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祝鴻宇,你真的決定了?把我們全部積蓄買下這片看不到盡頭的野草和石頭?”李芷若站在荒涼的山坡上,海風吹亂了她的頭發,眼中滿是不安。
“芷若,相信我。”祝鴻宇握緊妻子的手,目光堅定地掃過眼前看似一文不值的土地,
“十年、二十年后,這里將不再是漁村。我們的兒子南辰不會再過苦日子。”
“可萬一…”
“這是賭注,也是唯一的機會。文革結束了,新的時代即將開始。這片土地,就是我們的未來。”
村長遠遠地朝他們搖頭,嘴角掛著嘲諷的笑容,“又一個被海風吹瘋的外地人…”
1
1977年的深圳寶安區,不過是廣東南部一個普通的漁村。村里的房屋低矮簡陋,道路泥濘不堪,村民們靠打魚和種植一些耐旱作物為生。
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邊緣,有一片荒蕪的山坡地,雜草叢生,遍布巖石,常年被咸澀的海風侵蝕,幾乎寸草不生。
沒有人會想到,正是這片荒地,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祝鴻宇原本是廣州一家國營機械廠的技術員,擁有穩定的工作和在城市中還算體面的生活。他為人沉默寡言,卻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遠見。
在“文革”的動蕩中,他始終保持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善于從細微處觀察社會變化的趨勢。
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政治氛圍開始松動,思想解放的浪潮悄然興起。
祝鴻宇從一些政府內部流出的消息中,敏銳地捕捉到了國家可能在南方沿海地區進行經濟開放試點的信號。
他開始暗自研究地圖,分析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潛力。
“深圳,背靠大陸,面向香港,這里一定會有大動作。”祝鴻宇反復在心中確認著自己的判斷。
經過近一年的考察和分析,祝鴻宇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近乎瘋狂的決定——
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物品,帶著積攢了十余年的八萬元積蓄(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資總和),舉家搬遷到深圳寶安區的一個偏遠漁村。
當祝鴻宇向村委會提出要購買村邊那片幾百畝荒地時,在場的村干部都用看瘋子的眼神看著他。
村長更是直截了當地說:“外地人,你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那片地連草都長不好,你買來能干什么?”
但祝鴻宇心意已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以及一些地方關系的運作,他終于以八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片在當地人眼中一文不值的荒地。
交易完成的那一天,幾乎全村人都出來看熱鬧,暗自猜測這個外地人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芷若雖然不理解丈夫的決定,但她選擇無條件支持。她是一位傳統的中國婦女,溫柔賢惠,對丈夫充滿信任。
盡管內心充滿疑慮,她還是收拾好簡單的行李,帶著年僅七歲的兒子祝南辰,跟隨丈夫來到了這個陌生而荒涼的地方。
祝家在村里租了一間簡陋的平房,開始了他們在深圳的生活。條件艱苦得超出想象——
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夏天蚊蟲肆虐,冬天海風刺骨。村民們依舊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家“瘋狂”的外地人,很少有人愿意與他們交往。
2
祝鴻宇并沒有被惡劣的環境和村民的冷漠擊垮。他每天清晨便起床,帶著簡單的工具去那片荒地勞作。
他嘗試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各種適合南方氣候的水果樹——荔枝、龍眼、香蕉,希望能在幾年后有所收獲。
但海邊的土壤鹽堿嚴重,再加上他缺乏農業經驗,這些嘗試大多以失敗告終。
李芷若則負責照顧家庭和兒子的教育。她曾經是廣州一所小學的教師,現在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兒子身上。
小祝南辰雖然年紀小,卻異常懂事,從不因為生活條件的惡化而抱怨,反而經常安慰母親:“媽媽不要擔心,爸爸是最聰明的人,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1978年到1982年是祝家最艱難的歲月。土地上的種植計劃接連失敗,積蓄逐漸耗盡,家庭經濟陷入困境。
祝鴻宇不得不向村民學習捕魚技術,每天清晨出海,傍晚返回,勉強維持家計。海上的工作危險且辛苦,他的皮膚被海水和陽光侵蝕得黝黑粗糙,雙手布滿了傷痕。
村民們依然不理解祝鴻宇的選擇,私下里給他起了個外號——“瘋子祝”。
有時候,當祝鴻宇拖著疲憊的身軀從海上歸來,還能聽到村民們的竊竊私語:“看吧,在城里好好的技術員不當,非要來這窮鄉僻壤受罪,這不是瘋了是什么?”
