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人們常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港灣"。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卻忽略了親人的需要和感受。我想分享一個讓我深受觸動的真實故事。
那天下午,我正在民政局辦理資料,忽然聽到隔壁窗口傳來一陣爭吵聲。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正激動地拍著桌子,滿臉通紅地質問工作人員:"這不可能!房子憑什么不是我的?我丈夫怎么可能這樣對我?"
工作人員一臉無奈:"李女士,這是您丈夫生前的公證遺囑,所有財產都留給了他的弟弟,而不是您。遺囑上明確寫著原因——'妻子楊麗在我病重期間不聞不問,只顧跳廣場舞,我心寒至極'。"
那女人——楊麗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臉色慘白。我注意到她身后的一男一女,應該是她的兒女,正用復雜的眼神看著她。
"媽,我早就提醒過你的。"女兒忍不住說,聲音帶著哽咽,"爸生病那段時間,你連飯都不給他做一頓,每天只顧著跳你的廣場舞。"
楊麗猛地站起來,眼睛通紅:"我怎么不管他了?我每天不都給他煮好粥才出門嗎?"
"冷掉的粥!"兒子突然怒喝一聲,"每次我去看爸,他面前都是一碗冷掉的粥!而你,從早跳到晚,連手機都不帶,爸發高燒的時候打不通你電話,是鄰居送他去的醫院!"
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筆,這場景讓我心頭一顫。
楊麗的臉色變了幾變,突然歇斯底里地喊道:"我憑什么要照顧他?結婚三十年,我不就是他的保姆嗎?好不容易找到廣場舞這個愛好,能讓我喘口氣,他憑什么剝奪我的樂趣?"
工作人員嘆了口氣:"李女士,這是法律認可的遺囑,我們無能為力。"
楊麗一下子癱坐在地上,臉色煞白。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從那一刻起,我就忍不住想要了解這個家庭背后的故事。
那天晚上,我在小區門口的面館偶然遇到了楊麗的女兒。她獨自一人坐在角落,眼睛紅腫?;蛟S是同樣的年齡讓我們有了共鳴,或許是她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我們聊了起來。
"我媽以前不是這樣的人。"她邊攪動面條邊說,"她曾經是全家的主心骨,溫柔體貼??墒亲詮拿陨蠌V場舞后,就像變了一個人..."
從李女士口中,我逐漸了解到楊麗的轉變。五年前,53歲的楊麗退休后,在小區里認識了一群廣場舞大媽。起初只是晚飯后去跳一小時,慢慢地變成了早中晚三場不落。
"起初爸爸還挺支持的,覺得媽媽終于有了自己的愛好和圈子。"李女士苦笑著說,"可是后來,媽媽就像著了魔一樣。"
廣場舞小組里有個領隊叫王姐,是退休舞蹈老師,跳得特別好。楊麗很快成了王姐的"鐵粉",每天追著王姐學舞步。為了在舞隊中表現突出,楊麗購買了各種華麗的舞蹈服裝,甚至砸了幾萬塊錢買珠光寶氣的"演出服"。
"我爸生病前,家里的錢都是我媽管。爸爸把退休金全都上交,從不多問一句。"李女士嘆了口氣,"可是媽媽為了在舞隊里出風頭,竟然偷偷把家里的積蓄都花在了那些沒用的衣服和配飾上。"
楊麗沉迷廣場舞的程度遠超想象。為了參加市里的廣場舞比賽,她甚至推掉了女兒的婚禮彩排;為了舞隊聚餐,她錯過了孫子的滿月酒。家務活漸漸荒廢,老公的三餐變得草率應付。
"爸爸去年突然查出肝硬化晚期,醫生說需要家人精心照料。"李女士的眼淚終于落了下來,"可媽媽聽完醫生的話,第一反應不是如何照顧爸爸,而是抱怨接下來的廣場舞比賽她參加不了了..."
我無言以對,只能遞上紙巾。
"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爸爸住院的那段時間,媽媽竟然還是照常去跳舞!"李女士攥緊了拳頭,"那時爸爸需要人陪護,我和弟弟要上班,只能輪流請假。我們懇求媽媽能多花些時間陪爸爸,她卻說'他又不是離不開人,我去跳一會兒就回來'。"
而現實是,楊麗常常從下午兩點出門,直到晚上十點多才回來。李女士的父親躺在病床上,望著窗外的夕陽,一遍遍地問護士:"我老伴兒回來了嗎?"
"有一次,爸爸突然高燒到39度,急需送醫院。我和弟弟都在外地出差,電話打不通媽媽。最后是鄰居王叔叔看到情況緊急,開車送爸爸去了醫院。"李女士的聲音哽咽著,"那天,媽媽在哪里?舞隊聚餐,把手機設成了靜音..."
我不禁握住了她的手,感受到她的痛苦和無助。
"我爸爸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一輩子任勞任怨。他從不對媽媽發脾氣,即使生病期間被冷落,也只是默默忍受。"李女士深吸一口氣,"直到有一天,我發現爸爸悄悄見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