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總理剛上臺,就將“第一把火”燒向南海,挑釁意味昭然若揭。對于德國插手南海事務的行徑,中方在南海6個海域劃下軍事演習禁區(qū)。那么,德國此舉究竟有何用意?中方對此又是如何回應的?
當地時間5月14日下午,德國新總理默茨在聯邦議院發(fā)表了就任后首次重要講話。談及對華關系時,他表示中國是德國和歐盟應對全球挑戰(zhàn)和經濟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時,默茨也強調,新一屆德國政府也將出于“戰(zhàn)略去風險”的考慮,繼續(xù)減少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尤其是減少對中國關鍵商品和產品的過度依賴,實現供應鏈多元化。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雖然上屆德國政府也會談及所謂的對華“去風險”,但默茨政府剛上臺就炒作所謂的“中國外交政策中系統性競爭要素增加”,還對中俄加強關系“感到擔憂”的舉動,仍然給雙邊關系發(fā)展埋下了隱患。尤其是聲稱中德關系正被“系統性競爭和權力政治塑造”這番發(fā)言,更是在塑造對華強硬姿態(tài)。
除了口頭上的強硬之外,德國還展開了實際行動。當地時間14日,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抵達德國訪問,期間與德國防長簽署了一項防務協議。協議中,雙方一致同意加強在網絡安全、武器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方面的合作。
雖然德菲防長新簽署的協議中并未點名任何國家,但結合馬科斯上臺后日益嚴峻的南海局勢,以及菲律賓近期與日本、新西蘭等國簽署的類似合作協議,可見默茨政府這是做好了插手南海事務的準備,甚至在南海問題上替菲律賓“撐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德國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在本就高度緊張的南海局勢上“火上澆油”呢?有分析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紅綠燈政府”垮臺后,德國陷入到嚴重的政治分化當中,這使得默茨這位新總理迫切需要展現自身能力,整合國內力量,同時重新樹立起德國的外交大國形象。
由于默茨是德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沒有在聯邦議院首輪投票中,獲得過半得票數的新總理,因此,他對外“示強”的愿望是要比往屆政府更為強烈,這也讓他將目標選在了中國——這個與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經貿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國家身上。
二是因為特朗普政府正大力支持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同中國對抗,而德國有意借南海問題對美“示好”,以此達到緩和美德雙邊關系的目的。要知道,默茨曾向特朗普保證,“在二戰(zhàn)結束80年后,美國仍然是德國不可或缺的朋友和伙伴”。這意味著即便“對等關稅”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德之間的關系,但柏林仍然沒有放棄與美國的合作。所以,在美國干涉南海問題之際,德國也選擇緊跟其后。
總的來說,默茨政府介入南海事務,雖然不代表德國新政府放棄了對中德關系的經營,但也給中方提了個醒,那就是中德雙邊關系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德方有可能在尋求合作的同時,以施壓方式逼迫中方在其他問題上讓步。
對于德國與菲律賓之間的勾連,中方迅速在南海劃下軍演禁區(qū)。據中國海事局網站消息,5月15日8時至5月16日18時,南海6個海域軍事訓練,期間禁止駛入。有分析稱,不管是菲律賓耍的小聰明,還是拉攏域外國家炒作南海議題,中方始終牢牢掌握著南海主動權。菲律賓如果一意孤行,在南海問題上挑釁中國,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