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張志遠,你這個騙子。"李美英的聲音像蒙了一層灰的玻璃,透不出光亮。
"我沒騙你,我只是…沒能回來。"張志遠攥緊了老舊的信封,皺褶間似乎還殘留著四十年前的氣息。
李美英將茶杯放在桌上,杯底與木桌相碰發出輕微的聲響,像是一聲嘆息。
"跟我來。"她站起身,走向客廳深處,"有些人,你應該見見。"
張志遠跟上,心跳如鼓。不知為何,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懼。
01
1978年的秋天,二十歲的張志遠作為中國第一批赴朝鮮留學生抵達平壤。
下飛機那一刻,異國的空氣讓他既興奮又緊張。
作為電氣工程專業的優秀學生,能被選中前往朝鮮學習先進技術是他夢寐以求的機會。
"記住,你們代表的不僅是自己,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臨行前領隊的話仍回響在耳邊。
張志遠被安排住在當地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主人金教授是平壤理工大學的知名電氣專家,為人嚴謹卻和藹。
他的女兒李美英比張志遠小兩歲,剛上大學一年級,學中文系。
第一次見面,張志遠站在金教授家門口,緊張得手心冒汗。
門開了,一個身材纖細的女孩出現在門口,烏黑的長發扎成簡單的馬尾,臉龐清秀而富有朝氣。
"您好,我是李美英。"女孩用流利的中文問候,嗓音清脆如山間溪流,"請進。"
"你好,我叫張志遠。"他局促地回應,不知為何,眼前的女孩讓他心跳加速。
"我知道,"李美英微笑道,"父親告訴我會有一位中國留學生來住。您的中文說得真好。"
張志遠忍不住笑了:"我是中國人,說中文是應該的。倒是你的中文真令人驚訝。"
李美英驕傲地揚起下巴:"我是中文系的學生,已經學了四年中文了。我特別喜歡中國文學,尤其是《紅樓夢》。"
就這樣,兩人之間的對話自然而然地展開。
張志遠發現李美英不僅中文出色,更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熱愛。
她能背誦李白的詩,講述中國的歷史故事,甚至對中國的地理也了如指掌。
"我一直夢想能去中國,看看長江和黃河,爬一爬長城。"李美英向往地說道,眼睛里閃爍著夢想的光芒。
從那天起,李美英成了張志遠在異國他鄉的向導和朋友。
每天清晨,她會和張志遠一起步行去學校;傍晚時分,她會在校門口等他一起回家。
朝鮮的冬天異常寒冷,但有李美英在身邊,即使是刺骨的寒風也變得柔和起來。
"張志遠,你知道嗎?"一次周末郊游時,李美英指著遠處的山脈說道,"在我們朝鮮有個傳說,如果兩個人能在金剛山頂上一起看日出,他們的情誼就會永遠不變。無論發生什么,他們的心都會緊緊相連。"
張志遠看著她被落日余暉映照的側臉,內心涌起一股沖動:"那我們什么時候去金剛山看日出?"
李美英的臉頰微微泛紅,但目光依然堅定:"等你學業完成那天,我們就去。到時候,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
"什么秘密?現在不能說嗎?"張志遠好奇地問。
李美英神秘地搖搖頭:"到那時候你就知道了。這是我們的約定,你一定要記住。"
那個金剛山的約定,成了兩人心中最神圣的誓言,也是張志遠在朝鮮的日子里最珍貴的記憶。
02
春天來臨時,平壤的街道兩旁開滿了櫻花。張志遠和李美英常常在放學后沿著大同江邊漫步,欣賞江水倒映著櫻花的美景,聊著各自的夢想和未來。
"我畢業后想留在大學當老師,"李美英輕聲說道,手指輕輕撥弄著河邊的野花,"教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化。你呢?"
張志遠望著遠方,眼中充滿憧憬:"我想把在這里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為祖國的電氣化建設出一份力。我們那里還很落后,很多村子晚上連燈都點不起來。"
李美英贊許地看著他:"有理想的人最有魅力。"
他們的關系日漸親密,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白,但兩顆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靠近。
金教授似乎也注意到了女兒與這位中國留學生之間的特殊情誼,但他沒有過多干涉,只是時常提醒女兒:"美英啊,無論做什么決定,都要考慮清楚后果。"
有一次,張志遠因連夜趕作業發高燒,整個人燙得像個火爐。李美英一整夜守在他床前,用冰毛巾不停地為他降溫,還熬了一晚上的人參湯。
"你回去休息吧,別累壞了。"張志遠虛弱地說。
"我不走,"李美英堅決地搖頭,"我們朝鮮有句話,'真心才能驅散病魔'。有人陪著你,你會好得更快。"
張志遠被她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我們中國也有句話,叫'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李美英紅著臉輕輕拍了他一下:"你這是在跟我表白嗎?"
