣蜥。
“林小雨?”護士叫到她的名字。
林小雨起身,抱著“小青”的箱子進入診室。
診室里,一位看起來四十多歲的醫生正在整理器械。他戴著一副老花鏡,身材高大,表情嚴肅中帶著一絲親切。
“您好,我是王醫生。”他伸出手,與林小雨簡單握了握,“您帶來的是...蛇?”
“是的,它叫'小青',我養了八年了。”林小雨輕聲說,小心地打開攜帶箱。
王醫生戴上手套,專業地將“小青”取出,放在檢查臺上。他的動作輕柔而熟練,顯然經驗豐富。
“它最近怎么了?具體癥狀是什么?”王醫生一邊檢查,一邊問道。
林小雨詳細描述了“小青”近期的異常表現:拒食、活動減少、精神狀態低下。
王醫生認真聽著,同時仔細觀察著“小青”的體態、皮膚、眼睛和反應。他用小型儀器檢查了“小青”的體溫,又用放大鏡觀察了它的鱗片。
檢查進行了大約二十分鐘,期間王醫生的表情越來越凝重,幾次停下來重新觀察某些部位,甚至翻閱了桌上的一本厚重的圖鑒。
林小雨站在一旁,心跳加速。王醫生的反應讓她更加擔憂。
“小青”看起來已經非常虛弱,只是偶爾微微動一下,完全沒有平時的活力。
終于,王醫生放下器械,摘下眼鏡,深吸一口氣。
“林女士,能告訴我,您是怎么得到這條'蛇'的嗎?”
林小雨略感意外,但還是如實回答:“八年前的一個雨夜,我在小區草叢里發現它奄奄一息,就把它帶回家救助了。一開始我只是想等它恢復后放生,但后來...就這樣養著了。”
“您確定是在本地的草叢里發現的?不是從寵物店或其他渠道獲得的?”
“確定是野外撿到的,當時它看起來快不行了。”林小雨肯定地回答,心中的不安越來越強烈,“王醫生,'小青'到底怎么了?它生病了嗎?”
王醫生沉默片刻,目光在“小青”和林小雨之間來回移動,似乎在思考如何開口。
“林女士,”他終于開口,聲音低沉而嚴肅,“恐怕我要告訴您一個很重要的事實。”
林小雨的心一沉。
王醫生再次看了一眼檢查臺上的“小青”,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和專業人士才有的震驚。
“林女士,這不是蛇。”
林小雨感覺一陣眩暈,仿佛聽到了一個荒謬的笑話。
“不是蛇?那是什么?”她下意識反問,聲音微微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