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正門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唐沙砂 ■劉月 胡亞坤
當晨曦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世紀追夢”雕塑上,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交織出一幅絕美的畫卷。這里,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如今,正以嶄新的姿態在文旅熱的浪潮中綻放出獨特的光芒,成為唐山乃至全國文旅融合的璀璨明珠。
01
解碼基因 挖掘優秀厚重文化資源
走進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高大的梧桐樹下,金達咖啡屋散發著濃郁的香氣,游客們在這里品嘗著別具一格的“蜂窩煤”甜品和“煤渣”咖啡,這些創意十足的美食,不僅滿足了味蕾,更讓游客們在享受中感受到了工業文化的獨特魅力。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這片曾經的工業熱土,如今已華麗轉身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在這里,游客們可以親身體驗“井下探秘游”,深入地下,感受礦工們曾經的辛勤勞作;可以在博物館中,看到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機車,聆聽它背后的故事;還可以漫步在百年達道,感受歷史的滄桑巨變。
“五一”假期,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同比增長40%,收入同比增長30%。這一成績不僅彰顯了其作為唐山文化旅游新地標的強大吸引力,也體現了其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卓越成就。在文旅熱的浪潮中,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創新的文旅發展模式,成為文旅融合的生動踐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開灤集團始建于1878年,是洋務運動中興辦最為成功的民族實業企業之一。歷經147年的風雨歷程,企業從未搬遷,經營從未中斷,始終屹立在中國工業發展的前沿。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開灤不僅為國家建設貢獻了大量煤炭資源,還留下了極具典型性和稀有性的遺址遺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從洋務運動時期的艱難起步,到新中國成立后的蓬勃發展,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轉型升級,開灤始終與祖國共命運,同時代共發展。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個重要歷史階段,開灤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管理中心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開灤文化具有獨特優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恰逢其時。開灤完整地保存著歷史遺留檔案和珍品,為研究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留下了寶貴財富,是取之不盡、無可替代的文化“富礦”。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正是文化自信在基層實踐中的生動體現。
02
創新模式 塑造開灤特色文旅品牌
在“開灤1878文化創意園”,工業風的紅磚墻上爬滿綠藤,曾經的機車修理車間變身“開灤小劇場”。夜幕降臨,大型沉浸式歌舞劇《百年追夢》在此上演,礦工用鐵鎬擊打巖壁的節奏化作鼓點。觀眾席上,00后大學生張陽眼眶濕潤:“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上鐫刻的文字,在此時突然有了溫度!”
在開灤這片充滿歷史底蘊的土地上,文化產業正以一種獨特的姿態蓬勃發展,將工業文明與藝術之美完美融合。他們依托百年工業遺存,堅持“保護為主、修舊如舊”原則,通過創意策劃與科技賦能,打造了“八館一院、兩園一鎮”的工業博物館群落。將文創產品開發、研學旅游、紅色教育等多元業態融合,推動開灤文旅產業從文化事業單輪驅動向“事業+產業”雙輪驅動跨越。
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
2023年至2024年,園區投巨資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在保留歷史記憶的同時,對老廠房建筑群進行業態創新。打造出惕勵館(開灤書畫院)、開灤小劇場、百年評劇館(冀東文藝三枝花傳承基地)、工人消費合作社(礦工食堂)、直方館、暢意館、格致書館、金達咖啡屋等八大主題功能區,成為傳統工業文明與現代藝術碰撞的獨特空間。
靜靜佇立的惕勵館(開灤書畫院),仿佛是一座百年墨香的殿堂,訴說著開灤的歷史。館內永久陳列著《惕勵:百年開灤歷史墨存信札展覽》,以“老信札里看中國”為核心,展出了跨越三個世紀的246件信札、書法、繪畫精品。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唐廷樞、周學熙、梅貽琦等歷史名人的往來信件,更承載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自強之路。信札中的筆觸與墨香,讓游客感受到歷史名人的家國情懷,體味中國近代工業自強不息的崛起之路。
中國鐵路源頭石碑和“零公里”紀念碑
與此同時,館內展示的36幅開灤員工創作的大型書畫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企業百年的奮進歷程,讓參觀者在墨香中感受開灤的堅韌與奮進。從惕勵館的墨香中走出,步入直方館,這里則是煤礦藝術的現代表達。直方館集中展示了308件由全國煤礦職工創作的書法、美術和攝影作品。書法作品中,既有遒勁有力的安全生產標語,也有歌頌礦工精神的詩詞;繪畫作品用水墨和油畫的細膩筆觸,描繪了綠色礦山的生態新貌和采煤現場的機械美學;攝影作品則捕捉了井下作業的真實場景與礦工生活的溫暖瞬間。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煤炭行業的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成就,更傳遞出礦工群體的堅韌與情懷,為近代工業文明增添了藝術注解。
開灤小劇場
沿著園區的小徑漫步,不遠處便是由老廠房改造而成的開灤小劇場。這里可預約觀看展現百年開灤發展歷程的大型歷史歌舞劇《百年追夢》。該劇以開灤工人階級“特別能戰斗”的精神為主線,沉浸式演繹企業的百年滄桑與奮進史。2025年新增的開灤曲藝社“相聲專場”,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傳遞礦工文化,深受觀眾喜愛。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織,藝術與工業共鳴,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開灤的百年追夢之旅。
