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歷史事件改寫,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畫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聲明:作者專屬原創文章,無授權轉載搬運行為一律追究到底!
咸豐十一年(1861年)深秋,紫禁城乾清宮的鎏金自鳴鐘敲響三下。
慈禧太后指尖掐著一份江南奏折,朱砂指甲在"蘇州淪陷"四字上刮出細碎金粉。
"小李子,"她忽然將奏折擲向跪著的軍機大臣,"你說這長毛賊,怎么偏挑蘇州下手?"
李鴻章俯身拾起奏折,蘇州城防圖在青磚地上緩緩展開。
這座始建于春秋的江南雄城,此刻正被太平軍染成刺目的赤黃色。
城墻箭垛上新架的十二磅英制火炮,在圖紙上化作一個個墨點,像極了圍獵時狼群的眼睛。
"回太后話,"他輕撫圖上那道吳淞江水系,"蘇州水道縱橫,城墻高三丈六尺,隋煬帝開運河時就以'鐵甕'稱之。"
話音未落,慈禧的護甲突然戳向太湖位置,那里密密麻麻標注著太平軍水營的布防,李秀成的三角黃旗插滿了洞庭東山。
窗外飄進一片枯葉,正落在譚紹光駐防的閶門位置。
李鴻章盯著葉脈的紋路,忽然想起半月前戈登帶來的情報:這個年僅二十八歲的太平軍主將,曾在常州用火油燒退湘軍二十次沖鋒。
更棘手的是,探子回報說譚紹光每晚必讀《紀效新書》,案頭永遠攤著蘇州府志的水系圖。
"英國公使昨日又遞照會。"恭親王的聲音打破沉寂,"說太平軍允諾開放蘇州商埠,他們......"
"砰!"慈禧的蓋碗茶砸碎在地,瓷片飛濺到李鴻章袍角。
他保持著躬身姿勢,余光卻瞥見軍機處剛呈上的密報,上海洋行正通過葡萄牙商船,源源不斷向蘇州偷運雷管。
回到賢良寺寓所,李鴻章連夜召見淮軍幕僚。
燭火搖曳中,程學啟指著沙盤上插滿黑旗的蘇州城墻:"強攻至少要折損三萬精銳,法國教官說他們的爆破技術......"
"愚蠢!"李鴻章突然掀翻沙盤,細沙簌簌落地形成奇特的紋路。
眾人噤聲時,他拾起代表譚紹光的木偶,輕輕放在沙堆形成的八卦陣死門上:"兩千年前孫武在此著兵法,今日我們便用他的'用間篇'破城。"
翌日黎明,八個商隊悄悄離開上海租界。
駝隊滿載的絲綢茶葉下,藏著特制的鎏金懷表,表蓋內層刻著八大將軍的官職姓名,底層暗格塞著江蘇布政使的空白委任狀。
最精妙的是表鏈暗藏的機關,輕輕一扯就會露出慈禧御賜的"忠義可嘉"印文。
與此同時,蘇州忠王府的地窖里,譚紹光正在油燈下修補《吳郡志》。
書頁間突然飄出一張字條,李秀成熟悉的筆跡讓他瞳孔驟縮:"天京糧道被斷,援軍需遲半月。"
他猛地合上書卷,瓦甕里的燈油劇烈晃動,映得墻上"死守待援"的血書忽明忽暗。
霜降那日,閶門守軍捉到個形跡可疑的賣卜人。
從他貼身的太極圖里,搜出淮軍水營的布防圖。
譚紹光親自審訊時,這個自稱"青陽道人"的術士卻突然吟道:"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正是李鴻章年輕時在金陵書局校勘《李太白集》的筆跡批注。
當夜,蘇州城最大的當鋪"恒孚號"突發大火。
救火人群里,有人看見汪安鈞的心腹抱著鎏金匣子溜進暗巷。
而滄浪亭的荷塘深處,一具綁著石塊的尸體正緩緩下沉,腰間露出半截刻著"郜"字的令牌。
李鴻章接到密報時正在批閱《申報》,報紙頭條赫然是英國商船"茉莉號"在吳淞口爆炸的消息。
他輕笑一聲,提筆在日記里寫下:"十一月朔,姑蘇棋局已布,當效孫武殺妃立威。"
墨跡未干,窗外傳來戈登與程學啟的爭執聲,隱約能聽見"國際法"與"戰俘處置"的字眼。
秋風卷著桂花香掠過姑蘇城墻,守軍們誰也沒注意到,往日準時響起的《天命詔書》誦讀聲,今日遲遲未從忠王府傳出。
咸豐十年六月初二(1860年6月2日),蘇州城頭最后一面綠營旗在硝煙中墜落。