張志遠鼓起勇氣,握住了她的手:"是的,我喜歡你,美英。雖然我們認識的時間不長,但我確信這不是一時沖動。"
李美英沒有抽回手,只是低下頭,聲音幾乎低不可聞:"我也喜歡你,志遠。從你來的第一天起,我就覺得你和別人不一樣。"
那一夜,兩人坦誠了心跡,在朦朧的月光下許下了美好的約定。盡管前路充滿未知,但他們相信,只要兩顆心緊緊相連,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
第二天清晨,張志遠的燒退了。睜開眼睛,發現李美英趴在床邊睡著了,手中還握著濕毛巾。晨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她的臉上,使她看起來如同天使般美麗。
那一刻,張志遠在心中暗暗發誓:等到學業完成,一定要帶她去金剛山看日出,然后實現他們的共同夢想。
03
1979年底,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朝關系也出現了微妙的調整。張志遠所在的留學項目突然收到通知,所有學生必須提前返回中國。
"為什么這么突然?"張志遠難以置信地看著手中的通知,感覺天都要塌了。
"這是上級的決定,我們必須服從。"領隊嚴肅地說,"后天一早,全體學生必須準備好行李,乘坐專機返回。"
那天晚上,張志遠和李美英坐在金教授家的小院子里,氣氛前所未有的沉重。月光冷冷地灑在兩人身上,為這場離別增添了幾分凄涼。
"我可以等你,"李美英打破沉默,聲音雖輕,卻堅定無比,"等你回國安頓好,再想辦法來找我,或者接我去中國。"
張志遠握緊她的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一定會回來找你。無論多久,無論多難,我一定會回來。我們的金剛山之約,一定會實現。"
李美英從衣袋里取出一個精致的小木盒:"這是我奶奶留給我的護身符,從小就跟著我。現在給你,希望它能保護你,也能提醒你,有人在等你回來。"
盒子里是一枚小巧的玉佩,上面刻著朝鮮傳統的太極圖案,質地溫潤,散發著淡淡的光澤。
"這么貴重的東西,我不能收。"張志遠推辭道。
"你必須收下,"李美英堅持,"這樣我才能安心。它會保護你平安,也會讓我們的心永遠相連。"
臨別前夜,李美英給了張志遠一張她穿著朝鮮傳統服裝的照片,背面寫著:"志遠,無論何時何地,我永遠等你。美英。"照片上的她站在一片花海中,笑靨如花,眼中滿是希望和愛意。
張志遠小心翼翼地將照片和玉佩一起放進貼身的口袋,鄭重承諾:"美英,等我,我一定會回來。我們的金剛山之約,一定會實現。"
李美英強忍淚水,點點頭:"我會等你,無論多久。"
他們約定在金剛山相聚,卻不知道這一別,竟是四十多年的生死相隔。
04
返回中國后,張志遠立刻給李美英寫了長信,詳細描述了自己的近況和未來計劃。他被分配到一家國營電力企業工作,條件雖然一般,但有穩定的工資和住房分配。
"親愛的美英,"他在信中寫道,"雖然我們暫時分開,但我的心始終與你在一起。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再相見。工作一穩定,我就申請去朝鮮探親,或者想辦法邀請你來中國。我們的金剛山之約,一定不會忘記。"
然而,第一封信過去三個月,沒有回音。第二封,第三封...音訊全無。張志遠開始懷疑,是不是信件根本沒有送到?或者更糟,李美英出了什么意外?
他嘗試通過各種渠道聯系,但那時中朝關系處于低谷,民間交流幾乎完全中斷。單位的外事部門告訴他,私人原因的出國申請基本不可能獲批,更別說去朝鮮這樣的特殊國家。
"小張,別執著了。"同事老王勸道,"現在形勢這么緊張,跨國婚姻根本不可能獲批。再說,你連她現在怎么樣都不知道,也許人家早就..."