在開灤小劇場的余音繞梁中,轉身便是冀東文藝三枝花傳承基地。這里,評劇的婉轉唱腔裊裊不絕于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劇在此煥發新生。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羅慧琴領銜教學,已培養出百余名戲曲新秀,并多次登上央視舞臺。基地每周開設培訓課程,不定期舉辦小演員匯報展演,讓傳統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生根發芽。景區新增評劇藝術科普互動,游客可以體驗評劇研學,穿上戲裝,學唱評劇,與小評劇學員互動拍照,或預約觀看評劇表演。非遺傳承與現代潮玩的結合,吸引大批年輕游客前來打卡,體驗別具一格的潮流工業風。
從冀東文藝三枝花傳承基地的戲曲余韻中走出,沿著園區的小路繼續前行,便來到了金達咖啡屋。這里以開灤英籍總工程師金達命名,復刻了老唐山的“洋派”生活。游客可以在這里品一杯咖啡,回溯百年前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印記,感受英式建筑與工業歷史的浪漫對話。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織,文化與生活相融,為游客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空間。繼續沿著園區的小路漫步,便來到了工人消費合作社。工業風主題餐廳“礦工食堂”還原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場景,提供唐山礦大包子、紅燒肉等特色餐食,蒸汽氤氳中裹著幾代煤礦人的煙火記憶。文創區陳列著近200種開灤主題文創產品,從“龍號機車”模型到開灤大賬本,讓游客將文化記憶帶回家。在這里,游客不僅能夠品嘗到地道的礦工美食,還能通過文創產品將開灤的文化記憶帶回家。
03
憑風借力 在文旅浪潮中綻放工業文明之光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近年來,各地政府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增加文旅優質供給,在積極促進生活服務消費的同時,增加了消費者的獲得感。河北省憑借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周邊游客。
“品味百年唐山工業文明找尋英雄城市精神基因”大型研學活動
去年以來,開灤國家礦山公園發展具有開灤特色的文化產業,充分運用創新思維激活礦業遺產保護,堅持“保存與展示”“改造與再利用”“提煉與創新”相結合,探索形成了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的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特色研學品牌。以市場為導向,調整提振研學市場營銷策略,完成《開灤密碼》《追尋礦魂》研學課程提升,創意開發“博物館奇妙日”研學活動。與西南交大、唐山師范學院、英才教育集團等多所院校達成長期合作意向。與唐山市文旅、教育系統聯合開展“唐山七個第一”“開學第一課”主題研學活動;強化以“工業文明”和“紅色經典”為核心的研學精品線路宣傳推介,全年接待清華、北大、清華附中、北京101中學、美國艾奧瓦州高中生、唐山市內中小學生2.5萬人,研學收入同比增長20%。
深耕工業遺產資源,高密度開展文化研究。組織參與開灤歷史文化專題研究8項,翻譯英文資料10項,搜集入庫藏品57件,整理趙各莊礦工資卡片4萬余張,整理展出包括中國、日本、俄國、波蘭、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在內的7個國家生產的鐵軌29根。受邀參加盛宣懷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天津大學等高校學者就唐廷樞及開灤歷史研究進行交流。“開灤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入選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開灤博物館入選全國總工會100個紅色工運展館名單。培塑專業宣傳講解品牌。堅持講訓結合,優化服務流程,高品質完成定點講解。創新志愿者講解模式,招募志愿講解員110人,充實到志愿講解、IP形象扮演、咨詢引導等崗位中,累計服務時長1200多小時,提升了游客滿意度,成為宣教工作新亮點。拓展小小講解員訓練營內容,至今已辦班34期,累計培訓小講解員1193名。
2024年,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創下亮眼成績單:園區成功晉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知名度、美譽度和客流量顯著提升。以此為契機,策劃鐵路原點少兒模特大賽、春日詩會等系列宣傳活動9類16項,涵蓋學術交流、專展臨展、主題研學、攝影走秀等內容。創新博物館展示方式,創編展陳與演藝相結合的沉浸式講解,為游客提供新體驗。如今的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不僅擁有厚重的文化積淀,也具備了傳播優秀文化的理念、場景和影響力。
04
未來可期 擦亮文旅“金字招牌”
展望未來,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將繼續推動園區新業態、新場景提檔升級,完善“八館一院、兩園一鎮”的業態布局,建設高品質的開灤“會客廳”,擦亮開灤文旅產業的“金字招牌”,彰顯唐山工業搖籃的獨特魅力。
“當下以及未來,打造5A景區和工業研學品牌是關鍵。依托前期經驗,將加大節慶活動策劃力度,保持景區熱度。”開灤國家礦山公園管理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開灤國家礦山公園要進一步深耕文化資源,塑造歷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做好對博物館多媒體改造準備,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展覽的互動性和沉浸感。用新科技手段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讓老照片動起來,讓歷史人物出鏡說起來,通過策劃歷史人物隔時空對話等方式,活化歷史事件講述方式,以新創意打造新亮點,吸引更多流量并轉化成游客量。同時,唱響“中國鐵路源頭”文化品牌,增強開灤企業文化宣傳軟實力。計劃推出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室內外展館沉浸式演出”、“請到鐵路源頭來”歌曲聯唱等活動,逐漸摸索形成重要接待演出、節假日定點演出等固定模式,打造“鐵路源頭”網紅打卡地,形成園區具有吸引力的新品牌。
在文旅熱的浪潮中,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創新的文旅發展模式,成為文旅融合的生動踐行者。它不僅為游客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平臺,也為全國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未來,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將繼續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守護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園貢獻更多力量。
總 監 制丨王 輝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