李秀成踩著清軍參將的官帽踏上閶門城樓時,護城河里的血水還未散盡。
他接過譚紹光遞來的《蘇州府志》,手指重重按在"水門十八處"的標注上:"三個月內,我要這里變成鐵打的堡壘。"
紫禁城軍機處的冰鑒冒著絲絲白氣,慈禧的護甲劃過八百里加急奏折:"傳李鴻章。"
當這位安徽籍道臺跪在養心殿的金磚上時,殿外正傳來恭親王與英國公使的爭執聲,關于長江通商口岸的新約。
"蘇州城周長三十四里,水門暗渠縱橫。"李鴻章展開親手繪制的城防圖,"強攻至少要填進去三萬湘軍。"
他忽然用茶蓋點了點圖中標注的"八大營"駐地:"不過這些廣西老賊,未必真和譚紹光一條心。"
同治元年(1862年)深秋,蘇州城墻已加高到四丈二尺。
譚紹光親自監督在齊門、婁門增設的十二門英國前膛炮,炮身上新刻的"太平天國圣炮"字樣還泛著青光。
這日他巡視至盤門,卻發現守軍正圍著個算命先生。
"將軍此卦乃'澤水困'。"那瞎子摸著卦簽上的裂痕,"卦辭說'有言不信',恐怕近日會有小人作祟啊。"
譚紹光正要呵斥,忽見卦攤下露出半截洋火槍的燧發機,那是淮軍斥候的標配。
當夜,忠王府地窖的油燈下,李秀成摩挲著從算命人身上搜出的密信。
信紙浸過明礬水,顯出一串名單: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正是八大營主將的名字。
"清妖在用反間計。"李秀成突然劇烈咳嗽,帕子上沾著血絲,"這些廣西佬跟著我們打天下,如今......"
"我去找他們當面對質!"譚紹光霍然起身。
"糊涂!"李秀成拽住他,"你現在去問,不是逼著他們造反?"
同治二年(1863年)開春,蘇州城開始流傳詭異的童謠。
賣菱角的小販哼著"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茶館里說書人突然改講《三國演義》呂布殞命白門樓。
更蹊蹺的是,八大營駐地的墻上,總在雨后浮現血字,"淮軍不殺降"。
五月初五端午節,郜永寬在胥門城樓發現整筐的糯米粽里都塞著紙條:"天京糧盡,忠王已走"。
他暴怒地砍了火頭軍,卻止不住流言像瘟疫般蔓延。
次日清晨,譚紹光在婁門逮到七個往城外射箭書的士卒,箭桿上綁著的竟是淮軍將領開出的賞格清單。
"這是李鴻章的反間計!"譚紹光在軍事會議上拍碎茶碗,"從今日起,凡傳謠者割舌,通敵者凌遲!"
汪安鈞陰惻惻地笑了:"譚帥,堵得住悠悠眾口嗎?我營里三個旅帥今早帶著家眷跑了,他們說......"
他突然壓低聲音,"李秀成根本沒去天京求援,而是在上海買洋船準備出海。"
九月重陽,蘇州城最后的存糧開始見底。
八大營的士兵闖入富戶家搜糧時,在周家米行地窖里發現三十石霉米——米袋上全蓋著淮軍的"兩江總督衙"官印。
更可怕的是,每個米袋里都藏著一份《告太平軍將士書》,落款赫然是李鴻章親筆:"獻城者賞銀千兩,殺譚紹光者封參將"。
譚紹光連夜調集親兵營接管糧倉,卻在倉吏賬本上發現觸目驚心的記錄:八大營這半月領走的軍糧,竟是實際人數的三倍!他攥著賬本的手青筋暴起,突然明白那些多領的糧食去了哪里,城外淮軍營地近來飄起的炊煙,與蘇州城里的桂花香如出一轍。
十月初一,寒露。
李鴻章在陽澄湖畔的大帳內,把玩著新送來的密報。
程學啟匆匆進來:"大人,郜永寬派人來談條件了。"
"不急。"李鴻章往炭盆里扔了張字條,火苗吞沒了"譚紹光處決三名逃兵"的消息,"
再添把火,傳令停止所有小規模進攻,讓長毛以為我們在等他們內亂。"
當夜,蘇州城頭的守軍驚愕發現,淮軍前沿陣地的火炮突然全部蒙上了炮衣。
更詭異的是,子時過后,清營竟飄來陣陣《茉莉花》的琵琶聲,那是廣西人最思鄉的曲調。
十一月初七,第一場冬雪壓垮了忠王府的老梅樹。
譚紹光在斷樹旁截獲第八封密信,信中李鴻章承諾:"若誅譚逆,八將皆可留用"。
信紙背面,還粘著半片沒燒盡的文書——正是半年前李秀成承諾援軍的親筆手諭。
"報!"親兵滿臉是血沖進來,"八大營的人砸了軍械庫,正在搶奪火炮!"
