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時間是最無情的東西,它像一把刀,割開人的記憶,也割開人的傷口。
有些傷口即使過了十年,依舊會在某個瞬間鮮血淋漓。
生活給予每個人的路都不同,有人一帆風順,有人跌入深淵。
黎明遠就是那個跌入深淵的人,他的兒子乘坐馬航MH370失聯,他的生活從此變得支離破碎,像一面鏡子被人摔在地上,再也無法復原。
01
2014年3月7日,黎明遠站在工地上,手機鈴聲在口袋里響起。他拿出手機,屏幕上顯示著“志航”兩個字。黎明遠的臉上露出微笑,按下接聽鍵。
“爸,我馬上要登機了。”電話那頭,黎志航的聲音充滿興奮。
“記得檢查護照和機票,到了馬來西亞給我發信息。”黎明遠看了看表,皺了皺眉頭,工地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處理。
“知道了,爸。你放心吧,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志航笑著說,“我這次一定會得獎的,到時候回來給你看獎杯。”
“好,爸爸等著你的好消息。”黎明遠想說更多,但工地主管在遠處向他招手,“你先去排隊吧,我這邊還有點事。”
“好的,爸,那我先掛了。”
“一路平安。”黎明遠說完,掛斷電話,把手機放回口袋,快步走向主管。
那天晚上,黎明遠回到家,妻子趙雅芝已經做好了晚飯。她坐在餐桌旁,臉上帶著不滿。
“志航登機了嗎?”趙雅芝問。
“嗯,他下午的飛機,應該已經到了。”黎明遠脫下外套,坐到餐桌前。
“你應該去送他的。”趙雅芝把一碗米飯推到他面前,“這么重要的比賽,你居然沒去送他。”
“我也想去,但是項目正在關鍵時期。”黎明遠低頭扒了幾口飯,“等他回來,我一定去接他。”
趙雅芝搖搖頭,不再說話。
那天晚上,黎明遠躺在床上,想給兒子發一條信息,但他想兒子可能正在休息,就放棄了。他打算第二天一早再聯系。他不知道,這個決定會讓他后悔一輩子。
02
2014年3月8日,黎明遠早早起床,拿起手機查看,沒有志航的消息。他給志航發了一條信息:“到了嗎?住得怎么樣?”
發完信息,黎明遠洗漱完畢,吃過早飯,就開車去了工地。
中午,黎明遠正在工地食堂吃飯,手機突然響起。是趙雅芝打來的電話。
“明遠,你看新聞了嗎?”趙雅芝的聲音異常緊張。
“什么新聞?”黎明遠問。
“馬航MH370失聯了!志航坐的就是那班飛機!”趙雅芝的聲音帶著哭腔。
黎明遠的手一抖,筷子掉在了地上。他的腦海里一片空白,只剩下一個念頭:不可能。
“你別著急,可能是報道錯了。”黎明遠試圖保持冷靜,但他的聲音也開始發抖,“我現在就回家。”
黎明遠開車回家的路上,打開了車載廣播。廣播里正在播報關于馬航MH370失聯的消息。飛機在凌晨與地面失去聯系,搜救工作已經展開。
到家后,黎明遠和趙雅芝一起守在電視前,不斷刷新航空公司官網和各種新聞網站。黎明遠不停地撥打志航的電話,但都是無人接聽。
“我們去機場吧。”黎明遠站起來,拿起車鑰匙,“也許那里有更多消息。”
在機場,黎明遠和趙雅芝看到了許多像他們一樣焦急等待的家屬。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安撫家屬,但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消息。
黎明遠擠到前面,抓住一名工作人員的手臂:“請告訴我,我兒子在不在飛機上?他叫黎志航,今年19歲。”
工作人員面露難色:“先生,我們正在核實乘客信息,請您稍安勿躁。”
“什么叫稍安勿躁?”黎明遠的聲音提高了,“那是我兒子!我唯一的兒子!”
