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你憑什么管我的錢!
我這輩子攢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
李老先生顫抖著手指向女兒,臉上的皺紋因憤怒而扭曲。
"如果只是你的錢,為什么我現在要承擔后果?"
女兒蘇明眼含淚水卻強硬站立,手中緊握著一疊文件,聲音中混合著憤怒和無奈。
客廳里的空氣凝固了,父女二人隔著茶幾對峙,數十年的親情在這一刻像是一根繃緊的弦。
01
李國強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童年時,一個饅頭要分成四份,一家人輪流吃。這段經歷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即使后來生活好轉,他仍然保持著極度節儉的習慣。
"我這輩子沒買過一件超過三百塊的衣服。"李國強常這樣對女兒說,眼神中帶著某種自豪。
1970年,二十歲出頭的李國強進入當地一家國營工廠工作,成為一名普通工人。他工作勤懇,從不缺勤,每月工資大部分都存進銀行。同事們周末聚會,他很少參加;別人添置新家具,他繼續使用舊的。
1985年,李國強和妻子王淑梅迎來了女兒蘇明的出生。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李國強有著自己的教育方式。
"記住,錢要花在刀刃上。"這是蘇明從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蘇明上小學時,同學們都有了新鉛筆盒,她也想要。李國強聽后,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用了兩年的鉛筆盒:"這個還能用,為什么要買新的?"
十歲生日那天,蘇明期待已久的禮物是一本習題集。她失望地看著父親:"我想要那個芭比娃娃..."
"那有什么用?浪費錢!"
李國強皺眉,"學習才是正經事。"
蘇明低頭不語,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母親王淑梅心疼地摸摸女兒的頭,偷偷塞給她幾塊錢:"別難過,媽媽下次帶你去買。"
這樣的場景在蘇明童年中不斷重演。李國強控制著家里的每一分錢,甚至規定每月的電費、水費不能超過多少。一旦超支,全家都要面對他的責備。
"浪費是可恥的!"這是他的口頭禪。
蘇明漸漸學會了在父親面前隱藏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上初中后,她開始做家教賺零花錢,偶爾買一些小物件,但都小心翼翼地藏起來。
1998年,王淑梅因病去世。失去妻子的李國強更加沉默寡言,也更加吝嗇。家里的生活費進一步縮減,連基本的肉食都成了奢侈品。
"媽媽不在了,我們更要節省。"李國強對十三歲的蘇明說,"我們得為將來做打算。"
蘇明不理解什么是"為將來做打算",她只知道家里突然變得更加冷清和拮據。失去了母親這個緩沖,父女關系也變得生硬起來。
02
2003年,蘇明考上了省城的大學。李國強勉強同意支付學費和最低限度的生活費。
"每個月六百塊,多一分沒有。"
他對蘇明說,"要學會節省。"
大學的生活讓蘇明眼界大開。同學們周末外出聚餐、看電影,她卻只能躲在宿舍里吃泡面。為了賺取額外的生活費,她開始兼職家教、發傳單,甚至在校園餐廳洗碗。
"別人都是全力以赴學習的年紀,我卻要為一日三餐發愁。"多年后蘇明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
大學期間,蘇明極少回家。每次通電話,李國強關心的永遠是消費:"這個月用了多少錢?有沒有亂花?"
2007年,蘇明大學畢業,順利在省城一家廣告公司找到工作。初入職場的她,工資不高但足夠自給自足。她租了一個小單間,開始獨立生活。
第一次拿到工資,蘇明買了一條連衣裙,這是她人生中第一件超過三百元的衣服。穿上新裙子,照著鏡子,她忍不住落淚。
而在家中,李國強退休了。作為一名工齡近四十年的老工人,他的退休金不算高,但足夠維持基本生活。可他依然保持著極度節儉的習慣:自己做飯,從不外出就餐;穿著洗得發白的襯衫;即使夏天也舍不得開空調。
2010年,一件事情改變了李國強的生活軌跡。
老同事張明遠從海南旅游回來,興高采烈地向李國強描述那里的陽光、沙灘和熱帶水果。"老李,你也該出去走走了,存那么多錢干嘛?帶不進棺材的!"
這句話觸動了李國強。是啊,辛苦一輩子,是不是該享受一下了?
于是,67歲的李國強決定嘗試"旅居"生活——在不同城市短期租房居住,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
"爸,你真要一個人去外地住?"蘇明接到電話,有些驚訝。
"怎么,你覺得我老得動不了了?"李國強語氣中帶著防備。
"不是,我是擔心你人生地不熟..."
