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的5大金句:30歲一事無成,請逼自己背熟!
人生在世,想功成名就。
那你必須要學習古人的智慧,這才是你的捷徑。
下面這5大金句,都是前人經過無數實踐得來的,一定要背熟。
一:“憂先于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于事。”
事先進行規劃并做好充足準備,那么當事件真正降臨,我們便不會陷入焦慮。
反之,倘若總是拖延至最后時刻才開始憂慮,那么這樣的憂慮對于處理問題而言,已然毫無實際意義。
《禮記·中庸》里有這樣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p>
成功絕非僥幸,而是需要周密的籌劃與籌備。
試想一下,當你置身于一個重要場合需要發表言論時,你會如何應對?
善于提前籌備的人,在發言之前會深入思索,整理好語言表達,所以他們的發言往往條理分明、邏輯嚴謹,甚至能夠侃侃而談。
同理,在做事方面,他們也會預先安排,考慮全面,因而在執行任務時總是井然有序,不管遭遇何種難題,都能從容不迫地處理。
但講真的,僅僅有準備還不夠,還得在過程中維持冷靜與專注。
遇到難題時,有些人由于心急、缺乏自信、害怕出錯,總是急切地尋求他人的幫助,期望借助外力來解決問題。
這種做法可行,但不能總是依賴于此。
且不說利益交換的事,單就一個最基礎的道理來講。
沒人愿意一直幫扶弱者。
他人并不可靠,依靠山巒山會崩塌,唯有自身才是最堅實的依靠。
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在庭院中來回踱步,徹夜難眠。
兄長李建成已準備好毒酒,父親李淵的態度也明顯偏向,部下們都在等待他的決斷。
幕僚房玄齡急得團團轉:
“再猶豫不決,明日長安城恐怕就會掛滿秦王府的人頭!”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時,李世民突然拔出佩劍,斬斷了案角:
“傳令!辰時三刻動手!”
這一劍,奠定了盛唐三百年的基業。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就像購物時糾結于兩件衣服,結果都被人買走;
就像面對心儀的人遲遲不敢表白,最后看著他牽了別人的手。
《資治通鑒》中提到:
智者果斷行事,愚者猶豫不決。
性格軟弱的人總是在等待完美的時機,
卻不知道人生中最完美的時機,
就是當你想清楚后立刻行動的那一刻。
三:“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人的天性,常常是在陷入絕境之時,才會謀求改變現狀。
當我們身處艱難境地時,務必要學會積極行動,探尋轉變之路。
在生活里,迷茫乃是慣常狀態。
總有這樣一些時刻,我們會感覺前途渺茫,重重困難橫亙在前。
但實際上,這恰恰是我們成長與蛻變的機遇。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也沒有”。
在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皆在不停地運動變化。
江河在洶涌流淌,季節在依次更迭,就連我們自身,也在時光的磨礪中逐步成長。
所以,切勿懼怕變化,因為變,是這個世界的慣常狀態,而不變,才是真正的異態。
有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一無所有,仿佛一切都需重頭來過。
但恰恰是這種“一窮二白”的處境,賦予了我們無盡的可能。
一張空白的畫卷,能夠任憑心意揮灑筆墨,正是基于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