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后,僅僅過了不到48小時,特朗普對華口風就又變了,揚言若90天后中美仍沒談攏,關稅將會大幅上漲。
5月12日,中美在日內瓦宣布將雙邊加征關稅水平從峰值145%(美對華)和125%(中對美)分別降至30%與10%,并暫停24%的關稅90天,僅保留10%作為談判籌碼。
然而,特朗普在白宮接受采訪時突然拋出“關稅威脅論”:如果90天內談不攏,關稅會大幅上漲,但不會回到145%。
這種典型的“極限施壓”策略,讓國際社會再次領教了這位商人總統的談判風格。
他一邊強調“中美關系非常好”,一邊卻保留對汽車、鋼鐵、鋁和藥品的關稅,并暗示可能重啟高額關稅。
這種矛盾姿態,被《紐約時報》犀利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始終在“脫鉤威脅”與“市場依賴”之間搖擺。
事實上,特朗普的這種反復并非偶然,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對華貿易逆差同比擴大12%,而通脹率更是因關稅被一舉推高至了4.3%。
國內消費者和企業的壓力,迫使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連退四步”,從取消部分電子產品關稅,到降低小額包裹稅率,再到日內瓦會談的大幅讓步。
但作為政治人物,他又必須維持“強硬”形象,于是便有了“90天賭局”的戲碼。
然而,在中美此番關稅調整的中,有一個數字格外刺眼:美國對華關稅降至30%,而中國對美關稅僅為10%。
這20%的差距,正是美方以“芬太尼問題”為由無理加征的關稅。
芬太尼本是醫療鎮痛藥物,卻因美國國內濫用問題演變為政治工具,自2019年中國整類列管芬太尼類物質以來,幾乎沒有該類物質從中國流入美國。
然而,美方仍以此為借口,分別于2025年2月和3月兩次加征關稅,涉及煤炭、液化天然氣、農產品等領域。
對此,中方則迅速反制,對美能源、農業機械等商品加征10%-15%關稅,并實施稀土出口管制。
5月14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明確表示:美方以芬太尼為借口的兩輪關稅,中方反制措施仍然有效。
這一表態釋放出清晰信號:在核心利益問題上,中國絕不會妥協,而美國前駐華大使的“威脅論”,更是被中方駁斥為“顛倒黑白”。
面對美方的“關稅武器”,中方展現出高超的應對智慧,日內瓦會談后,中方同步取消91%的反制關稅,但保留對稀土、農產品等領域的非關稅措施。
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既回應了美方訴求,又為后續談判保留了籌碼。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并未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通過“一帶一路”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已從2018年的19%降至12%。
這種戰略調整,讓中國在貿易戰中掌握了主動權,有美國學者更是直言,中國正在用供應鏈韌性,揭穿特朗普的虛張聲勢。
與此同時,中美關稅博弈的漣漪正在擴散,印度迅速“抄作業”,向WTO提議對美加征19.1億美元關稅,以回應鋼鋁產品制裁。
日本則試圖借勢推動汽車零關稅談判,卻遭到美方冷遇,歐盟更成為特朗普的“出氣筒”,被威脅提高藥品關稅。
這種連鎖反應折射出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刻變革,中國通過“制造業+供應鏈”組合拳,不僅頂住了美方壓力,還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應對模板。
而美國在多線作戰中疲態盡顯,其“美國優先”政策正遭遇越來越多的反彈。
如今中美進入90天談判窗口期,雙方需在知識產權、市場準入、技術管制等結構性問題上取得突破。
對美方而言,能否說服中方擴大農產品進口、解除稀土管制,是關鍵目標,而中方則要求美方停止科技打壓、取消實體清單限制。
但更大的挑戰在于特朗普的“不確定性”,歷史經驗表明,他的關稅政策往往“說變就變”。
2018年貿易戰期間,他曾在談判關鍵時刻突然加征關稅,導致協議流產,如今這種風險依然存在。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始終堅守底線:不放棄制造業主導權,不犧牲核心利益。
并且通過稀土管制、市場多元化、技術自主創新,中國正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而美國的關稅大棒,反而加速了這一進程。
日內瓦的90天“暫停鍵”,既是中美務實理性的體現,也是全球化退潮期大國博弈的縮影,而在這場國運之爭中,戰略定力,才是中國最強大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