"我這輩子什么苦沒吃過?你別操心了。"
就這樣,李國強開始了他的旅居生活。從廈門到昆明,從海南到大理,他走訪了中國多個氣候宜人的城市。每到一處,他都會租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的房子,體驗當地生活。
但即使在旅居中,李國強依然保持著極度節儉的生活方式。他總是選擇最便宜的長租房,自己買菜做飯;出行坐公交車,從不打車;參加免費的景點活動,盡量避免門票支出。
"爸,既然出去旅居,就是為了享受生活,何必這么委屈自己?"蘇明在電話中問。
"我這叫精打細算,不叫委屈。"
李國強反駁,"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享受。"
2012年,蘇明的事業有了起色。憑借著努力和才華,她晉升為部門主管,收入大幅提升。她搬進了一套小兩居室,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同年,蘇明認識了未來的丈夫陳遠。兩年后,他們結婚。婚禮上,李國強一反常態地慷慨,送了一萬元禮金,這讓蘇明既驚訝又感動。
"爸,謝謝你。"蘇明紅著眼圈說。
李國強難得露出笑容:"你是我唯一的女兒。"
婚后,蘇明和陳遠開始為買房存錢。在中國一線城市,房價高企,即使兩人收入不錯,全款買房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爸,我和陳遠準備明年貸款買房,您有什么建議嗎?"一次通話中,蘇明試探性地問。
"買房?現在房價這么高,不如再等等。"
李國強立刻說,"再說,你們收入夠首付嗎?"
"差不多夠了,就是月供會有點緊張..."
"月供太高就別買,別背上一身債。"李國強語氣堅決。
蘇明欲言又止。她知道父親有積蓄,但也知道他不會主動提出幫忙。這么多年來,父親除了必要的學費和一萬元的結婚禮金,幾乎沒有給過她任何經濟支持。
03
2016年,蘇明懷孕了。這本該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但她卻陷入了焦慮。
"要不要辭職在家安心養胎?"陳遠問,"工作太忙,對你和孩子都不好。"
"辭職后怎么辦?生完孩子再找工作很難的。"
蘇明皺眉,"而且少了我的收入,房貸怎么辦?"
最終,蘇明決定堅持工作到產假前。但繁重的工作和懷孕的不適讓她身心俱疲。
一次產檢時,醫生發現胎兒發育不良,建議蘇明住院觀察。這意味著她需要提前休假,收入會有所減少。
"爸,我可能需要提前休產假..."蘇明猶豫地向父親提起這事。
"那就休唄,身體要緊。"李國強說。
"但是休假期間工資會減少很多,我們家現在..."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李國強說:"你們年輕人收入不低,應該有儲蓄吧?"
"有是有,但最近要交房子的尾款..."
"哦,那你們自己想辦法吧。"
李國強的語氣突然冷淡下來,"我退休金不多,也有自己的開銷。"
掛了電話,蘇明忍不住流淚。她知道父親在旅居生活中很少有大筆開銷,退休金加上之前的積蓄,絕不是"不多"。但她也知道,在金錢問題上,父親向來固執。
最終,蘇明和陳遠東拼西湊,勉強度過了這段困難時期。女兒小雨出生后,家庭支出驟增,經濟壓力更大了。
"要不要讓你爸來幫忙帶孩子?"陳遠提議,"這樣能省下請保姆的錢。"
蘇明搖頭:"他那個生活習慣,怎么帶孩子?再說,他現在過慣了旅居生活,不會愿意的。"
果然,當蘇明試探性地向父親提出這個請求時,李國強斷然拒絕了。
"我好不容易享受幾年清靜日子,現在又要我去伺候小孩?"他語氣不善,"你們年輕人,就是不愿吃苦。我那時候,你媽生你后第三天就下地干活了,也沒見請什么保姆。"
這次談話后,父女關系進一步惡化。蘇明減少了與父親的聯系,每月通話從原來的四五次變成了一兩次,內容也多是簡單的問候。
2018年的一天,蘇明接到一個陌生電話。
"請問是李國強的女兒嗎?"電話那頭是一個中年女性的聲音。
"是的,我是。您是?"
"我是三亞某公寓的物業經理。您父親在我們這里購買了一套房產,現在有些手續需要辦理..."
"購買房產?"蘇明驚訝地問,"您確定是我父親李國強嗎?"
"是的,證件信息顯示是李國強,71歲,您的父親應該沒錯。"
掛了電話,蘇明陷入困惑。父親什么時候在三亞買了房?為什么從不提起?