趙雅芝拉住黎明遠的手臂:“明遠,冷靜點,這樣對工作人員發火沒有用。”
黎明遠深吸一口氣,松開了工作人員。他走到一旁,拿出手機,再次撥打志航的號碼。還是無人接聽。
那天晚上,機場的大廳里擠滿了等待消息的家屬。有人哭泣,有人祈禱,有人在憤怒地質問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黎明遠和趙雅芝坐在角落里,手機電池已經耗盡,但他們不敢離開,害怕錯過任何消息。
凌晨時分,航空公司終于公布了乘客名單。黎明遠顫抖著接過名單,一個名字一個名字地查看。當他看到“黎志航”這個名字時,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在上面。”黎明遠的聲音幾乎聽不見,“志航的名字在上面。”
趙雅芝撲到他懷里,失聲痛哭。黎明遠抱著妻子,但他的眼睛干澀,一滴淚也流不出來。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感。他是一名建筑工程師,習慣了解決問題,掌控局面。但現在,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待。
03
接下來的日子,黎明遠和趙雅芝幾乎住在了機場。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傳來,但都是模糊不清的。搜救行動在南印度洋展開,但一無所獲。
黎明遠請了長假,加入了家屬互助組織。在那里,他認識了林國棟,一個與他同樣失去親人的中年男人。林國棟的女兒林思思也在MH370上。
“你覺得他們還活著嗎?”一天,黎明遠問林國棟。
林國棟沉默了一會兒,說:“我不知道。但我必須相信她還活著,否則我就撐不下去了。”
黎明遠點點頭。他也是這樣想的。
一個月過去了,搜救行動仍在繼續,但希望越來越渺茫。黎明遠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他開始研究海洋學和航空知識,希望能從中找到線索。
“明遠,你不能這樣下去。”趙雅芝看著丈夫布滿血絲的眼睛,心疼地說,“你已經一周沒好好睡覺了。”
“我必須找到他。”黎明遠頭也不抬地說,“如果官方找不到,我就自己找。”
“可是你這樣對身體不好。”趙雅芝試圖勸說。
“那你呢?”黎明遠突然抬起頭,“你為什么這么快就放棄了?你是他媽媽!”
趙雅芝的臉色變白了:“我沒有放棄。我只是…接受了現實。”
“什么現實?”黎明遠的聲音提高了,“沒有人告訴我他死了!沒有人告訴我他們找到他的尸體了!在那之前,我不會放棄!”
趙雅芝搖搖頭,離開了房間。
黎明遠和趙雅芝的關系逐漸惡化。黎明遠全身心投入到尋找志航的行動中,而趙雅芝則開始慢慢接受失去兒子的事實。兩人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半年后,搜救行動暫停。官方宣布MH370可能已經墜毀,所有乘客生還的可能性極低。
黎明遠拒絕接受這個結論。他辭去了工作,將所有積蓄都用來參與民間搜尋行動。他和一群同樣失去親人的家屬一起,租了船,雇了私人偵探,甚至嘗試聯系靈媒。
“明遠,你必須停下來。”趙雅芝在一個晚上對他說,“我們的積蓄已經所剩無幾了。”
“錢沒了可以再賺,但志航只有一個。”黎明遠固執地說。
“我知道你愛志航,我也愛他。但是…”趙雅芝的聲音哽咽了,“他已經不在了,明遠。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你怎么能這么說?”黎明遠看著妻子,眼里充滿了失望,“你就這么輕易放棄了我們的兒子?”
“我沒有放棄他!”趙雅芝大聲說,眼淚流了下來,“我只是不能看著你這樣自我摧毀!你已經變了,明遠。你不再關心我,不再關心你自己,甚至不再關心我們的婚姻。”
黎明遠沉默了。他知道趙雅芝說的是事實。但他無法改變。對他來說,找到志航已經成為了唯一的目標。
兩年后,黎明遠和趙雅芝離婚了。趙雅芝搬回了老家,開始了新的生活。黎明遠則獨自住在他們曾經的家里,那里成了他尋找志航的指揮部。
04
2024年,MH370失聯已經過去了十年。黎明遠已經50歲,頭發花白,面容憔悴。他仍然住在那個公寓里,但公寓的樣子已經大不相同。
志航的房間被保留得和他離開時一模一樣。床上的被子平整地疊著,書桌上的書籍整齊排列,墻上掛著志航獲得的各種獎狀和證書。這個房間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封存了十年前的記憶。
公寓的其他地方則堆滿了各種資料和文件。地圖、報告、照片、證詞,所有與MH370有關的信息,黎明遠都收集起來,貼在墻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網。
