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的悲?。壕退阙w匡胤不篡位,也有別的人篡位!
趙匡胤(AI圖片)
前文《柴榮之死有多詭異?》講到一代英主柴榮滿心想要收復燕云十六州而御駕親征,卻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帶著未盡的雄心和滿腹的遺憾撒手西去,時年38歲,留下幼兒寡母。
在封建王朝,每當皇帝英年早逝,最容易引起巨大的政局動蕩,原因很簡單,皇帝英年早逝,意味著他的兒子大多年幼,還不具備掌控天下局勢的能力。這時候,最容易引起政變。
柴榮死后,就面臨著這樣空前嚴重的危機——他的皇太子柴宗訓只有7歲,實際上只有6周歲不到,后周那些驕兵悍將當初連初即位的34歲的柴榮都不放在眼里,更何況只有6、7歲的柴宗訓?
而且,柴宗訓面臨的情況又尤其特殊,歷史上雖然也有不少皇帝英年早逝的先例,但好在他們的政權已經相對穩固,異姓想要篡位奪權的空間比較小,但柴宗訓所處的那個時代不一樣。
從公元907年唐朝覆滅,到公元959年柴宗訓病逝,短短53年間,共有8個姓氏的人做皇帝。真是應了那句話“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只要一有機會,立即有悍將發動政變,取而代之。
柴榮病逝前,其實已經隱隱有這方面的巨大擔心,但天不假年,他壓根還沒來得及為自己兒子柴宗訓好好謀劃,就迅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他只能倉促為兒子做些安排。
第一個安排是,把3年前病逝的符皇后的妹妹立為皇后,即為宣慈皇后。柴榮此舉的用意是,宣慈皇后肯定會對姐姐的孩子柴宗訓更疼愛一些,同時,也能讓柴宗訓得到外公符彥卿的全力保護。
第二個安排是,一口氣封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明確為儲君;封柴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柴榮此舉的用意是,安排兩個繼承人,柴宗訓不在了,還有弟弟柴宗讓。
第三個安排是,為柴宗訓敲定顧命大臣:宰相定了范質、王溥、魏仁浦,這三人都深受柴榮恩寵。武將方面選擇了趙匡胤,把他從后周殿前都指揮使升為殿前都點檢。
請注意,趙匡胤能升為殿前都點檢,是因為前任殿前都點檢被柴榮罷免了,他就是郭威的女婿、后周軍銜第一人張永德,他被柴榮外放去了澶州做節度使,被徹底排擠出后周權力中心。
按理,張永德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常年統兵,很有威望,此時本該正是柴榮對他委以重任的時候,為什么反而被柴榮排擠出去?原來,柴榮對張永德有塊心病,原因是一塊約三尺的木條。
柴榮北上討伐契丹的途中,突然冒出一塊三尺余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此時擔任此職的正是張永德。當時,柴榮要集中力量討伐契丹,對這木條之事未作深究,但這事他一直耿耿于懷。
甚至,柴榮還在暗中追查此事。這個木條會不會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做的局?當初,郭威在侍衛親軍司的支持下稱帝,稱帝后就設置殿前都指揮使司,兩司分管禁軍,互不統領,互相牽制。
偏偏統領這兩司的就是張永德和李重進,兩人明爭暗斗多年。李重進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張永德對上恭敬順從、忠心不二,對下寬厚仁慈、有德有量,唯獨對平級心胸狹隘、錙銖必較。
張永德和李重進可謂冤家,針尖對麥芒。張永德多次在柴榮面前打李重進的小報告,柴榮何等英明,但戰場上,張和李是他的左膀右臂,都要依賴,誰都不好處罰,處罰誰,都會影響軍心。
柴榮因病撤軍,路過他的發祥之地澶州時,把自己關在行宮中,不見任何人。時間久了,大臣們擔心,甚至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張永德負責皇帝宿衛,大臣們就拜托他帶話給皇帝。
張永德果然把話帶給了柴榮——天下未定,四方皆敵,距離京城遙遠,如果出事,天下該怎么辦?柴榮聽了當即問張,這些話是誰的意思?張永德說,這是大臣們共同的想法。
后周世宗柴榮
柴榮像看怪物似的看了張永德許久,然后嘆氣說,可惜啊,我看你面相窮薄,不足以當此富貴!說完,立即出宮返回京城。張永德卻還沒意識到,他已經徹底失去皇帝的信任了。
原因很簡單,張永德是皇親國戚,又負責皇帝宿衛重責,竟然被別人拿來當槍使,試探皇帝的安危健康,這樣的腦子,怎么值得托付大事?張永德不行,李重進就更不行,最后挑中了趙匡胤。
按道理,升官是好事,但對于趙匡胤來說,這個官升得讓他有點發懵,也有點提心吊膽。他才32歲,就完成了很多人可能終身都無法跨越的這一步——出任殿前都點檢。
趙匡胤知道自己不是皇親國戚,而這次遠征契丹也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皇帝和千軍的威力帶來的。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柴榮在臨死之前提拔趙匡胤,都有他的深意在里面。
柴榮這一招其實就是皇帝慣用的平衡朝廷權力的手段而已,按照柴榮的設計,朝堂之上有三位以范質為首的宰相,軍隊之中有以趙匡胤為首的武將。但遺憾的是,柴榮在這兩塊都看錯了人。
范質雖然有才,但非常執拗,行事專橫,獨斷專行。柴榮臨終前,曾當面交代范質,自己百年后,可以起用翰林學士王著入相。但出宮后,范質就對同行的大臣說,王著乃酒徒,豈可入相?
范質認為,這是皇帝亂下命令,不用遵行,還要同行的人不要泄露。柴榮悲哀,人還沒死,范質就已經不聽他的話了。軍隊方面,柴榮把張永德和李重進都調出京師,去守衛邊疆。
柴榮安排韓通與趙匡胤分管侍衛馬步軍指揮使司和殿前司,讓他們兩個互相牽制,互相制衡。確保軍隊既能運轉,又不會勾結一氣。在柴榮看來,韓通忠心耿耿,絕對不會變節反叛。
至于趙匡胤,就算他晉升極快,但他的資歷很淺,即便想搞點什么也缺乏號召力,因此他的威脅暫時不用考慮,等到他資歷深了,小皇帝也差不多長大成人了。表面來看,柴榮可謂機關算盡。
但趙匡胤很快就輕易破解了柴榮設計的機關——柴榮6月份病逝,7月份他就離開京城,去了他的屬地歸德府,那里還有很多事情要他處理——這是他離開京城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對此,范質和韓通都沒有懷疑,同意放行。而且對他們來說,趙匡胤在外地待得越久越符合他們的利益,最好把趙匡胤的全部班底都一起弄出去,只留下家屬在京城做人質,這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