當晚,蘇明給父親打電話。李國強正在昆明旅居。
"爸,今天有個三亞的物業經理給我打電話,說您在那里買了房?"蘇明直接問道。
電話那頭明顯停頓了一下,然后李國強語氣平淡地說:"嗯,買了一個小戶型,養老用的。"
"您什么時候買的?怎么沒聽您提起過?"
"去年買的。這有什么好提的?我自己的錢,買套房子養老,不行嗎?"李國強的語氣開始變得防備。
"當然可以,只是...您不是一直說房價太高,不值得買嗎?"
"那是對你們說的!我這是養老房,性質不同。"李國強提高了聲音,"我的事,不用你管!"
蘇明被父親突如其來的怒氣震驚了。她努力保持冷靜:"爸,我沒有要管您的意思,只是關心一下..."
"不需要你關心!我這輩子沒花過你一分錢,用我自己的錢買房關你什么事?"
"可是當初我結婚、生孩子那么困難的時候,您..."蘇明的聲音哽咽了。
"你現在是來算賬的?"
李國強怒氣沖沖,"我養你這么大,供你上學,已經仁至義盡了!現在我想怎么花錢是我的自由!"
這場談話以不歡而散告終。蘇明內心酸澀不已。她不是介意父親買房,而是介意他的雙重標準:對自己極度吝嗇,聲稱"房價太高不值得買";對女兒的困難置若罔聞,卻能毫不猶豫地花幾十萬買養老房。
此后,父女關系降到冰點。蘇明不再主動聯系父親,李國強也很少打電話給女兒。
04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李國強被迫中斷旅居計劃,回到老家。獨自一人在家的日子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無助。
"蘇明,你最近好嗎?"一個深夜,李國強罕見地主動給女兒打電話。
"爸,您還好吧?"聽出父親語氣中的疲憊,蘇明的語氣柔和了許多。
"還行,就是一個人在家有點悶。這疫情,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
"您一定要注意防護,老年人風險更高..."
"知道了,我不是小孩子。"
李國強下意識地又露出了倔強的一面,但很快又緩和了語氣,"你們...還好嗎?"
"我們都很好,小雨已經上幼兒園了,挺聰明的,會背很多古詩。"
"是嗎?像你小時候,你那時候也很聰明..."
父女倆第一次有了一次較為愉快的長談。疫情似乎成了一個契機,讓兩人都意識到親情的可貴。
2021年,隨著疫情緩解,李國強重新開始了他的旅居生活。這一次,他的行程中增加了去看望女兒和外孫女的安排。
"外公帶了禮物給你!"77歲的李國強蹣跚地走進蘇明家,手里提著一個精美的包裝袋。
小雨歡呼著接過禮物,拆開一看,是一套精美的繪本和一個毛絨玩具。
"謝謝外公!"小雨開心地親了李國強一口。
李國強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摸摸外孫女的頭:"乖,外公很久沒見你了,長高了不少啊!"
這次團聚讓蘇明感到一絲溫暖。父親似乎變了,變得更加情緒化,也更加樂于表達關愛。
晚飯后,李國強猶豫再三,終于開口:"蘇明,爸爸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什么事,爸?"
"我想...我想把三亞那套房子過戶給你和小雨。"
李國強說,聲音有些顫抖,"我年紀大了,這房子留著也沒什么用。"
蘇明驚訝地看著父親:"為什么突然做這個決定?"
"沒什么,就是覺得...財產早點安排好比較好。再說,你們一家人偶爾也可以去那邊度假。"
蘇明心中泛起一絲暖意,多年來對父親的怨氣似乎減輕了幾分:"爸,謝謝您的好意,但那是您養老用的房子..."
"我這把年紀,哪里需要那么多房子?再說,我更喜歡旅居,住酒店或民宿就行。"李國強擺擺手,"這事就這么定了。"
當晚,蘇明和丈夫陳遠討論了這件事。
"你爸這是突然想通了?"陳遠有些不敢相信。
"我也覺得奇怪,他以前那么愛錢,怎么會突然要送房子給我們?"蘇明疑惑地說。
"可能是年紀大了,想明白了吧。"陳遠笑笑,"不管怎樣,這是好事啊!"
蘇明點點頭,但心中仍存疑慮。父親的轉變太突然了,這不像他的性格。
第二天,李國強說要去銀行辦些事情,讓蘇明陪他一起去。
"需要我做什么嗎?"在銀行門口,蘇明問。
"進去再說。"李國強神色復雜地說。
在銀行經理的辦公室里,李國強拿出一份文件,推到蘇明面前。
"這是什么?"蘇明低頭一看,文件抬頭寫著"擔保協議"。
"爸,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有我的名字?"她的聲音因恐懼而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