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老劉瘋了!他把家底都賠光了還在往那片荒山上砸錢!"村委會門口,幾個老人搖著蒲扇,嗓門大得整條街都能聽見。
劉大山站在遠處,滿臉風霜的臉上沒有一絲波動,只是握緊了手中的合同。
就在昨天,他賣掉了家里唯一一頭母牛,把最后兩萬塊錢也投進了那片村里人眼中"寸草不生"的荒山。
"爸,真的不能再繼續了..."他的兒子劉小東拉著他的胳膊,眼中含著淚光,"咱家都快揭不開鍋了。"
劉大山拍了拍兒子的肩膀,目光堅定地望向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丘:"再給爸幾年時間,山上的樹長起來,咱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誰也沒想到,12年后,當鎮政府的征地通知貼出,寫著劉大山那片荒山的征收款數字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
人們爭先恐后地擠在公告欄前,難以置信地看著那個足以讓全村人眼紅的數字...
01
九年前的初夏,湖南湘西一個名叫鹿溪村的小山村迎來了一場少有的大雨。
雨過天晴后,劉大山一個人走在村子后山的小路上。這片四百多畝的山地曾經是村集體的林場,后來因為管理不善,樹木被砍伐殆盡,變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村里人都不愿意再看它一眼。
但劉大山不一樣。這個四十出頭的漢子在外打工十幾年,積攢了一些積蓄。每次回鄉,他都會來這片荒山轉轉,眼中閃爍著別人看不懂的光芒。
"這片山,我想承包下來。"一天晚上,劉大山突然對妻子張蘭說。
張蘭手中的碗差點掉到地上:"你瘋了吧?那片山連雜草都長不好,你拿來干啥?"
"種樹。"劉大山簡短地回答。
"種樹?"張蘭瞪大了眼睛,"你知道那要投多少錢嗎?而且至少得等十年才能看到回頭錢!"
劉大山不說話,只是默默地吃飯。他的倔脾氣,村里人都知道。認定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
第二天,劉大山就去了村委會。當他提出要以每年兩萬元的價格承包荒山三十年時,村里的干部都笑了。
"老劉啊,你是不是中暑了?"村支書老周放下茶杯,"那片山都荒了二十多年了,寸草不生,你承包了能干啥?"
"我想種樹。"劉大山重復著昨晚對妻子說的話。
"種樹?"老周和其他幾個村干部面面相覷,"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前期投入至少幾十萬,而且見效慢,風險大。你確定要這么干?"
劉大山點點頭,目光堅定:"我打工這么多年,就是為了攢這筆錢。我想在家鄉干點實事。"
考慮到荒山確實年年都是村里的負擔,村委會最終同意了劉大山的請求,簽訂了三十年的承包合同。
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村,村民們紛紛議論:劉大山是不是腦子進水了?拿著打工攢下的血汗錢去承包一片廢山?
02
承包合同簽完的第二天,劉大山就開始行動了。他從縣城請來了林業專家,實地考察了土壤和氣候條件,制定了種植方案。
專家建議他種植紅豆杉、楠木等珍貴樹種和速生豐產林相結合的模式,這樣既可以短期見效,又能長期獲利。但前期投入確實不小,除了樹苗費用,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
劉大山拿出了自己十多年在外打工積攢的近二十萬積蓄,全部投了進去。他先雇了村里的幾個壯勞力開始平整土地,修建簡易的灌溉系統。烈日下,劉大山和工人們一起揮汗如雨,將一片荒蕪的山地逐漸整理出規整的臺地。
"劉哥,你真要在這片地上干一輩子?"一個年輕工人擦著汗問道。
劉大山望著遠處的山脈,笑了:"不是一輩子,是一家子的后半輩子。"
然而,第一年的付出并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種下的第一批樹苗因為管理經驗不足,加上夏季的一場山洪,死了近三分之一。這讓劉大山損失了不少錢,也讓村里人更加確信他這個"傻子計劃"注定失敗。
"我就說嘛,那片山是絕地,誰去誰倒霉!"茶館里,村民老李拍著桌子說道。
劉大山聽到了這些風言風語,但他沒有放棄。他又跑到縣林業局,懇求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在專家的幫助下,他調整了種植策略,引入了更適合當地氣候的樹種,并改進了防洪和灌溉設施。
家里的積蓄很快見底,劉大山不得不變賣家中值錢的東西。先是摩托車,然后是妻子的金耳環,最后連兒子上大學的錢都動用了。
"爸,真的要這樣嗎?"兒子劉小東心疼地問。
劉大山拍拍兒子的肩膀:"兒子,別擔心,再苦幾年,等樹長大了,咱們就不愁了。到時候你想上什么大學都行。"
為了維持家庭開支,劉大山不得不白天在山上干活,晚上還去鎮上的建筑工地打零工。他的妻子張蘭雖然心疼丈夫,但看到他的堅持,也只能默默支持,在家養些雞鴨補貼家用。
03
轉眼三年過去,劉大山的林場初見成效。第一批速生林已經長到了三四米高,遠遠望去,荒山開始泛綠。但好景不長,第四年,一場特大干旱席卷了整個湘西地區。
沒有完善灌溉系統的林場首當其沖,大批樹木因缺水而枯萎。劉大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借錢購買水泵和水管,組織人力從山下的溪流抽水上山。
"大山,算了吧,這是天災,認命吧。"村支書老周勸道。
劉大山搖搖頭:"認命?我這輩子最不信的就是命!我就不信這點困難就能把我打倒!"
他東挪西借,湊了十多萬元,購置了更先進的灌溉設備,日夜不停地為樹木澆水。他的執著感動了村里一些年輕人,紛紛來幫忙,連兒子劉小東放暑假也回來支援父親。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劉大山保住了七成的樹木。但這場干旱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也讓村里人更加確信他的計劃不會成功。
"劉大山這是在錢眼里跳井,沒救了!"村民們私下議論。
第五年,劉大山不得不賣掉了家里唯一一頭母牛,用這最后的兩萬塊錢購買了一批新樹苗,填補因干旱損失的空缺。
就在這最艱難的時刻,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縣里計劃修建一條高速公路,路線可能會經過附近區域。這讓劉大山看到了一絲希望,但也只是希望,沒人知道具體路線會怎么規劃。
第九個年頭,劉大山的林場終于有了起色。當初種下的樹木大多已經長到七八米高,郁郁蔥蔥,遠遠望去,昔日的荒山已經變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村里人對劉大山的看法也開始改變,有些人甚至前來求教種樹技術。
就在這時,縣里傳來消息,高速公路項目終于正式啟動,而且確定路線將從劉大山承包的山地邊緣經過。這意味著部分林地可能面臨征收。
一天,當劉大山正在山上檢查樹木生長情況時,一輛黑色轎車停在了山腳下。
下車的是縣里的征地工作組。
"劉先生,根據規劃,您承包的這片林地有約五十畝將被征收用于高速公路建設。"
工作組組長拿出地圖說道。
劉大山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征地補償。
但當工作組組長拿出計算器,輸入一串數字后,展示給他看時,劉大山的雙手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