黎明遠的生活極其簡單。每天早上,他會去附近的公園跑步,保持體力。然后回家,繼續研究MH370的資料,聯系世界各地可能有線索的人。晚上,他會坐在志航的房間里,看著兒子的照片,講述一天發生的事情,就好像志航還在身邊一樣。
每年的3月8日,黎明遠都會去海邊,放一盞燈。他相信,這盞燈能夠指引志航回家。
這一天,黎明遠剛剛從海邊回來,放下背包,門鈴響了。打開門,他看到了吳教授,他大學時的導師,現在已經退休。
“老師。”黎明遠讓開身子,讓吳教授進來。
吳教授看了看滿墻的資料,嘆了口氣:“明遠,你還是老樣子。”
“有新的線索。”黎明遠指著墻上的一張照片,“有人在印度洋的一個小島上發現了疑似飛機殘骸的物體。”
“明遠,”吳教授坐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已經十年了。”
“我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黎明遠的聲音有些生硬。
“你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吳教授說,“志航不會希望看到你這樣的。”
黎明遠沉默了一會兒,說:“老師,你知道嗎?前幾天我夢見他了。他站在遠處,沖我笑,但我怎么跑也追不上他。”
吳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這說明你內心已經開始接受了。明遠,生活必須繼續。你可以記住志航,但不能被過去束縛。”
黎明遠沒有回答。他走到廚房,給吳教授倒了一杯水。
“大學找我,問我愿不愿意去教書。”黎明遠說,“建筑系,兼職。”
吳教授的眼睛亮了起來:“這是個好主意。你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你的經驗對學生們很有價值。”
“我還沒決定。”黎明遠說,“我怕我沒時間。”
“沒時間做什么?”吳教授問,“繼續尋找已經不可能找到的答案嗎?”
黎明遠看著老師,想要反駁,但最終沒有說話。
那天晚上,吳教授離開后,黎明遠坐在志航的書桌前,翻開了抽屜。里面整齊地放著志航的筆記本、畫冊和一些小物件。
黎明遠拿出一本筆記本,翻開。這是志航在大學時用的筆記本,里面記錄了他的學習心得和設計靈感。黎明遠一頁一頁地翻著,突然,一張照片從筆記本中掉了出來。
照片上是志航和黎明遠站在一座他們一起設計的紙質建筑模型前。那是志航十歲生日那天,黎明遠請了假,和兒子一起完成了這個模型。照片上的志航笑得很開心,黎明遠的手搭在兒子的肩膀上,臉上也帶著笑容。
黎明遠看著照片,眼睛濕潤了。他翻到筆記本的最后幾頁,看到了志航出發前寫的一段話:
“明天就要去馬來西亞參加比賽了,很興奮,也有點緊張。爸爸因為工作太忙,不能送我去機場,但我理解他。他一直是我的榜樣,我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像他那樣優秀的建筑師。這次比賽,我一定要拿獎,給爸爸一個驚喜。”
黎明遠的淚水終于流了下來。他撫摸著兒子的字跡,心中充滿了愧疚和悔恨。如果他當初去送志航,如果他多陪陪兒子…
黎明遠擦干眼淚,合上筆記本,做了一個決定。第二天,他打電話給大學,接受了兼職教授的職位。同時,他聯系了一家教育基金會,以志航的名義設立了一個小型獎學金,資助有建筑夢想的學生。
生活似乎有了一點轉機。黎明遠開始在社區大學教授建筑課程,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他的課很受歡迎,學生們喜歡他深入淺出的講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課堂上,黎明遠有時會提到志航,告訴學生們他兒子的故事和夢想。
05
一天下午,黎明遠正在整理教案,門鈴響了。他打開門,看到一個陌生的年輕女性站在門口。
“請問是黎明遠先生嗎?”女子問道。
“是的,你是?”黎明遠疑惑地看著她。
“我叫蘇雨晴,是'生命的星光'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女子自我介紹道,“我們基金會專門幫助重大災難的受害者家屬尋找心靈慰藉。如果方便的話,我想和您聊聊。”
黎明遠遲疑了一下,最終讓開身子,請蘇雨晴進來。
“我看到您在社區大學教書,還設立了獎學金。”蘇雨晴坐下來,說道,“這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謝謝。”黎明遠簡短地回答,“你們基金會具體是做什么的?”
“我們基金會由一位失去親人的企業家創立,目的是幫助那些在災難中失去親人的人重建生活,找到新的希望。”蘇雨晴解釋道,“我們提供心理咨詢、生活援助,也會幫助家屬了解真相,獲得正義。”
“真相和正義。”黎明遠重復這幾個字,眼睛盯著墻上的資料,“十年了,我連兒子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哪來的真相和正義?”
