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過往四年對中國的態度有多強硬,這次耿爽的一連串提問,就有多狠。
聯合國大會要換主席了。今年輪到西歐那邊出人選,德國人貝爾伯克成了提名候選人。
這名字聽著眼熟?
對,之前是德國外長,還是個蹦床運動員出身。但真正讓人記住她的,不是運動經歷,而是她那一套對中國的激烈言論。
她在當外長那幾年,沒少給中國潑臟水,隔三差五說中國“有攻擊性”,還喜歡講“要減少對華依賴”。
更離譜的是,臺灣問題上,她居然公開支持立陶宛搞“臺灣代表處”那一出,擺明了給臺獨撐腰。
中歐投資協定她拿來當威脅工具,想讓中國妥協。
這些事,記著的人很多,她當選的阻力也不是沒有道理。 這次競選,耿爽沒翻舊賬。
沒有一上來就抨擊她反華的過往,而是盯著她現在要干的事兒問。問題看起來不帶火藥味,但每一個都直戳要害。
比如他說:你要怎么帶頭抗住單邊主義的沖擊?
怎么維護聯合國的地位?
聽著平靜,其實問的就是——你以前跟著美國走,現在還能中立嗎?
還能站在所有國家的立場上做事嗎?
還能對發展中國家負責嗎?
再一個問題問得更狠: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怎么落實?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缺口誰來填?
這就是擺明了讓她說清楚,她要不要真為發展中國家做點事,還是繼續搞那種“說得好聽、做得自私”的套路。
這倆問題,真不是隨便一問。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總是打著“民主”“人權”“維和”的旗號,把發展中國家當提款機。
有資源就挖,有地盤就進,有問題就怪別人。
貝爾伯克那種“站隊美國”的做法,很多國家早看膩了。
耿爽這一問,代表的其實是大多數國家的心聲。
有趣的是,她在回答時并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
她說了一些改革聯合國、重視可持續發展、推動透明性這些話,聽著是對的,但實質上沒說出“怎么做”。
就像是去公司面試,說“我會努力工作、團隊合作”,聽著都挺對,但沒人知道你到底能不能干活。
這也是問題所在。貝爾伯克過去的身份和立場,早就讓人質疑她是不是能真正代表聯合國的“中立性”。
尤其是在全球格局正在變化的當下,中國、東盟、非洲、中東這些地區的聲音越來越大,已經不是以前那種美國說什么就是什么的時代了。
現在的聯合國,不再是歐美國家主導的“俱樂部”,而是一個必須反映多極世界、多種聲音的平臺。這個平臺的主持人,也必須是一個能平衡各方利益、不過分偏向任何一邊的人。
否則,說得再好聽,也沒人信。
貝爾伯克之前表現出來的對華敵意,不可能被大家輕易忘掉。
這不是一個國家的情緒問題,而是她在外交崗位上展現出來的實際態度。
而這個態度,正好讓人擔心她是否能公平公正地處理各國事務。 她想當聯大主席,就必須回答好耿爽的問題,不光是文字上過關,更要讓人看到態度的轉變。
否則,她可能很難在后續投票中贏得那些本來就對西方懷疑的國家的支持。 不過,這事也不全是她一個人的問題。
說到底,聯合國的結構和機制也需要改革。區域輪換制度本來是為了公平,但有些時候選出來的人,真不一定能代表全體會員國的利益。
這就需要大家都睜大眼睛,不管哪國來的候選人,都得問一句:你到底要替誰說話? 耿爽這次的表現,其實就起了個很好的示范。
他沒罵人、沒翻舊賬,也沒喊口號。
他用問題表達了立場,用理性壓迫出了真相。這種方式,比任何情緒激烈的對抗更有力量。
而貝爾伯克接下來怎么回應,怎么處理跟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關系,會不會真正去傾聽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這些才是她能不能勝任這個位置的關鍵。 所以這事還沒完。
投票還沒開始,各國代表還在觀望。而這場聯合國里的“面試”,才剛剛拉開帷幕。
不管你站在哪一邊,都該關注這件事。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崗位的更換,而是關系到未來幾年全球話語權走向的風向標。
你說,能不看緊點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