譚紹光系緊臂甲,忽然發現鎧甲內襯里不知何時被人繡了行小字:"君之頭顱,值白銀五千兩"。
他放聲大笑,笑聲震得梁上灰塵簌簌落下:"好!好一個李鴻章!傳令——"
佩劍出鞘的錚鳴截斷了笑,"全軍備戰!"
府外傳來雜沓的腳步聲,八大營的士兵正在包圍忠王府。
雪地上,那些腳印雜亂無章,卻都朝著同一個方向,曾經同生共死的兄弟,此刻正踏著染血的雪泥前來索命。
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七(1863年12月4日),蘇州城內的忠王府燈火通明。
譚紹光站在議事廳中央,案上鋪開的城防圖被燭火映得泛黃。
八大將軍分列兩側,鎧甲上的血跡尚未擦凈,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與血腥的濁氣。
"諸位兄弟,"譚紹光聲音沙啞,指尖重重點在圖上,"淮軍雖圍城三月,但天京援軍不日將至。
蘇州城高池深,糧草尚可支撐半月,只要軍心不散,必能等到轉機!"
汪安鈞冷笑一聲,手指敲擊著桌案:"譚帥,城外淮軍火炮已對準城門,李鴻章十萬大軍壓境,你口中的'援軍'又在何處?"
"李秀成將軍親筆傳信,"譚紹光從懷中取出一封密信,信紙邊緣已被血浸透,"天京已調集精銳,正星夜馳援!"
郜永寬突然伸手奪過信件,在燭光下細細端詳,隨即嗤笑:"這信上連印信都沒有,如何作數?"他猛地將信拍在桌上,"譚紹光,你莫不是想讓我們陪你一起死?"
廳內驟然寂靜。
譚紹光目光掃過眾人,周文嘉低頭摩挲著刀柄,汪安鈞嘴角噙著冷笑,其余將領眼神閃爍,無人與他對視。
"好。"譚紹光緩緩起身,手按劍柄,"既如此,今日便立下軍令狀,凡言降者,斬!凡擅離職守者,斬!凡私通清妖者,誅九族!"
話音未落,汪安鈞猛地拍案而起:"譚紹光!你真當自己是蘇州之主?"
"我不是蘇州之主,"譚紹光冷冷道,"但我是太平天國的將!"
當夜,滄浪亭的水榭內,八大將軍屏退左右,只留一盞孤燈搖曳。
"再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條。"郜永寬壓低聲音,"城外淮軍已斷我糧道,城內百姓易子而食,李秀成的援軍根本是譚紹光編造的謊話!"
"那又如何?"周文嘉咬牙,"譚紹光已下軍令,誰敢言降,立斬不赦!"
汪安鈞忽然從袖中取出一封信,信上火漆印著兩江總督衙門的官印:"李鴻章派人遞了話,若我們獻城,保我們榮華富貴。"
眾人呼吸一滯。
"可信嗎?"有人低聲問,"清妖向來言而無信......"
"信不信,一試便知。"汪安鈞陰冷一笑,"但李鴻章有個條件——"
他環視眾人,一字一頓:"要譚紹光的首級。"
翌日黎明,李鴻章在營帳內細細端詳著密信。
"大人,"程學啟低聲道,"八大營派人來談條件,說愿獻城,但求保命。"
李鴻章指尖輕叩桌案,半晌才道:"告訴他們,本官可以保他們性命,甚至許以官職。
"他頓了頓,眼中寒光一閃,"但需先獻上譚紹光的人頭,以示誠意。"
程學啟一驚:"大人,若他們真殺了譚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