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淑秀
“吃什么?” “隨便?!?/p>
“周末去哪兒玩?” “隨便?!?/p>
“你覺得這個方案怎么樣?” “都行,隨便。”
這句看似灑脫、隨和的“隨便”,在我們日常的對話中出現的頻率之高,或許超乎我們的想象。
你是這樣的人嗎?或者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
它像一塊便捷的擋箭牌,輕松地化解了當下需要做出選擇或表達立場的“難題”。
我們往往將其解讀為一種不挑剔、好相處的性格特質,甚至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智慧。
但我覺得,這句輕描淡寫的“隨便”背后,可能并非總是源于真正的豁達,反而可能隱藏著一些不易察覺,卻深刻影響著我們與人際互動的“防御機制”——尤其是針對“選擇困難”的焦慮和對“人際沖突”的恐懼。
將“隨便”掛在嘴邊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或許并非如他們表現出來的那般云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