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山海關的烽火臺上,吳三桂手握父親吳襄的血書,耳邊回蕩著陳圓圓的泣訴。
關外,多爾袞的八旗鐵騎如黑云壓城。關內,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步步緊逼。這位曾以二十騎救父的少年英雄,此刻卻面臨著一生最殘酷的抉擇。
是殉葬一個垂死的王朝,還是背負千古罵名,開啟人生新時代?
當城門鉸鏈發出刺耳的摩擦聲,歷史在此刻裂為兩半。一位將領的私憤,如何撬動帝國的命運?
所謂的"沖冠一怒為紅顏",究竟是情勢所迫,還是精心算計的權謀?
少時英雄
吳三桂,出生于遼東軍事世家。他的父親吳襄時任錦州總兵,舅父祖大壽是明末遼西防線核心將領。
吳三桂自幼耳濡目染,深諳騎射與兵法,16歲隨父征戰,就展現出非凡的軍事天賦。
1627年,皇太極率后金軍圍攻錦州,年僅15歲的吳三桂率二十余騎突入敵陣,救出被圍的吳襄,此戰令他名震九邊,被明廷譽為“忠勇孝義”。
4年后,吳三桂跟隨祖大壽駐守大凌河城。
當時,后金軍圍城數月,糧盡援絕。祖大壽依靠詐降,方才突圍。而吳三桂卻率部斷后,憑借個人超絕的能力,以少勝多,保全了明軍的殘存軍力。
到了明朝末年,明清決戰于松山、錦州。洪承疇率軍13萬與皇太極對峙,初期連連獲勝。
然而,明廷內部黨爭激烈,兵部尚書陳新甲催促進攻,崇禎也急功近利,不顧戰場環境變化,嚴令洪承疇速戰速決,迫使他放棄穩守策略,冒險決戰。
當時,皇太極親率援軍截斷明軍糧道,吳三桂率部死守乳峰山,屢次突破后金防線,掩護主力撤退。
可惜,雙拳難敵四手。吳三桂縱然再英武,也耐不住“拳打腳踢”。不久后,洪承疇被俘降清,吳三桂突圍至寧遠,收攏殘兵萬人,成為遼東僅存的精銳。
1644年正月,李自成逼近山西,崇禎急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他放棄寧遠,入衛京師。
然而,國庫空虛,僅撥付二十萬兩軍餉,遠不及吳三桂索要的百萬兩。關寧鐵騎沿途又遭后金軍襲擾,因此行軍遲緩。
北京陷落時,吳三桂剛剛抵達河北豐潤。
當崇禎自縊的消息傳來時,吳三桂突然勒馬,三萬關寧鐵騎在官道上揚起漫天塵土。勤王已無意義,手中兵權成為他在亂世中唯一的生存資本。
幕僚方光琛獻上三策:北上降清、南下投南明、西進聯闖。
吳三桂卻選擇最險的一招,回師山海關,靜觀其變。這道看似猶豫的決策,實為吳三桂的精妙算計:他要待價而沽,成為各方爭奪的砝碼。
李自成入京后,試圖招降吳三桂。于是,派降將唐通攜四萬兩白銀以及吳襄的勸降信至山海關。
吳三桂一度接受條件,率軍前往北京。
然而,大順政權入京后的暴行,徹底斷送了招降吳三桂的可能。當劉宗敏將吳襄吊在梁上拷餉,當陳圓圓的琵琶聲變成闖軍營帳的淫笑,吳三桂在軍帳中砸碎了御賜的龍泉劍。
但他真正恐懼的并非私仇,李自成對前明官僚的清洗,預示著自己即便投降也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
于是,吳三桂憤而回師山海關,斬殺唐通部將,重奪關隘。并致信多爾袞求援,稱“泣血求助,期滅賊于關門”。
李自成既需借助吳三桂又縱容部屬凌虐他家族的行為,徹底激化了雙方矛盾??衫钭猿刹⒉辉诤?,他自認為大順軍可掃蕩三海關,一舉攻克吳三桂。
投降多爾袞
不久后,清廷攝政王多爾袞敏銳捕捉到時機。
當時,吳三桂求援信已送至清軍大營。范文程獻上毒計:要讓吳三桂先與李自成血戰,待兩敗俱傷時坐收漁利。
多爾袞一面許諾“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面故意延緩進軍,欲待吳李兩敗俱傷。
然而,私下里清軍卻秘密調整路線,從薊州、密云迂回逼近山海關,同時要求吳三桂剃發稱臣,將合作變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