"她在等我!"張志遠打斷道,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相信她。"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即使是最堅定的信念也開始動搖。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
1982年冬天,更大的打擊降臨了。張志遠的父親突發腦溢血,臥床不起,需要長期照料。
作為獨子,他申請了工作調動,回到了家鄉的縣城電力局,薪水和條件都比省城差了許多,但能就近照顧父親。
"兒子,爸對不起你..."父親躺在病床上,氣若游絲。
"爸,別這么說。照顧您是我應該做的。"張志遠握緊父親的手,心痛不已。
在照顧父親期間,同村的王小紅主動來幫忙。她是村里衛生所的護士,懂一些基本護理,對張志遠的父親照顧得無微不至。
"小紅,真是太感謝你了。"張志遠由衷地說。
王小紅擺擺手:"志遠哥,別這么說。叔叔一直對我很好,小時候我生病,是叔叔背著我去鎮上看醫生的。"
隨著時間推移,村里人開始議論紛紛,說張志遠和王小紅好事將近。張志遠知道自己的心還在遠方,但現實卻不容他再沉浸在過去的感情中。他有父親要照顧,有工作要做,有責任要擔當。
"志遠啊,小紅是個好姑娘,對你父親這么孝順。你也三十出頭了,該成家了。"村長語重心長地勸道。
在親友的撮合下,張志遠最終與王小紅成婚。婚禮很簡單,只在村里擺了幾桌酒席。整個過程中,他的表情復雜而矛盾,內心深處仍藏著那枚朝鮮玉佩和那張泛黃的照片。
新婚之夜,張志遠獨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望著北方的星空,喃喃自語:"美英,對不起...我食言了。但請相信,我的心依然與你同在。"
05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踏實。小紅是個賢惠的妻子,很快就生下了兒子張小明,三年后又添了女兒張小雨。
"爸爸,你看,小明多像你啊!"小紅抱著襁褓中的嬰兒,欣喜地說。
張志遠輕撫兒子的小臉,心中涌起一股責任感:"是啊,希望他以后能比我有出息。"
有了孩子后,張志遠更加努力工作。
1992年,國企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國。
面對下崗危機,張志遠沒有退縮,而是抓住機遇,辭職下海。
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事湊了一筆錢,成立了一家小型電器維修公司。
起初生意很艱難,他常常早出晚歸,風里來雨里去。但憑借在朝鮮學到的技術和不懈努力,公司逐漸站穩了腳跟,甚至開始承接一些小型電氣工程項目。
"爸,您也太辛苦了。"十歲的小明看著父親滿是老繭的雙手,心疼地說。
張志遠摸摸兒子的頭:"沒事,爸爸是為了咱們的未來。你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就是對爸爸最大的回報。"
到了世紀之交,張志遠的公司已經發展成為縣里規模不小的民營企業,不僅解決了十幾個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還為當地經濟做出了貢獻。
他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內心始終有一個無法填補的空洞。
"爸,我考上北京大學了!"2000年夏天,小明興奮地揮舞著錄取通知書沖進辦公室。
"好兒子!"張志遠激動地一把抱起已經長得比自己高的兒子,感到無比欣慰。多年的辛苦沒有白費,兒子終于圓了大學夢。
三年后,女兒小雨也考上了重點大學。
送女兒去學校報到的路上,張志遠感慨萬千:"爸爸小時候連縣城都沒怎么去過,現在你們兄妹都能去北京讀大學,真是今非昔比啊。"
小雨依偎在父親身旁:"爸,您辛苦了這么多年,現在該享享清福了。"
張志遠笑著點頭,心中卻始終有一絲遺憾。
每當夜深人靜,他偶爾會取出那張藏在書本里的照片,看著照片上永遠年輕的李美英,思緒萬千。
他曾幾次想通過重新開放的旅游渠道去朝鮮尋找,但都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
"算了,也許這就是命吧。"他常這樣安慰自己,然后把照片重新藏好,繼續扮演一個盡職的丈夫和父親。
06
2023年,七十歲的王小紅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離世。整整四十年的婚姻生活戛然而止,張志遠如同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整個人變得沉默寡言。