1980年,一個重大消息傳來——國家決定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本應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但在這個偏遠的漁村,大多數村民對此無動于衷。
他們的生活方式幾十年來沒有變化,也看不到這個所謂的“特區”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改變。
祝鴻宇卻為之激動不已。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正是他一直等待的轉機。
盡管特區的建設短期內不會延伸到這個偏遠的漁村,但長遠來看,整個深圳地區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更加用心地對待那片荒地,在土地邊界種植了一圈特殊的樹木作為標記,并默默記錄下每一份可能與土地權益相關的政府文件。
李芷若看到丈夫重新燃起的熱情,也開始逐漸理解他的遠見。她不再因為生活的艱辛而暗自落淚,而是更加積極地支持丈夫的決定。
她開始在村里教一些孩子讀書認字,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
小祝南辰在村里的小學上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聰明好學,尤其對數學和地理有著濃厚的興趣。
每天放學后,他都會幫助父親在那片荒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拔草、澆水、記錄生長情況。雖然年紀小,他卻漸漸理解了父親的堅持和期望。
3
1983年,深圳特區的建設如火如荼,城市的框架初步成型。雖然特區的邊界距離祝家所在的漁村還有一段距離,但發展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涌入深圳,尋找發展機會。臨近區域的地價開始悄然上漲,一些有眼光的開發商已經開始向外圍地區擴張。
一位自稱是香港某發展公司代表的男子找到了祝鴻宇,表示有意收購他的土地。對方開出的價格是30萬元,比祝鴻宇當初的購買價高出近四倍。
對于已經在經濟困境中掙扎多年的祝家來說,這筆錢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村里人聽說后,紛紛勸祝鴻宇接受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祝鴻宇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這個提議。“現在賣,就等于在半路放棄。真正的機會還沒有到來。”他對妻子解釋道。
李芷若早已學會信任丈夫的判斷,沒有多說什么,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祝鴻宇的決定再次引來村民的嘲笑。“瘋子就是瘋子,給他黃金他都不要。”村長搖著頭說。但祝鴻宇充耳不聞,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
隨著特區建設的推進,村里的一些年輕人開始意識到變化的機遇。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在飛速發展,也希望能夠分一杯羹。
漸漸地,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向祝鴻宇請教做生意的經驗和對未來的看法。祝鴻宇總是耐心地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從不吝惜自己的見解。
1985年,祝南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深圳中學,成為村里第一個進入城區重點中學的學生。祝鴻宇夫婦為兒子感到驕傲,也看到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力量。
為了方便兒子上學,祝鴻宇在特區邊緣租了一間小房子,李芷若搬去照顧兒子的學習和生活,祝鴻宇則留在村里繼續守護那片土地。
隨著兒子的成長和學業的進步,祝家的生活似乎終于看到了曙光。
1989年,祝鴻宇在一次海上作業時不慎落水,雖然被及時救起,但由于海水嗆入肺部,加上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肺部感染和心臟問題。
祝鴻宇不得不住院治療,醫藥費如同無底洞般消耗著家里僅有的積蓄。李芷若不得不回到村里,一邊照顧生病的丈夫,一邊想辦法籌措醫藥費。
祝南辰也因家庭變故而不得不分散精力,學習成績一度下滑。
這場突如其來的健康危機讓祝家再次陷入困境。
李芷若甚至動搖了,開始考慮是否應該接受開發商的報價,賣掉那片似乎永遠不會帶來收益的土地。
但每當她提起這個話題,病床上的祝鴻宇總是堅定地搖頭:“再等等,再堅持一下。”
4
所幸的是,祝鴻宇的身體狀況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逐漸好轉。
經過半年的治療和休養,他雖然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但日常生活已無大礙。
1990年,祝南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律系,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這一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甚至開始羨慕祝家,認為他們雖然生活簡樸,但卻培養出了一個前途無量的大學生。
與此同時,深圳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特區的邊界不斷擴大,現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和地鐵網絡開始規劃建設。
距離祝家土地不遠的區域已經開始有大型開發項目落地,地價一路飆升。
祝鴻宇的那片荒地,因其位置和面積的優勢,開始引來各路開發商的注意。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希望能以優惠的價格收購這片土地。
出價從最初的幾十萬一路攀升到幾百萬,但祝鴻宇始終不為所動。
隨著土地價值的暴漲,一些不法之徒也開始覬覦這塊“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