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春,廣西龍州的瘴氣彌漫山林。一隊錦衣衛快馬沖入土司衙門,為首的千戶厲聲喝問:
"鄭國公常茂何在?"
土官趙宗壽戰戰兢兢的指向后山,顫抖著說道:"國公,月前已病逝。"
然而,當錦衣衛掘開墳墓時,棺槨中僅有一具面目全非的焦尸,腰間玉佩刻著開平世子四字。消息傳至南京后,朱元璋摔碎茶盞,在奉天殿咆哮:
"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這位被朱元璋捧了二十年的勛貴,為何在巔峰時刻突然“暴亡”?他是畏罪潛逃,還是另有隱情?
當歷史的迷霧散去,一個開國元勛之子的生存困局逐漸浮現。
將門遺孤
1368年的南京城頭,常遇春部將擦拭著染血的刀鋒。
新王朝的軍事體系尚在襁褓之中,卻已顯露出獨特的基因。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中領悟到,依靠同鄉宗族構建的軍事集團,終究難以支撐龐大的帝國機器。
于是,新型的軍事貴族培育機制開始萌芽。通過聯姻、蔭襲、師徒等方式,將開國將領的軍事遺產轉化為可傳承的政治資本。
常氏家族的崛起恰逢其時。
1370年,南京城的朝陽門外,12歲的常茂跪接鄭國公爵位詔書。
常遇春猝然離世于北伐途中,這個突發事件反而催生了明初首個完整的將門傳承案例。
常遇春的長子常茂,未及弱冠便承襲鄭國公爵位,這種超常規的恩遇絕非簡單的"追念功臣",更像是新朝構建軍事貴族體系的試驗性舉措。
兵部檔案顯示,洪武三年至五年間,類似世襲案例多達十七起,形成了個特殊的洪武勛貴二代群體。
在禮樂聲中,常茂偷瞥父親常遇春的神主牌。那位"摧鋒陷陣,所向披靡"的開平王,留給長子的是大明最高爵位,亦是難以承受的重擔。
朱元璋親自扶他,起身時低語:"不要丟了你父親的威名"。這句話如同咒語,纏繞了常茂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常氏與朱家的聯姻,早在朱元璋未稱帝時,便埋下了伏筆。當時,常遇春的長女常氏與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同日誕生于和州軍營,兩位父親擊掌為盟的娃娃親,注定將兩家推向權力漩渦中心。
1371年,太子大婚典禮上,15歲的常茂佩劍立于丹陛,目睹姐姐戴上九翚四鳳冠,他深知自己已成東宮最鋒利也最脆弱的劍鞘。
然而,在南京大本堂,常茂的課業始終令朱元璋皺眉。
與徐輝祖精研兵法、李景隆通曉經史不同,這位鄭國公獨愛蹴鞠走馬。某日校場比箭,常茂連射三箭脫靶,朱元璋奪弓示范,九箭皆中紅心后嘆道:
"你的父親箭無虛發,你竟然如此丟人現眼!"朱元璋失望的眼神,成為常茂心中永久的刺。
北疆試劍
1387年,遼河畔的軍帳中,酒氣熏天。常茂的佩刀突然出鞘,寒光掠過北元太尉納哈出的手臂,鮮血濺濕藍玉的征袍。
這場本可兵不血刃的招降,因常茂的沖動化為泡影。常茂麾下誤聽胡語,以為納哈出重新叛變,導致常茂失去了判斷力。
事實上,常茂的舉動,實則暴露了他內心的深層焦慮。在馮勝、藍玉等宿將陰影下,常茂急需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