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lián)
- 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父親剛走,家里的氣還沒斷,就聽見廚房有人摔筷子:“媽的,這房子我守了十年,憑什么平均分?”堂屋里靈堂香火未滅,背后低聲咒罵已如蟻群翻滾。有人沉默,有人哭,有人早早穿戴整齊,提著皮包進出殯儀館和公證處。親人剛離世,本該齊心協(xié)力送他最后一程,但現實往往先送走的是和氣。
許多人都沒意識到,這樣的場面不是“難免”,而是危險的開始。不是對生者,而是對那個剛剛離開世界、神識還未徹底遠去的人。佛經里講,人的神識在死亡之后并不會立刻進入輪回,而是進入一種被稱為“中陰身”的狀態(tài)。這個階段,既非陽間之人,亦非真正的幽靈,處于介于兩個世界之間的游移狀態(tài)。簡單來說,是一種極其微妙、極其敏感的存在狀態(tài)。人雖逝,識未斷。
而這個狀態(tài),會持續(xù)多久?答案是——四十九天。
一、
四十九天內,亡者的神識還留在人間,尤其頭七最清晰,是他們最容易回到生前住所、最頻繁接觸親人的階段。他們回來看的是家,不是香火;他們聽得見你在哭,也聽得見你在罵。
頭七一過,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每七天是一輪審判,一次轉變,一層剝離。每一輪,都是一次對執(zhí)念、因果、善業(yè)惡報的重新梳理。若此時家人慈悲誦經、供燈供水、念佛回向,亡者感受光明庇佑,更易脫離執(zhí)著,往生善道。可如果此時親人爭吵不休、惡言相向、哀嚎過度,便會攪亂神識,使亡者困惑、憤怒、迷茫,甚至墮入三惡道,成了“死”后的第二次折磨。
有人可能不信,“人都沒了,哪還有感覺?”可《阿含經》記載清楚:“神識未滅,游于人間。”《地藏經》也言:“臨終之人,神識未定,受家人善惡之念感召。”意思很簡單:你在哭,他知道;你在吵,他能聽見;你貪圖遺產、冷漠處置遺物,他就在一旁,看著、記著、放不下。
靈魂的苦,不在火葬爐里,而在屋里的那幾句冷言冷語。就有一位出家法師提到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一位信眾的父親剛去世不久,家人便因財產起了糾紛。靈堂未撤,親人已斷。之后幾日,這位信眾夜夜夢見父親披頭散發(fā)、面色青灰地坐在床邊,口中重復一句話:“我很冷。”后來請法師查看,才發(fā)現亡者神識仍附宅中,無法離去。家人懺悔、設壇誦經、布施回向,夢境才平息。
不是恐怖,而是真實的牽連。佛教講“愿力勝業(yè)力”。親人的一句念佛、一盞燈、一碗水,遠比無數豪華紙錢有用。而家屬之間的每一次克制、讓步、善念,更是亡者超脫的真正助緣。你以為你是在處理喪事,其實你在為亡者布置歸途。你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都是他走路時的風,可能吹暖,也可能吹散。
問題是,很多人在失去親人的時候,最容易失控的,不是悲傷,而是人性深處的私念——錢、物、怨、嫉、舊賬,趁著一場告別一口氣翻了個底朝天。而這,正是亡者最容易被拖住的絆腳石。
人到中年,如果你還以為“人死如燈滅”,那你可能滅的不只是燈,還有親人的歸路。真正的送別,不在喪禮那天,而在之后的每一個靜默、每一次慈念。你做對了,他就走得安心;你若錯了,他可能一念沉淪,久久不得離開。
二、
有三件事,49天內千萬不要碰。否則你以為在整理現場,其實是在撕裂因果。
問題終于來了——人在世時最怕的,是子女不孝;可人走之后,真正決定去向的,竟然是那些還活著的人怎么處理他的“后事細節(jié)”。
那么,到底是哪三件事,最容易在49天內把一個原本可以往生的親人,拽入黑暗,甚至生怨結緣?
第一件:動屋動床動氣場
不少人一看到遺體剛送走,就急著“清空”屋子,把床墊扔了,墻也刷了,地也拆了,理由是“留著怕晦氣”。可你知道嗎?在佛教中,這正是最容易擾亂神識的舉動。
《地藏經》中記載:“神識未定,心未離身,若其居處動蕩,令其識亂。”意思是說,人在死后那段時間,是“靈知未散”的階段,原本還記得自己生前所住之處。你搬了床、動了家具,亡者回來“找不到自己”,就像臨終病人剛睡醒卻發(fā)現換了病房,不慌才怪。嚴重的,會造成神識混亂、執(zhí)念增強,甚至變成“游魂不定”。
問題是,你以為是裝修,他卻以為你趕他走。
第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