蘇雨晴看著黎明遠,眼里充滿同情:“黎先生,我理解您的感受。失去親人是人生中最痛苦的經歷之一。但正如您通過教書和設立獎學金所做的那樣,我們可以把這種痛苦轉化為正能量,幫助其他人。”
黎明遠沒有回答。他站起來,走到志航的房間門口,推開門:“這是我兒子的房間,十年來一直保持原樣。”
蘇雨晴跟著走進房間,環顧四周。房間里有志航的照片、書籍、獎狀,還有他做的模型。
“您兒子很有才華。”蘇雨晴看著一個建筑模型,說道。
“他本來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筑師。”黎明遠說,聲音里帶著驕傲和悲傷。
“能告訴我更多關于您兒子的事嗎?”蘇雨晴問,“他的性格、愛好,他的夢想?”
黎明遠看著蘇雨晴,本想拒絕,但不知為何,他開始講述關于志航的故事。他講了志航小時候如何對建筑產生興趣,如何在學校里獲得各種獎項,如何立志成為一名像父親一樣的建筑師。
“他很聰明,也很固執。”黎明遠笑著說,“一旦決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小時候,他決定做一個高塔模型,試了無數次都倒塌,但他不放棄,最終成功了。”
蘇雨晴認真地聽著,時不時點頭微笑。
不知不覺中,時間過去了兩個小時。黎明遠突然意識到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和人交談了,特別是關于志航的事情。
“時間不早了,我該走了。”蘇雨晴站起來,“黎先生,謝謝您的分享。如果您愿意,我下周還可以再來和您聊聊。”
黎明遠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好吧。”
在接下來的幾周里,蘇雨晴定期來訪,與黎明遠交談。她總是一個好聽眾,耐心地聽黎明遠講述關于志航的點點滴滴。黎明遠發現,和蘇雨晴交談讓他感到一種久違的輕松。
但有一天,黎明遠在整理書柜時,偶然看到蘇雨晴的一張名片掉在地上。他撿起來,發現名片上除了“生命的星光”基金會的名稱和聯系方式,還有一行小字:“為生者帶來慰藉,為逝者傳遞思念。”
黎明遠皺了皺眉頭。他打開電腦,搜索“生命的星光基金會”。網頁上顯示,這個基金會成立于兩年前,由一位匿名捐贈者創立,主要工作是幫助災難受害者家屬。
黎明遠關上電腦,陷入沉思。這個基金會成立得有些晚,馬航MH370失聯已經過去八年了。為什么他們現在才來找自己?而且,蘇雨晴對志航的事情如此感興趣,是否有其他目的?
下次蘇雨晴來訪時,黎明遠試圖詢問更多關于基金會的信息,但蘇雨晴總是避重就輕,很快就把話題轉回到志航身上。
黎明遠的警惕心升起。盡管如此,他還是繼續和蘇雨晴會面,但開始留心她的言行。
06
3月5日,距離MH370失聯十周年紀念日還有三天。黎明遠像往常一樣,準備去海邊放燈。這是他每年的習慣,無論風雨,他都會去。
就在他準備出門的時候,門鈴響了。他打開門,看到郵遞員站在門口。
“黎明遠先生?”郵遞員問道。
“是的,我是。”黎明遠回答。
“這里有一封給您的信。”郵遞員遞給他一個信封,“請簽收。”
黎明遠簽了名,關上門,看著手中的信封。信封是淡黃色的,看起來很普通,但寄件人地址那一欄空白,只有收件人“黎明遠”三個字。
黎明遠覺得奇怪,他已經很久沒收到私人信件了。他走進客廳,坐到沙發上,小心地拆開信封。
信封里是一張折疊的信紙。黎明遠打開信紙,看到了開頭的稱呼:“親愛的爸爸。”
他的手突然開始顫抖,不住地發抖,信紙在他手中抖動,幾乎拿不住。淚水不自覺地從眼眶中流出來,他既激動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志航的字跡!他太熟悉了,那獨特的筆觸,那略微向右傾斜的筆跡,絕對是志航的手寫!
黎明遠的心跳加速,呼吸變得急促。他小心翼翼地捧著信紙,生怕它會像夢一樣消失。他擦干眼淚,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繼續讀下去。
信的內容讓黎明遠震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