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河南義陽人。他的家族既無累世官宦之榮,也無經學傳家之譽,唯以“部曲”之身,依附于豪強。
“部曲”,是東漢末年特殊的產物。
他們大多出身寒微,為謀求出路,只能以半奴、半兵的身份,淪為世家大族的私兵,生死榮辱皆系于主家之手。
建安初時,劉備輾轉到荊州,魏延就此投身他的麾下。從最底層的士卒起步,憑借著一身膽魄,魏延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
219年,劉備歷經苦戰,奪取了曹操控制下的重鎮,漢中。
此地北扼秦嶺,南護益州,是北伐中原的戰略要沖,對于劉備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鄴城之于曹操。
因此,群臣皆認為,鎮守漢中的重任當屬劉備的結義兄弟,以“萬人敵”之勇,名震天下的張飛。然而,劉備卻出人意料地,將扼守蜀漢北境咽喉的漢中太守印信,交給了并非嫡系出身的魏延。
事實上,劉備深知守土之將需兼具勇猛與縝密。
張飛能力雖強,卻性情暴烈,早年因鞭撻士卒,導致徐州失守的前車之鑒猶在眼前。與他相比,征戰十數年,心思縝密又屢立戰功的魏延,反而成了最佳人選。
不久后,劉備召集群臣,當眾宣讀任命魏延的詔書。他試探性的詢問魏延:“今日對你委以重任,你應該如何鎮守此城?”
魏延似乎早有準備,他昂首說道:“如果曹操攜天下之眾而來,我將拒他于城門之外,若曹操派遣偏師來戰,我必殺他個片甲不留。”
劉備聽完,撫掌大笑不止,他知道魏延的話中頗具“吹牛”的嫌疑,可坐鎮漢中的大將,又怎能畏縮不前、懦弱不敢戰呢。
此后十年,魏延在漢中修筑工事、屯田練兵、廣布烽火,將蜀漢北境打造成了鐵壁銅墻。他以“錯守諸圍”構筑防線,依托秦嶺險要,分兵扼守儻駱道、褒斜道、子午道,迫使曹魏數次南下,皆無功而返。
然而,魏延骨子里始終涌動著不甘人后的傲氣。
他出身寒微,卻以軍功立身,對門閥世族的輕蔑和對自身才能的自信,既助他登臨高位,也為他的日后悲劇埋下了禍根。
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以征西大將軍的身份,統領前部軍馬。
此時的蜀漢,五虎上將凋零殆盡,少年英豪青黃不接,唯有魏延獨撐著軍中大局。他深知北伐是蜀漢存續的唯一出路,也是實現個人功業的絕佳契機。
因此,他欲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親率五千精兵穿越秦嶺最險峻的子午道,十日疾行直取長安。
當時,鎮守關中的曹魏將領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紈绔無能,整日沉湎酒色。魏延斷言:“夏侯楙聽到他的名字,必會乘船逃走。而長安中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橫門邸閣和散民,不足為慮。”
若能速克長安,蜀漢就可占據關中千里沃土,切斷隴右與洛陽、許昌的聯系,進而與曹魏分庭抗禮。
然而,諸葛亮用兵謹慎,步步為營,他以“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為由,斷然否決了魏延的想法。
事實上,蜀漢的疆域極小,僅偏安益州一隅,人口不足百萬,兵力不過十萬,每支精銳都是維系國運的命脈。
一旦子午谷奇襲失敗,五千精兵的覆滅,足以動搖蜀漢的根基。
而且,曹魏在秦嶺諸道的北口都布有重兵,夏侯楙雖然無能,可郭淮、張郃卻是久經沙場的名將。
魏延的奇謀,終究是理想主義者的孤注一擲。