"爸,您得振作起來啊。"已經成家立業的小明勸道。
張志遠點點頭,但人卻越發消沉。小紅的離去,不僅帶走了他生活的依靠,也撕開了他心中那道從未愈合的傷口。
往事如潮水般涌來,那些他以為早已淡忘的記憶——與李美英在櫻花樹下的漫步,在大同江邊的低語,金剛山日出的約定——全都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
在整理小紅遺物時,張志遠震驚地發現了一個鐵盒,里面赫然是一疊從未寄出的信件——寫給朝鮮的信,寫給李美英的信。
最令他震驚的是,鐵盒底部還有一封信,信封上寫著:"志遠親啟,若我先離開"。他顫抖著打開,發現是小紅的遺書:
"志遠,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我想我已經不在了。這些年來,我一直知道你心里有個結,有一段未了的情緣。那天你發高燒說夢話,喊著'美英'這個名字,我從你的日記本里找到了那張照片和玉佩。
我知道你心里還有她,但我不恨你,因為你對我和孩子們已經足夠好。這四十年,你盡職盡責,從未讓我和孩子們感到半點委屈。我很幸福,真的。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希望你能鼓起勇氣,去完成當年未完成的約定。去看看她是否還好,去告訴她你從未忘記過她。人生短暫,別留遺憾。
永遠愛你的,小紅"
張志遠捂著胸口,淚如雨下。他從未想過,小紅竟然一直知道李美英的存在,卻選擇了沉默,選擇了成全。
在小紅去世三個月后,中朝兩國宣布恢復部分旅游項目。張志遠在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時,仿佛聽到了命運的呼喚。
"也許,這是上天給我的最后機會..."他喃喃自語,目光落在書桌上那張李美英的照片上。
家庭聚餐上,張志遠向子女們坦白了自己年輕時在朝鮮的那段經歷。
"爸,您應該去一趟。"小雨堅定地說,"這不僅是為了您自己,也是為了那位可能一直在等待的人。"
就這樣,在家人的支持下,六十五歲的張志遠報名參加了一個赴朝旅游團,踏上了尋找初戀的旅程。
07
抵達平壤的第三天,張志遠設法脫離了旅游團,獨自行動。他提前做了充分準備,通過在中國的朝鮮族朋友幫忙,找到了金教授家當年的地址。
在一位年輕朝鮮導游的幫助下,他來到了一棟樸素的灰色建筑前。
隨著出租車遠去,張志遠站在這棟陌生又熟悉的建筑前,心跳如擂鼓。四十五年了,他終于又回到了這里,回到了那個改變他一生的地方。
深吸一口氣,他鼓起勇氣按響了門鈴。幾秒鐘的等待仿佛一個世紀那么漫長。終于,門開了。
門口站著一位六十多歲的女性,穿著樸素的家居服,頭發已有些花白,但那雙眼睛,那張臉龐,雖然歲月在上面刻下了痕跡,張志遠還是一眼認出了她——李美英,他朝思暮想了四十多年的人。
"美英...真的是你..."張志遠聲音哽咽,眼淚不受控制地涌出。
李美英盯著他看了幾秒,眼中閃過震驚、疑惑、憤怒和悲傷等復雜情緒,最終平靜地說出了那句開場白:
"張志遠,你這個騙子。"李美英的聲音像蒙了一層灰的玻璃,透不出光亮。
"我沒騙你,我只是…沒能回來。"張志遠攥緊了老舊的信封,皺褶間似乎還殘留著四十年前的氣息。
李美英將茶杯放在桌上,杯底與木桌相碰發出輕微的聲響,像是一聲嘆息。
"跟我來。"她站起身,走向客廳深處,"有些人,你應該見見。"
張志遠跟上,心跳如鼓。不知為何,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懼。客廳盡頭的房門被李美英輕輕推開。屋內,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正低頭看書,聽到動靜抬起頭來。
"爸,有客人來了?"男人用朝鮮語問道,眼中閃過一絲疑惑。
"志遠,這是我兒子,志明。"李美英平靜地說道,"也是你的兒子。"
張志遠如遭雷擊,整個人像被抽去了全身力氣,不得不扶住門框才沒摔倒。他顫抖的目光在李美英和志明之間來回游移,最終定格在那個與自己如此相像的陌生男人臉上。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了孩子的歡笑聲:"爸爸,外婆,我們回來了!"
幾個孩子沖進客廳,看到張志遠時好奇地停下腳步。一個男孩脫口而出:"爸爸,這位爺爺怎么和你長得這么像?"
張志遠感到天旋地轉,在所有人的注視下,他感到一股強烈的眩暈襲來,眼前一黑,轟然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